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是總以叁界有情,爲所緣故”。四無量心的悲無量,並不是緣叁界有情的。而佛的大悲,叁界所有一切有情,一個也不漏的,都是他的所緣境,這是所緣大。
四、“平等大,謂普利樂諸有情故”。一切有情,不管冤家、親人,都是平等的,要利益、安樂。
五、“上品大,謂更無余悲能齊此故”。所有其他的“悲無量心”等等,都不能超過佛的大悲——是最高的大悲。我們說悲很多,四無量的“悲無量”已經是很高級,一般世間的悲那更不要說了。那麼這個大悲,是一切悲的最上品的。所以說第五個大,是上品大。
那麼這是說佛的十八個功德。這是《俱舍》說的,我們最好能夠記住。
也很好記,十個力,四個無畏,再加個大悲,叁念住。就是十個力難記一些,四個無畏也不難,大悲、叁念住更好記。
第二種十八不共法
另外一個說法——還有十八個不共法是佛的功德。這是從叁學來說。“遠離過失是持戒清淨的結果”,這是第一個六法,“遠離過失”;第二個六法,“悲願不退”;第叁個六法,“一切隨智行”。這是叁種,每一個六個法,叁六一十八。
(初六)遠離過失是持戒清淨的結果(斷德)
1、身無過失 2、口無過失 3、念無過失 4、無異想
5、無不定心(常在定中) 6、無不知已舍
初六個,“遠離過失”,一切過失都遠離。這是持戒最高的結果,從叁個德裏面說,是斷德。佛的斷德,不但一切煩惱過失離掉,一切習氣也沒有了。這個過失,包含著煩惱習氣。造的業當然沒有,沒有煩惱,沒有習氣,那麼也不會造業。
“身無過失”,佛的身業決定是沒有過失的,所以佛的身不叫業,叫身輪,這是功德,不但沒有過失,起心動念都是功德。佛的口也一樣,毫無過失,絕對一般的過失也沒有,而開口吐語都是功德。佛的念也一樣,心裏邊決定沒有過失的。“無異想”,沒有其他的想法。“無不定心”,就是佛常在定中。“無不知已舍”,佛對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的。事情還沒有了解之前就把它放下,不會的。要舍的話,決定是搞清楚,該舍就舍,不舍就不舍。他沒有糊裏糊塗舍的。這是第一個六。
(中六)悲願不退是定學究竟的結果(悲德)
7、欲無減 8、精進無減 9、念無減 10、慧無減
11、解脫無減 12、解脫知見無減
第二個六,“悲願不退”,這是戒定慧的叁個——定學究竟的最高的成果。一切悲心的願力不會退的。斷智悲叁個德裏邊說是悲德。
“欲無減”,度衆生的欲不會退。“精進無減”,不會像我們,假使修加行,拼命地修了一段時間,感到疲勞,好象要退。精進無退,再怎麼修行,精進,行苦行不會退。“念無減”,我們自己的身口不退,心裏邊會退,但是他念也不退。“慧無減”,智慧也不會退。“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就是五分法身裏邊那個“解脫”、“解脫知見”——“解脫知見”就是怎麼樣子達到解脫的這個知見不會退,“解脫”本身就是解脫煩惱、解脫業的系縛。這幾個都不會退的。
(後六)一切隨智慧行是智慧圓滿的結果(智德)
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16、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17、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18、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最後六個,“一切隨智慧行”,佛一切的身語意都是隨著智慧跑的,不會亂跑。這是智慧圓滿的結果,屬于叁個德裏面智慧的功德——智德。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業,起心動念沒有無記的,更沒有造惡的,跟著煩惱走的,當然佛也沒有煩惱習氣。確實跟著智慧行的,以智慧爲前導,該怎麼做的就怎麼做。“一切口業隨智慧行”,說話不是隨便說的,以智慧該怎麼說就怎麼說。“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心裏起一個念頭也不是亂起的,以智慧該起什麼念就起什麼念。“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他的智慧對過去世什麼都知道,一點也沒有阻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未來世能夠知道,一切都是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知道現在世一切事情都毫無礙。
“知現在世無礙”,“知過去世無礙”,這沒有問題。“知未來世無礙”,一般初學的人,我們自己初學佛的時候就很有一點問題。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産生,到底怎麼發生的還沒有定,你怎麼可以什麼都知道呢?這是很不好理解的。但是後來念《金剛經》,知道“過去世不可得,未來世不可得,現在世不可得”,未來世是不可得的,那當然可以知道了。如果是未來世能得的,還沒有産生的事情,你又怎麼知道呢?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如幻如化,不是真實有的,那麼你要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這裏也是十八個不共法。這是補充我們前面的“十力四無畏,唯佛不共法”。他就舉了“十力四無畏”,我們把充分的十八不共法,分兩個講完了。
