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非處智力”。
二、業異熟智力——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以八智爲體)
“知如是類業,感如是異熟”。一般講因果,都是講異熟果爲主。那麼好象大家都很知道,這個人這一輩子造什麼因,下一輩子感什麼果。但是我們所知道的,都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因果的微細的法則,只有佛才絕對知道。所以說佛洞察一切因果的細則,才能夠製戒,沒有把因果搞透徹的,不能製戒。戒就是因果。所以說只有佛能製戒,也只有佛可以說哪些是要製的,哪些不製的。除了佛以外,等覺菩薩以下,都不能製戒,也不能改戒。佛製的戒,只有佛自己說了就是算數的,其他的人都不能改的。現在的凡夫要改,當然不自量力,凡夫怎麼能改佛的戒呢?
我們經常說,這個人現在遭什麼果報,是過去什麼因感的。這是從因果已經成立的一條線上看,是這樣子。實際上因果決不是死板的,你說前輩子造這個業,這輩子非這樣子不可,這是不會有的。從他感了果之後,可以回溯他造成這個果的很多的因,但是沒有感果之前,這個因素還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上次我不是舉個例嗎?比如說你這一輩子決定要跟某某人成婚的,那麼偏偏你出家,怎麼辦?那這個事情就取消了。所以說還是掌握在自己。
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于定如實而知之智。解脫,八解脫;等持,叁叁摩地;等至,八等至。
“靜慮”我們講過,就是四靜慮。“解脫”是八解脫,我們也講過了。“等持等至”,這是定的名字。平等持心,持的心能夠到這樣子的功夫,能夠到這個地方去,這是定的幾個不同的名字。這些關于定的方面,佛全部徹底了解。你要修定,你問佛,他什麼都答的出來。問其他的,就不能那麼仔細地全部徹底了解。
四、根上下智力——能知衆生信等五根有上下故。
“根”,根器,一般就是指“信”等五根。善根好不好,也就是指“信進念定慧”這五根多不多。衆生的信等五根有上有下,有根器好的,有根器差的。這樣子的根器授予這樣的法,能夠真正恰當其分的,只有佛才能夠。一般的,就是大概。在《俱舍》裏講到,這個人假使過去修什麼善法,這一輩子如果碰到如量的善知識,能夠把他過去修的接下去修下去,那很快成就;如果這一輩子沒有碰到很高的善知識,另外一個法門去修,那就很緩慢。我們上次舉的舍利弗,還有目犍連,他們的弟子的根器看不清楚,所以他們的弟子很久不能證果證道。但是佛有這個智力,他一看知道搞錯,糾正過來,很快證果證道。這些功德,只有佛才有。羅漢還不夠,那麼我們凡夫當然更不行了。
我們說凡夫是不行,但是密乘裏面,有它的特殊。因爲密乘的金剛上師,他是從佛的直接傳授下來的,有佛的加持。每一代成就的或者不成就的,他都有佛的加持力跟成就的上師加持力,在加持力之下,也可以産生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出來。就是說借這個身體,佛或者成就的上師,可以加持他承認的這個繼承人,就可以在他身上起佛的作用。傳承上師他可以利用這個身體做很多佛的事情。那這個是密宗的特殊性。在顯教也有,顯教裏邊某人是特別尊重的,佛就在他身上顯各式各樣的教化的力量,使你得到好處。
五、種種勝解智力——能知衆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
“能知衆生種種喜樂殊勝解故”。衆生心裏歡喜什麼,他歡喜修什麼法,他可以因機施教。可以根據他的喜歡的特殊的情況,可以給他施他的教法。只有佛才有徹底的這個智慧。
六、種種界智力——能知衆生種種性故。
衆生種性,也只有佛能徹底知道,五個種性。當然在性宗來說,一切種性最後都要成佛的。這是兩種,我們以前講過的。這兩種,不要去調和!是兩種說法,調和成了個不叁不四的。在性宗說,決定一切衆生都是能成佛的。相宗就是有五個種性,相宗裏邊也有分幾派的。
七、遍趣行智力——一切諸行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智能知名遍趣行智力。
“一切諸行,皆能趣果”,你修什麼,都能夠感他的果。但是這個行感什麼果,那個行感什麼果,這個智慧只有佛知道。“佛智能知”,佛能夠知道一切行感什麼果,叫“遍趣行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能知過去宿住事故。
過去的事情都能夠一絲不苟地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們說神通,也有這個“宿住智證通”,也有這個宿命通。這個就是不一定那麼准確。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氣功師,他也會說你前輩子怎麼,後輩子怎麼……說了半天,到底是不是那回事,那個不敢打包票。是鬼神告訴他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因爲他自己沒有能力,鬼神有通,鬼神所看到的過去的是不是跟真的一模一樣,這個哪個知道?真正有大的通的人才能知道。
九、死生智力——能知衆生死此生彼。
“衆生死此生彼”,這邊死了要生哪邊去,這個他能知道。所以在叁明裏邊,這就是對治未來的後際愚的。是將來的事情他能知道,不是過去的。
十、漏盡智力——漏盡者,謂涅槃擇滅也。但緣漏盡爲境,名漏盡智力。
證到涅槃的智慧,他全部都有。這個涅槃當然是佛的大般涅槃,是佛的無住涅槃,不是聲聞的涅槃。
這就是十個力。佛的十八不共法,就是十力、四無畏、大悲、叁念住。這是一般的《俱舍》的十八不共法。另外還有十八個不共法,我們也寫在後頭。
叁念住
(以念與慧爲體)
佛的叁念住的功德,他的體是念跟慧兩個心所。那麼哪叁個呢?
