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件是不夠。

  “不缺諸根支”,根支不缺,殘疾的也不行。

  “解語能精勤”,能夠解語,解語就是人家說話,能夠分得清是非,好的話壞的話聽得清楚。有的人就是糊塗,人家說了很多壞話,不好,不正的話,因爲他們感情要好,聽得津津有味;人家在勸他,以正規的佛教道理跟他說,他聽不進去。這個是不解語。解語就是人家說的話分辨正確的,錯誤的能夠知道。也就是聞法,你聞法的時候,善惡都不知道,你聞什麼法?有的聽到“一貫道”之類的相信得很,聽到佛教的,這個我沒有緣的,聽不進去。

  前兩天,這裏來一個蘇州居士,他的母親是一貫道。孩子倒是佛教徒,跑上來求法、問法。他的母親不但是不上來,連大師殿拜也不拜。她說這是藏地的,我不拜的。這個一貫道,這就是不解善惡語了。我說你好好勸她,她是你母親,他說勸不進,她聽不進去,不解善惡語。這樣子人很危險,邪知邪見。如果這輩子過完了之後,生前改不了,下輩子的苦報是不可說。

  目犍連給人打死的公案也是——目犍連跟舍利弗到地獄去遊化,碰到一個外道,他就跟他說他以前是印度的外道,收了很多弟子,他自己是邪見,搞錯,在地獄受苦,希望他們兩個聖者到人間去的時候,把他的弟子勸回來,說他的師父是搞錯,受苦去了。結果,目犍連倒是好心,跑得來跟那些外道說,你們師父在地獄受苦,他叫你們趕快改個道,好好修佛法。結果他們的一個外道氣得不得,你汙蔑我們的師父,還要說什麼他的師父在地獄受苦,拿起棍子就打,把目犍連打死,就是這個公案。這些人就沒有辦法了。信邪的人你要把他勸過來困難的,哪怕你真的事情、地獄的事情告訴他,他不相信的。

  不但要解善惡語,聽了善法之後馬上精進的修學,這才有諸根不缺這一條。

  

  乙四 無諸業障

  害父母羅漢 破僧出佛血 不已作當作 現生障登聖

  

  這是第四條,沒有五無間罪。哪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這五條“不已作”,過去沒有作過,現在也不會作,這樣的人可以修行。

  如果你過去殺父,犯五無間罪的,這一輩子你是沒有希望的,“障登聖”,就是說不能見道的,再修也是見不了道的,不能成聖者的。所以央掘摩羅他要殺母親的時候,佛就趕快度他,再不度的話,母親殺了之後,這一輩子他成阿羅漢就成問題,所以馬上就去把他度了。母親沒有殺掉,總算他還是過去的善根,把那些以前的罪業都忏掉,成阿羅漢。那麼有五無間罪就不行了。“現生障登聖”,有了五無間罪的人,或者是心裏要想犯五無間罪的人,這些人,這輩子修行是不會成就的。

  

  乙五 正信不邪

  淨心信佛說 法及毗奈耶 邪見背因果 惡法不生信

  

  這種就是有善根的,他心清淨,凡是佛說的能夠清淨的心去接受下來,“法及毗奈耶”就是法跟戒律。這些佛說的法,佛說的律,他都能夠清淨的心去接受、信奉,而對那些邪見、背因果的話、那些惡的法聽不進去。這是過去的善根。

  現在的人,就是邪見、背因果的聽起來津津有味。佛說的東西,要他持戒,要不吃葷等等,呀!這個做得很難,不相信,相信了之後,自己受了捆縛,那還是信邪的好。邪的,將來也能升天,也能享受,而現在也不要受那麼多的苦。那樂得去信邪的。這些人就沒有善根。

  善根也不是憑空而來的,過去培下來的。過去沒有善因的話,見了那些事情,善的事情做不出來的。所以說我們能夠淨心信佛的,來受皈依的,來修法的,來出家的都是過去培了無量的福,佛面前培了無量的功德,才能夠感到現在的報。那麼可惜的是不要現在出了家,還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那就叫可惜。有的人出家之後還修氣功的,雖然不多,但是也是有這樣的人,那就是自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叁寶了。這是內的五個圓滿,下邊是外圓滿。

