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件是不够。
“不缺诸根支”,根支不缺,残疾的也不行。
“解语能精勤”,能够解语,解语就是人家说话,能够分得清是非,好的话坏的话听得清楚。有的人就是糊涂,人家说了很多坏话,不好,不正的话,因为他们感情要好,听得津津有味;人家在劝他,以正规的佛教道理跟他说,他听不进去。这个是不解语。解语就是人家说的话分辨正确的,错误的能够知道。也就是闻法,你闻法的时候,善恶都不知道,你闻什么法?有的听到“一贯道”之类的相信得很,听到佛教的,这个我没有缘的,听不进去。
前两天,这里来一个苏州居士,他的母亲是一贯道。孩子倒是佛教徒,跑上来求法、问法。他的母亲不但是不上来,连大师殿拜也不拜。她说这是藏地的,我不拜的。这个一贯道,这就是不解善恶语了。我说你好好劝她,她是你母亲,他说劝不进,她听不进去,不解善恶语。这样子人很危险,邪知邪见。如果这辈子过完了之后,生前改不了,下辈子的苦报是不可说。
目犍连给人打死的公案也是——目犍连跟舍利弗到地狱去游化,碰到一个外道,他就跟他说他以前是印度的外道,收了很多弟子,他自己是邪见,搞错,在地狱受苦,希望他们两个圣者到人间去的时候,把他的弟子劝回来,说他的师父是搞错,受苦去了。结果,目犍连倒是好心,跑得来跟那些外道说,你们师父在地狱受苦,他叫你们赶快改个道,好好修佛法。结果他们的一个外道气得不得,你污蔑我们的师父,还要说什么他的师父在地狱受苦,拿起棍子就打,把目犍连打死,就是这个公案。这些人就没有办法了。信邪的人你要把他劝过来困难的,哪怕你真的事情、地狱的事情告诉他,他不相信的。
不但要解善恶语,听了善法之后马上精进的修学,这才有诸根不缺这一条。
乙四 无诸业障
害父母罗汉 破僧出佛血 不已作当作 现生障登圣
这是第四条,没有五无间罪。哪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这五条“不已作”,过去没有作过,现在也不会作,这样的人可以修行。
如果你过去杀父,犯五无间罪的,这一辈子你是没有希望的,“障登圣”,就是说不能见道的,再修也是见不了道的,不能成圣者的。所以央掘摩罗他要杀母亲的时候,佛就赶快度他,再不度的话,母亲杀了之后,这一辈子他成阿罗汉就成问题,所以马上就去把他度了。母亲没有杀掉,总算他还是过去的善根,把那些以前的罪业都忏掉,成阿罗汉。那么有五无间罪就不行了。“现生障登圣”,有了五无间罪的人,或者是心里要想犯五无间罪的人,这些人,这辈子修行是不会成就的。
乙五 正信不邪
净心信佛说 法及毗奈耶 邪见背因果 恶法不生信
这种就是有善根的,他心清净,凡是佛说的能够清净的心去接受下来,“法及毗奈耶”就是法跟戒律。这些佛说的法,佛说的律,他都能够清净的心去接受、信奉,而对那些邪见、背因果的话、那些恶的法听不进去。这是过去的善根。
现在的人,就是邪见、背因果的听起来津津有味。佛说的东西,要他持戒,要不吃荤等等,呀!这个做得很难,不相信,相信了之后,自己受了捆缚,那还是信邪的好。邪的,将来也能升天,也能享受,而现在也不要受那么多的苦。那乐得去信邪的。这些人就没有善根。
善根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过去培下来的。过去没有善因的话,见了那些事情,善的事情做不出来的。所以说我们能够净心信佛的,来受皈依的,来修法的,来出家的都是过去培了无量的福,佛面前培了无量的功德,才能够感到现在的报。那么可惜的是不要现在出了家,还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那就叫可惜。有的人出家之后还修气功的,虽然不多,但是也是有这样的人,那就是自己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三宝了。这是内的五个圆满,下边是外圆满。
甲二 外五种圆满
乙一 值佛出世
经无量大劫 修难行苦行 二资粮圆满 成无上菩提
这是碰到佛出世,我们说能够碰到佛出世当然是最好。假使没有佛出世,有佛的弟子能够证果证道,或者能够弘扬正法的碰到,也算一个外圆满。那么碰到邪师就糟糕,那就不圆满了。所以,最高的就是能够碰到佛。佛不是轻易而得的,“经无量大劫”,就是三大阿僧祗劫,“修难行苦行”,整个的南阎浮提,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释迦牟尼佛过去洒头目脑髓的地方。在每一个地方都修过极大的苦行,这样子得到的一个果。
“二资粮圆满”,福德、智慧,这俩个资粮都全部圆满的,最后成了最高的三藐三菩提,这样的人出现,这是头等的大事,大的幸运了。碰到佛在世的人,是最有福的人。我们虽然没有碰到释迦佛亲自出现,但是他的等流的弟子,同样能够住持正法,能够弘扬正法,能够修证正法,这也是极大的福报。
