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谓是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无量心的悲无量,并不是缘三界有情的。而佛的大悲,三界所有一切有情,一个也不漏的,都是他的所缘境,这是所缘大。

  四、“平等大,谓普利乐诸有情故”。一切有情,不管冤家、亲人,都是平等的,要利益、安乐。

  五、“上品大,谓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所有其他的“悲无量心”等等,都不能超过佛的大悲——是最高的大悲。我们说悲很多,四无量的“悲无量”已经是很高级,一般世间的悲那更不要说了。那么这个大悲,是一切悲的最上品的。所以说第五个大,是上品大。

  那么这是说佛的十八个功德。这是《俱舍》说的,我们最好能够记住。

  也很好记,十个力,四个无畏,再加个大悲,三念住。就是十个力难记一些,四个无畏也不难,大悲、三念住更好记。

  

  第二种十八不共法

  另外一个说法——还有十八个不共法是佛的功德。这是从三学来说。“远离过失是持戒清净的结果”,这是第一个六法,“远离过失”;第二个六法,“悲愿不退”;第三个六法,“一切随智行”。这是三种,每一个六个法,三六一十八。

  

  (初六)远离过失是持戒清净的结果(断德)

  1、身无过失 2、口无过失 3、念无过失 4、无异想

  5、无不定心(常在定中) 6、无不知已舍

  初六个,“远离过失”,一切过失都远离。这是持戒最高的结果,从三个德里面说,是断德。佛的断德,不但一切烦恼过失离掉,一切习气也没有了。这个过失,包含着烦恼习气。造的业当然没有,没有烦恼,没有习气,那么也不会造业。

  “身无过失”,佛的身业决定是没有过失的,所以佛的身不叫业,叫身轮,这是功德,不但没有过失,起心动念都是功德。佛的口也一样,毫无过失,绝对一般的过失也没有,而开口吐语都是功德。佛的念也一样,心里边决定没有过失的。“无异想”,没有其他的想法。“无不定心”,就是佛常在定中。“无不知已舍”,佛对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的。事情还没有了解之前就把它放下,不会的。要舍的话,决定是搞清楚,该舍就舍,不舍就不舍。他没有糊里糊涂舍的。这是第一个六。

  

  (中六)悲愿不退是定学究竟的结果(悲德)

  7、欲无减 8、精进无减 9、念无减 10、慧无减

  11、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

  第二个六,“悲愿不退”,这是戒定慧的三个——定学究竟的最高的成果。一切悲心的愿力不会退的。断智悲三个德里边说是悲德。

  “欲无减”,度众生的欲不会退。“精进无减”,不会像我们,假使修加行,拼命地修了一段时间,感到疲劳,好象要退。精进无退,再怎么修行,精进,行苦行不会退。“念无减”,我们自己的身口不退,心里边会退,但是他念也不退。“慧无减”,智慧也不会退。“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就是五分法身里边那个“解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就是怎么样子达到解脱的这个知见不会退,“解脱”本身就是解脱烦恼、解脱业的系缚。这几个都不会退的。

  

  (后六)一切随智慧行是智慧圆满的结果(智德)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最后六个,“一切随智慧行”,佛一切的身语意都是随着智慧跑的,不会乱跑。这是智慧圆满的结果,属于三个德里面智慧的功德——智德。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身业,起心动念没有无记的,更没有造恶的,跟着烦恼走的,当然佛也没有烦恼习气。确实跟着智慧行的,以智慧为前导,该怎么做的就怎么做。“一切口业随智慧行”,说话不是随便说的,以智慧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心里起一个念头也不是乱起的,以智慧该起什么念就起什么念。“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他的智慧对过去世什么都知道,一点也没有阻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未来世能够知道,一切都是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知道现在世一切事情都毫无碍。

  “知现在世无碍”,“知过去世无碍”,这没有问题。“知未来世无碍”,一般初学的人,我们自己初学佛的时候就很有一点问题。未来的事情还没有产生,到底怎么发生的还没有定,你怎么可以什么都知道呢?这是很不好理解的。但是后来念《金刚经》,知道“过去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未来世是不可得的,那当然可以知道了。如果是未来世能得的,还没有产生的事情,你又怎么知道呢?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如幻如化,不是真实有的,那么你要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这里也是十八个不共法。这是补充我们前面的“十力四无畏,唯佛不共法”。他就举了“十力四无畏”,我们把充分的十八不共法,分两个讲完了。

  

  二 发心资粮(续)

  

  表五:发心资粮

  “发心资粮”的一个表现在写出来了。我们先把整个这篇的科看一下,以后讲可以更清楚一些。“发心资粮”分三大科。

  