1. 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謂有弟子一向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歡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一念住。
在順境來的時候,並沒有歡喜得得意忘形,這個樣子不會有。那麼具體說,“謂有弟子一向敬佛”,假使有弟子對佛一向恭敬的,“如來緣之不生歡喜,舍而安住正念正智”。佛對這樣的人,並沒有特殊的歡喜,當然說也不是討厭。就是說你再怎麼對佛恭敬如法的修行,佛不會産生感情上的偏愛。一般父母對子女,這個孩子對父母特別孝順,就會對他起偏心、寵愛。佛平等心,不因爲你恭敬佛,就對你起偏心,還是起舍心。“不生歡喜”,這個“歡喜”,並不是法上的歡喜,就是說感情上的歡喜,這個沒有。“舍而安住正念正智”,他還是住在舍上,安住在正念正智沒有偏。一般的凡夫就會偏,朋友也好,或者是同事也好,對你特別要好的你會偏心。有什麼事情出來,你會包庇他;有什麼事情,你會偏護他等等。有些不相幹的人,甚至于有的不歡喜的人,什麼事情、倒楣的事情都往他推。哪裏偷了東西,可能就是那個人。反正你恨的人就是懷疑的人,你歡喜的人偷了也不是他。這是衆生的偏見,帶了感情的,佛沒有這些。
2. 緣違境不生懮戚念住:謂有弟子不恭敬佛,如來緣之不生懮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二念住。
碰到不順的境,一點也不會産生憂戚的感情。有的時候世間上想不通,父母對子女下了很多功夫培育、愛護、撫養,結果子女長大了不孝順,還要罵父母,心裏就非常之悲戚,感到傷心,好心不得好報。
但是佛根本不會。他的弟子他花了很多的心血教導,(5A)但是那些沒有善根的弟子,不恭敬佛,甚至于提婆達多,不但是不恭敬,還要反對佛,要殺佛,自己成個新佛。佛對他一點也不生憂戚,心裏不感到悲傷。
“舍而安住正念正智”,還是住舍,住舍既不高興也不痛苦,也不感到不舒服,還是安住于正智正念、平平淡淡的,還是老樣子。
3. 緣順違境不生歡戚念住:謂有弟子一類敬佛,一類不敬,如來緣之不生歡戚,舍而安住正念正智名第叁念住。
這是兩境一起來了。前面兩個是單獨的,這個是說同時有順、有違來的時候,既不生歡喜又不生憂戚,不墮兩邊。
“謂有弟子,一類敬佛,一類不敬”。他的弟子有一部分對佛非常恭敬,有一部分非常地不恭敬,甚至于造反。“如來緣之,不生歡戚”。 佛對恭敬的不生歡喜,對不恭敬的、造反的也不生憂戚,還是“舍而安住正念正智”。
這個,佛標准地做到的,凡夫做不到的。凡夫是最講感情的,你跟他要好,或者是兒子孝順,他就歡喜的很,特別寵愛。如果那個人對他不恭敬,甚至幾次反對,就刻骨仇恨,以後他再好也對他不好。這是衆生的感情。那麼我們佛弟子呢?雖然是凡夫,要把佛的榜樣記在心裏頭,盡量把凡夫的習氣淘汰掉,向好的榜樣做,這才叫佛弟子。否則的話,你還是老凡夫,這有什麼稀奇呢?還不是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樣,就不可貴了。
如來大悲
俗智爲體,以緣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依此五義立,
1. 資糧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
2. 行相大:謂此力能于叁苦境作行相故。
3. 所緣大:謂總以叁界有情爲所緣故。
4. 平等大:謂普利樂諸有情故。
5. 上品大:謂更無余悲能齊此故。
這個“大悲”,“俗智爲體”。十個智裏面有個世俗智。這個悲是生緣悲,生緣悲以世俗智爲體,緣一切衆生。
“以緣一切有情事境界故”。一切有情,他直接緣那些有情起悲心,要拔他的苦。那麼爲什麼叫“大悲”?有五個義。
一、“資糧大,謂大福德智慧資糧,所成辦故”。你要救拔一切衆生出離苦海,沒有大的福德,沒有大的智慧做不到。聲聞緣覺雖然不能說沒有悲心,但是福德智慧沒有那麼大,要完成度一切衆生的事情他根本做不到。
二、“行相大,謂此力能于叁苦境,作行相故”。一般的悲心,對苦苦的境界,他起悲心,拔苦。而佛的大悲呢?叁苦裏面都是要救拔的。有的人說苦苦固然是苦,樂苦並不苦麼。他很快樂地享受,你救他什麼呢?那麼行苦,不苦不樂,也沒有什麼可救的。但是佛的眼光看起來,苦苦也好,壞苦也好,行苦也好,都是苦,都要救拔。但是救拔的方式不一樣。
叁、“所緣大…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