二 發心資糧(續)
表五:發心資糧
“發心資糧”的一個表現在寫出來了。我們先把整個這篇的科看一下,以後講可以更清楚一些。“發心資糧”分叁大科。
一、“總標”——“發心尊智者,揀邪明正義”。講修定的發心,根據智者大師的主張、說法,以揀別邪的,顯明正的,這是總的。邪正的標准依智者大師的,智者大師也根據佛經的,所以說總的來說還是根據經論來的。既然是分兩個:揀邪、明正,那麼下面就打開兩科。
二、“揀邪”,哪些是要不得的?九種不正發心。昨天講了五、六個,一共是九個,這些發心是不正的。頌裏面“爲利養修禅”開始一直到“屬色無色心”,這九種發心都不正的。這裏邊當然有高一些,有低一些,但是總的來說,都偏離了正軌的發心的軌道,都是不正的。
不正的發心有什麼過失呢?從“無悲心正智”開始一直到“距果路更遙”,這是過失,下面講的時候對照一下就清楚了。
叁、“顯正”,邪的不要,正的就要說清楚。
那麼怎樣子叫正呢?要發無上大菩提心。我們發心,應該要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是“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就是這兩句。
那麼“菩提心內容”是什麼?“四弘誓願:未度者令度……”等等有四句。
以俗谛來說是“修一切善”。“宏願無窮極”,四弘誓願沒有窮的去修,修一切善法。
以真谛來說是“離一切相”。“知願無自性”,雖然拼命去做,但是知道一切法都是無自性,那就是經上說叁輪體空。布施波羅密多,拼命地布施,但是布施的時候知道,能布施的、所布施的、中間布施的法都是沒有自性。那麼很多人說,既然沒有自性,那麼就不要布施。那不對,到斷滅去了。我們要不斷地布施,修一切善法,而知道它本無自性,這才成佛的 。《金剛經》裏:“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不是說成佛了之後、證了空性之後什麼都不要做,反正都是空的。
這個見解很多人會搞錯,尤其是外道。我們經常收到一些信——有一個,他是北京一個外道,修的出毛病,他寫信到這裏來討救兵。他們一批人,他是個頭頭,他說他的知見:他已經證到解脫,可以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他就家裏坐,就現成地成佛了。後來我跟他說,你這樣做,你的知見完全錯的。《金剛經》裏面說的,證了空性之後,要不斷地做一切善法,不但是做少少的善事,修一切善。你要成佛,一切善,一個也不能落,大的小的都要做,做完了才能成佛。外道的知見都會偏到一邊去。
“菩提心勝利”,“成就斷德、成就悲德”。有兩個作爲它的頌。
那麼整個的科目就是這樣子。下面我們還是接了昨天的講下去。
乙一 九種不正發心
海公上師爲什麼要把這一科特別強調,也就是說修定的人,他的心力集中。我們平時散心,發一個心,好的、壞的,效果並不很顯著。而心力集中之後,發心的正不正,這個影響是極大的。等于說力量大了,這個正不正的效果也就特別大。這是天然的。
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就是焦聚鏡,太陽光不集中的話,它曬在身上,頂多感到暖和就完了。如果你把它集中起來一點,它就可以把火柴燒起來,那麼就是說集中的力量特別大。那麼你集中好的力量,當然好的效果特別大;集中了壞的力量,壞的效果當然也特別大。所以說,在修定的時候發心是極重要的一個因素,不能隨便。如果發心不正的話,感的果決定不好。這一定要揀別。
海公上師還有這個教導,他說假使發心不正,要修定多半修不成。爲什麼?因爲發心不正,你得了定之後就會著魔,就是墮邪道去了。爲了避免你著魔,護法菩薩給你擋住的,護法菩薩負責的——這是說持戒清淨的那些修行善法的人,這個發心,不得正道的,護法菩薩保護你,不給你得定。但是有一些持戒不清淨的,發心不正,護法菩薩也不一定管你。而那個邪魔外道卻正好瞅空子,把你引上著魔走火的道路去。這個很危險。所以一般都是修定將成未成的時候最容易著魔。真正成就,當然魔就不會來,沒有成就之前,修的時候最容易著魔。而著魔的原因,最重要的還是發心問題。如果發心正的話,魔也進不來,如果發心不正,那就很容易乘虛而入了。
昨天我們講到“若怖畏惡道,息諸不善業”,這是人類心。
“若善心安樂,多屬欲天心”。要求安樂而起很大的善心,這是欲界的天。
“得勢力自在,多屬魔羅心”。要得到勢力、很大的勢力,或者是神通,或者是什麼權位。“自在”,能夠使一切人聽話,我要怎麼就怎麼……這一類的,“魔羅心”,魔的心。
很多人他想用神通來度衆生。他說,現在的人根機不好,你盡跟他說法,不聽的。你說了半天他不相信,你把神通顯一顯他就會相信了。果然如此?也不一定。很多人他看到這個奇怪的現象,他會用其他的方式來給你解釋。海公上師就說,假如你的手放光,他就說你手上塗了…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