  一、“总标”——“发心尊智者,拣邪明正义”。讲修定的发心,根据智者大师的主张、说法,以拣别邪的,显明正的,这是总的。邪正的标准依智者大师的,智者大师也根据佛经的,所以说总的来说还是根据经论来的。既然是分两个:拣邪、明正,那么下面就打开两科。

  

  二、“拣邪”,哪些是要不得的?九种不正发心。昨天讲了五、六个,一共是九个,这些发心是不正的。颂里面“为利养修禅”开始一直到“属色无色心”,这九种发心都不正的。这里边当然有高一些,有低一些,但是总的来说,都偏离了正轨的发心的轨道,都是不正的。

  不正的发心有什么过失呢?从“无悲心正智”开始一直到“距果路更遥”,这是过失,下面讲的时候对照一下就清楚了。

  

  三、“显正”,邪的不要,正的就要说清楚。

  那么怎样子叫正呢?要发无上大菩提心。我们发心,应该要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是“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就是这两句。

  那么“菩提心内容”是什么?“四弘誓愿:未度者令度……”等等有四句。

  以俗谛来说是“修一切善”。“宏愿无穷极”,四弘誓愿没有穷的去修,修一切善法。

  以真谛来说是“离一切相”。“知愿无自性”,虽然拼命去做,但是知道一切法都是无自性,那就是经上说三轮体空。布施波罗密多,拼命地布施,但是布施的时候知道,能布施的、所布施的、中间布施的法都是没有自性。那么很多人说,既然没有自性,那么就不要布施。那不对,到断灭去了。我们要不断地布施,修一切善法,而知道它本无自性,这才成佛的 。《金刚经》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不是说成佛了之后、证了空性之后什么都不要做,反正都是空的。

  这个见解很多人会搞错,尤其是外道。我们经常收到一些信——有一个,他是北京一个外道,修的出毛病,他写信到这里来讨救兵。他们一批人,他是个头头,他说他的知见:他已经证到解脱,可以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他就家里坐,就现成地成佛了。后来我跟他说,你这样做,你的知见完全错的。《金刚经》里面说的,证了空性之后,要不断地做一切善法,不但是做少少的善事,修一切善。你要成佛,一切善,一个也不能落,大的小的都要做,做完了才能成佛。外道的知见都会偏到一边去。

  “菩提心胜利”,“成就断德、成就悲德”。有两个作为它的颂。

  那么整个的科目就是这样子。下面我们还是接了昨天的讲下去。

  

  乙一 九种不正发心

  海公上师为什么要把这一科特别强调,也就是说修定的人,他的心力集中。我们平时散心,发一个心,好的、坏的,效果并不很显著。而心力集中之后,发心的正不正,这个影响是极大的。等于说力量大了,这个正不正的效果也就特别大。这是天然的。

  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就是焦聚镜,太阳光不集中的话,它晒在身上,顶多感到暖和就完了。如果你把它集中起来一点,它就可以把火柴烧起来,那么就是说集中的力量特别大。那么你集中好的力量,当然好的效果特别大;集中了坏的力量,坏的效果当然也特别大。所以说,在修定的时候发心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不能随便。如果发心不正的话,感的果决定不好。这一定要拣别。

  海公上师还有这个教导,他说假使发心不正,要修定多半修不成。为什么?因为发心不正,你得了定之后就会着魔,就是堕邪道去了。为了避免你着魔,护法菩萨给你挡住的,护法菩萨负责的——这是说持戒清净的那些修行善法的人,这个发心,不得正道的,护法菩萨保护你,不给你得定。但是有一些持戒不清净的,发心不正,护法菩萨也不一定管你。而那个邪魔外道却正好瞅空子,把你引上着魔走火的道路去。这个很危险。所以一般都是修定将成未成的时候最容易着魔。真正成就,当然魔就不会来,没有成就之前,修的时候最容易着魔。而着魔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发心问题。如果发心正的话,魔也进不来,如果发心不正,那就很容易乘虚而入了。

  昨天我们讲到“若怖畏恶道,息诸不善业”,这是人类心。

  “若善心安乐,多属欲天心”。要求安乐而起很大的善心,这是欲界的天。

  “得势力自在,多属魔罗心”。要得到势力、很大的势力,或者是神通,或者是什么权位。“自在”,能够使一切人听话,我要怎么就怎么……这一类的,“魔罗心”,魔的心。

  很多人他想用神通来度众生。他说,现在的人根机不好,你尽跟他说法,不听的。你说了半天他不相信,你把神通显一显他就会相信了。果然如此?也不一定。很多人他看到这个奇怪的现象,他会用其他的方式来给你解释。海公上师就说,假如你的手放光,他就说你手上涂了…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