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些化學品,它有光的,他總是解釋一下。還有一些,拍的照片,有些是假的,這個我們要說清楚,有些是真的。但是不管真的、假的,你碰到那些人手裏,他一概都說假的。他說現在的照相技術,你要照什麼樣子的照片我都可以給你拍得出來。你要身上放光也可以,你要怎麼也可以,要透明的也可以,都可以做。而這些都不信了。你有神通,他說幻術。
再一個,神通你有,邪道也有。我記得,以前我在廣化寺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出家人,他是印尼的,他說印尼裏邊經常有鬥法的事情。什麼都有,婆羅門也有,修密宗的佛教徒也有,經常會産生鬥法。婆羅門或者是修密宗的要鬥法,在前幾天出布告,在某地某日他們要鬥法,請你們行路的人回避。這個地方要鬥法,大家不要走這個路,回避一下。結果到那一天就像小說一樣,各式各樣雷電飓風,各式各樣都會有。有的時候婆羅門還會勝。所以說憑神通的廣大並不能判定教的正邪。因爲在末法時期佛教徒並不是個個都是神通廣大的。有的婆羅門教或者外道他還是很厲害。
前天,演法師打電話給我,他說昭覺寺安居了一個比丘尼。她給她鄰居的一個外道弄得很難受,頭痛腦脹,哎呀,非常不舒服。她說住在她旁邊有一個外道搞的,做的邪法。她說她念大威德咒也不行,念什麼也不行,弄得她焦頭爛額,毫無辦法。當然,這些外道,真的大威德咒他是害怕的。但是不曉得她怎麼念的,我不知道了。一般說念大威德咒是可以頂得過的。
那就是說,神通外道也有。你說要從神通的高下來判斷教的正邪,這也不是一個標准。你說度衆生靠神通,假使外道的神通比你大,那他度的衆生更多,你就認輸了。這一類心,“魔羅心”,是魔的心,不是真正佛道的心。
“欲利智捷疾,多屬外道心。”要想把法學好,能夠辯論、聰明。“利智”,就是智慧很利,口才很快。佛教辯不辯論?佛教也辯論,佛教的辯論是爲護持正法,外道的辯論就是爲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這個不一樣。他希望自己要聰明,辯才要超過一切,這是他的要求。而佛教,因爲針對他,也要學辯論,爲了護持正法。所以說我們目的不在此,他們的目的在此。所以說要“利智捷疾”,以這個爲目的的是外道心。那麼我們檢查,如果說修定也希望能夠辯才無礙等等,而沒有護持正法的心,那就是外道。這個要提高警惕。
“希清淨梵處,屬色無色心。”假使希望清淨的梵處、幹淨的地方——“梵”就是清淨,沒有男女的叫“梵”。你總是想清淨的地方去住,這個心屬于色界、無色界的心,比我們欲界當然是高一等,但並沒有離開叁界,還是有漏的。
那麼前面九種都是稱爲世間定,是不正的發心。爲利養修禅是第一個,爲名稱是第二個,爲眷屬是第叁個,要勝他的就是修羅,第四個,怖惡道第五個,善心安樂第六個,得勢力自在第七個,利智捷疾第八個,清淨梵處第九個。這九個都是不正的發心。當然也有比較好的,相對說,有些好一點,有些差一點。總的來說都是不正的,是有漏的。
乙二 不正發心之過患
無悲心正智 邪僻二邊行 若住此心修 道之初步錯
知見愈超妙 距果路更遙
爲什麼這個裏面說它的壞處呢?就是“無悲心正智”。他們的發心都沒有悲心,沒有正智。“悲心”就是菩提,“正智”就是無我。這個人無我、法無我都是智慧。“悲”,就是菩提心,就是要度一切衆生的悲心。
“邪僻二邊行”,“邪僻”就是兩邊。海公上師發揮8,邪僻就是犟性,你說不好,我偏偏這樣子做。這樣的人有沒有?其實很多,你說這樣子做不好的、不符合修行的,他說我偏偏這麼做,你怎麼辦?我就是歡喜這樣。這就是邪僻。本來是離開中道,“二邊”,還要執著兩邊,這就叫邪僻。這樣子離開中道,依邪僻的兩邊去做。爲什麼邪僻?沒有正智,也沒有悲心。
“若住此心修,道之初步錯。”以這樣子的心去修,第一步就走錯了。走錯了之後,當然越走越糟糕。
“知見愈超妙,距果路更遙。”你越是學得好,修得好,那麼你因爲發心不對,那就離開這個菩提的果更遠。所以我們學法一樣的,學法如果知見不正、發心不正,你學問再大,都是爲了你自己的我執服務。你自己的知見不正的,但是你可以利用很多的經論爲自己作辯護。很多人學得不太好的,也可能辯不過你。這樣子做的話,爲我執大魔服務。這些經論的目的是要證兩個無我——人無我、法無我,而你卻拿經論的話來爲你的我執辯護。我執有,法執決定有。反過來爲我執、法執來辯護,那你不是天成魔了。佛經裏“天變成魔”,本來是好的,成了個魔。
那就是即使你在佛教裏學,或者是修定,只要知見不正,就越來越糟糕。你要成果成道,越來越遠,你越是知見高,越是定修得好,離開你的果道更遠,因爲不正。這個也很簡單,你的方向盤不正,馬力再足,越走越遠。方向盤正的,馬力足是對的。你方向盤不正,你再苦行再努力學習,那你越學越糟糕,越修越糟糕。這是不正的。