乙二 说十二分教
经重颂记别 讽诵自因缘 喻本事本生 方广希论议
“十二分教”——佛出世不一定说十二分教,也不一定说戒。过去七佛,不是每一尊佛都说十二部经的。 《律海十门》就有,只有过去的四尊佛才说三藏十二分教。也不是每一个佛都说广的比丘戒、别解脱戒。略戒说一个颂,人的根机利,不要说那么多就够了。对我们钝根众生来说,那些教法是必需的,而过去的佛却不是每一尊佛都说的。释迦牟尼佛就是慈悲我们的这些钝根众生,他是大慈大悲,三藏十二分教都说圆满,还要把戒律广说,对住持正法起了极大的作用。
十二分教是:契经、重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这十二分。
“契经”,就是契机契理,上契佛的理、真如的理,下契众生的机,就是契经。契经,修多罗,又表示线。很多花放在桌子上,风一吹就吹掉。用线把它串起来,成一个花蔓,就吹不散了。佛说的话,把它串起来,成一个修多罗,契经。契机、契理,这里重点是“契机”。
“重颂”,经说完,把意思再重新归纳一下,使我们可以记忆,再说个颂。或者说经的时候,有些众生迟到,没有到,那么佛悲愍他们,在经说完之后再说一个颂子,把意思都摄在里边。一方面便于摄持,再一方面后来的也可以听到,这是叫“重颂”。
“记别”,造的善恶业,将来要感什么果,佛进行授记,《法华经》里的授记等等,这是有记别的。
“讽颂”,“重颂”是讲了长行之后再作个颂,这个“讽颂”本身就是颂,没有长行的,叫“讽颂”。
“自说”,有深妙的意思,弟子不知道,没有人请问,佛感到这个时候非说不可,就像《阿弥陀经》,不问自说。就是这些很重要的、深妙的意思的法,虽然没有弟子请,佛也是悲心,自己说——这是“自说”。
“因缘”,说这个经有什么缘起,怎么样子造成的,造成佛说的因缘。
“譬喻”,用世间那一些比较容易的话来表达这个法的深意。我们在因明里边,(6A)经常用喻,就是一个法的事情比较深,你会不到的话,来一个世间的比喻,你可以从这个地方比较浅近地可以会到这个深的道理了。
“本事”、“本生”,“本事”就是讲过去的事情,“本生”讲现在的事情。
“方广”就是广大地说,一切法的性相,前后次第等等。
“希有”,那个方广中神通变化的希有 事情。
“论议”,就是辨析法相的事情。
总的经里边,分十二种。并不是十二部经,一本讲契经,一本讲重颂……,不是这个。经里边都含有十二个因素,就是佛说的十二分教。或者不是佛说的,由声闻弟子来宣传佛的十二分教。这都是属于外圆满的。不然除了佛说教,佛出世,就是佛在世的众生以外,其他的人,外圆满都没有了。那么相对的有佛的大弟子,有修有证的,来弘扬佛法,能够宣说十二分教的,也算外圆满。
乙三 教法久住
佛转正*轮 尔后经多时 正行正法具 次第作证理
这是说佛的教法久住。佛说十二分教,他的弟子能够等流下去,依法随而行。“正行”是法随法行,依法能行;“正法”还完“具”,没有缺少。“次第”,按照这个法次第修证的,这个教法是圆满的。
乙四 作证随转
能证正法者 了知修学人 如所证随转 作教授教诫
前面是弘扬正法。在弘扬正法时,他观察他的弟子,能够修证正法的人,有堪能性的,他就把自己所证的教给他,“教授教诫”,使他也能够证道。这就是证法。前面是教法住世,这是证法住世。教授教诫,在《俱舍》里边,教授是修善,教诫是止恶,那么各种各样的讲法都可以。
乙五 他所哀愍
他谓施主施 净命诸资具 衣食住病药 四缘不差违
这是说修行的外缘条件不缺。“他所哀愍”,“他”就是施主,施主有供养的心,使你能够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不缺,能够好好地修行。“净命”,如法的得到养命。假使说施主不哀愍,没有悲心的话,他不供养你,那么你就要去求。求的时候,就会想一些手腕,不净的养命就会出来。因为你要求人家供养你,你是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一个人,人家不一定恭敬你,不一定供养你。你要装得与众不同,那就是装怪相。有的就是头发长长的,表示头陀行,穿破衣服等等,或者马路上坐起,或者人家进出的门口端坐,好象修定,这样子做给人家看。那么人家看这个人有德,就供养你。总之要想一些办法得利养的话,就会走邪命。 这样子就不能如法的修行了。我们要如法修行的话,清净养命是重要的,那就要有这些护法居士来护持道场,使修行的人不感到危机。
我们现在算是条件很好的。我听他们上座师跟我说,近慈寺的时候,海公上师在近慈寺,是海公上师弘法最盛的时候,也会断粮,就是说吃饭的钱都没有了。那么怎么办?求护法。护法一求,下半天就会有人送来,这个是非常灵感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到海公上师在世的时候,即使他那样…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