甲叁 顯正
乙一 發無上大菩提心
發心利他故 樂正等菩提
那麼真正的發心應該怎麼辦?“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這兩句話我們是經常說的,也是海公上師經常教導的,是從《現觀莊嚴論》裏邊取下來的。
我們爲什麼要成佛?“正等菩提”。正等菩提,大慈大悲。這個“正”是大智,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等”是平等,平等就是悲心,那就是世俗谛。一個是勝義谛,一個是世俗谛,這個正等的菩提——這是海公上師的發揮。當然還有叁藐叁菩提,另外的講法,這裏海公上師特別發揮,就是說真俗二谛的菩提。
爲什麼要求這個菩提呢?“發心利他故”。目的是要利他,要圓滿的利他,自己決定要證最高的果位。如果你證得低,能力不夠,有一部分衆生就利不,所以說我們真正的發心是爲“利他故”才要求菩提,並不是說我成了佛之後,我恩施你一點救度你,跟這個上帝一樣,是上帝的恩施,救你了。你不要求,我就不救你,就隨便你去了。而我們的發心,因爲自己因地上要發心度一切衆生,要圓滿這個願的話,一定要自己的能力充實,就要求菩提。沒有正等菩提,沒有成佛,能力是有限的,度不了衆生,度不完衆生。所以說最圓滿的發心,絕對是利他爲先的,利他必定要自利,所以說自利利他,最高的圓滿是成佛。所以不是爲自己,是利他出發而達到自利的。“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
乙二 發菩提心內容
丙一 四弘誓願
未度者令度 未解令解脫 未安者令安 未證滅令證
這四個是方式。怎樣子度衆生呢?就是怎麼樣子利他呢?沒有度的使他得度,度什麼?度苦海。他有什麼苦的話,就使他離開這個苦。
海公上師又提到說,很多人認爲世間法也能度衆生,去開醫院,去做什麼素菜館,他的出發點都好,他說我開素菜館子,可以使很多人少殺生,可以去吃素菜養生,也符合佛的要求。這好象也是很好,也是度衆生的一個方式。但是海公上師認爲這些都不是正規的做法、度的方式。我們正規的應當以法來度衆生,並不是以世間的道來度衆生。
那麼還有開醫院,也是好事,你開個醫院嘛,就可以度一切衆生的病,但是身病治好,心病還沒有治,心病不治的話,身病還要來,可能還越來越厲害,甚至于不但是身病,還要到地獄去受身苦。那麼這些都是不究竟的度法。
海公上師經常擺一個公案,他說有一個醫院的院長九十多歲。海公上師到上海去,因爲海公上師是大德高僧,他就經常去親近海公上師。他就指,自己這裏有兩個金圈子,在他的肋骨上扣在那裏。他修苦行,以前穿兩個洞挂兩個(5B)箍子。他以前是修苦行的一個出家人。後來主意打錯,要利衆生,他聽了一些所謂現代人的宣傳,說你們出家人都是坐在裏邊,什麼好事都不幹的,對社會沒有利益,你應該做些對社會有利的事情。他就想,最有利的嘛,就是救人家的苦,開醫院最好,他就動這個腦筋,開醫院去了。
開了醫院之後,醫院裏邊接觸了很多人,護士小姐很多。他的醫院是這樣子的,佛教醫院,和尚是辦事員,當然醫生是請來的,那麼護士很多都是比丘尼,這樣子搞了一個。我們一看就不對頭了。他認爲好象很現代化地度衆生了。
那麼後來時間久了,他就還俗,他的太太就是原來的比丘尼。這樣子糟糕,還了俗之後,因爲他畢竟是培了很多福,以前苦行也修過,活到九十多歲。他麼,對海公上師來,就經常到海公上師去,她大魔,她是大魔。你看我以前修的苦行,現在弄了一個在家人,什麼都修不起來了。他說他香港還有個兒子,希望他將來出家等等。兒子出家麼是他的事情,跟你不相幹,他出不出家是他的事情了。他就是說上了世間的一套的當了。這就是你要去走世間上的利衆生的道路,結果是自己墮落。
所以說“未度者令度”,我們怎麼度的方式一定要講究一下。不要自己隨便“順世外道”這樣去度。
“未解令解脫”,沒有解脫的使他解脫。
“未安者令安” “安”,安穩,最大的安穩是涅槃。初步的就是說住在這個戒裏邊,能持戒的人能得一份的安穩。至少是少作惡業,將來不受苦,惡道的苦不去了。那麼當下你們有護法神的保護,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安樂,一些危險的事情可以避免。真正的安穩是在無住涅槃。下手的方式,令衆生住在戒中、律儀中。我們《上師供》經常念的“安住律儀涅槃中”。就是說初步是從律儀下手,最後是得到無上的涅槃。當然從律儀下手,中間還有戒定慧的層次,從戒下手,經過定,經過慧,那就證到最高的涅槃。
“未證滅令證”,最高的就是證到無上的涅槃,使他能夠證到。這就是說我們發菩提心要做的事情就是這些,那就是發菩提心就是這樣子了。
丙二 俗谛——修一切善
宏願無窮極
前面四項是大願,“未度者令度…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