  甲二 外五種圓滿

  乙一 值佛出世

  經無量大劫 修難行苦行 二資糧圓滿 成無上菩提

  

  這是碰到佛出世,我們說能夠碰到佛出世當然是最好。假使沒有佛出世,有佛的弟子能夠證果證道,或者能夠弘揚正法的碰到,也算一個外圓滿。那麼碰到邪師就糟糕,那就不圓滿了。所以,最高的就是能夠碰到佛。佛不是輕易而得的,“經無量大劫”,就是叁大阿僧祗劫,“修難行苦行”,整個的南閻浮提,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灑頭目腦髓的地方。在每一個地方都修過極大的苦行,這樣子得到的一個果。

  “二資糧圓滿”,福德、智慧,這倆個資糧都全部圓滿的,最後成了最高的叁藐叁菩提,這樣的人出現,這是頭等的大事,大的幸運了。碰到佛在世的人,是最有福的人。我們雖然沒有碰到釋迦佛親自出現,但是他的等流的弟子,同樣能夠住持正法,能夠弘揚正法,能夠修證正法,這也是極大的福報。

  

  乙二 說十二分教

  經重頌記別 諷誦自因緣 喻本事本生 方廣希論議

  

  “十二分教”——佛出世不一定說十二分教,也不一定說戒。過去七佛,不是每一尊佛都說十二部經的。 《律海十門》就有,只有過去的四尊佛才說叁藏十二分教。也不是每一個佛都說廣的比丘戒、別解脫戒。略戒說一個頌,人的根機利,不要說那麼多就夠了。對我們鈍根衆生來說,那些教法是必需的,而過去的佛卻不是每一尊佛都說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慈悲我們的這些鈍根衆生,他是大慈大悲,叁藏十二分教都說圓滿,還要把戒律廣說,對住持正法起了極大的作用。

  十二分教是:契經、重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這十二分。

  “契經”,就是契機契理,上契佛的理、真如的理,下契衆生的機,就是契經。契經,修多羅,又表示線。很多花放在桌子上,風一吹就吹掉。用線把它串起來,成一個花蔓,就吹不散了。佛說的話,把它串起來,成一個修多羅,契經。契機、契理,這裏重點是“契機”。

  “重頌”,經說完,把意思再重新歸納一下,使我們可以記憶,再說個頌。或者說經的時候,有些衆生遲到,沒有到,那麼佛悲愍他們,在經說完之後再說一個頌子,把意思都攝在裏邊。一方面便于攝持,再一方面後來的也可以聽到,這是叫“重頌”。

  “記別”,造的善惡業,將來要感什麼果,佛進行授記,《法華經》裏的授記等等,這是有記別的。

  “諷頌”,“重頌”是講了長行之後再作個頌,這個“諷頌”本身就是頌,沒有長行的,叫“諷頌”。

  “自說”,有深妙的意思,弟子不知道,沒有人請問,佛感到這個時候非說不可,就像《阿彌陀經》,不問自說。就是這些很重要的、深妙的意思的法,雖然沒有弟子請,佛也是悲心,自己說——這是“自說”。

  “因緣”,說這個經有什麼緣起,怎麼樣子造成的,造成佛說的因緣。

  “譬喻”,用世間那一些比較容易的話來表達這個法的深意。我們在因明裏邊,(6A)經常用喻,就是一個法的事情比較深,你會不到的話,來一個世間的比喻,你可以從這個地方比較淺近地可以會到這個深的道理了。

  “本事”、“本生”,“本事”就是講過去的事情,“本生”講現在的事情。

  “方廣”就是廣大地說,一切法的性相,前後次第等等。

  “希有”,那個方廣中神通變化的希有 事情。

  “論議”,就是辨析法相的事情。

  總的經裏邊,分十二種。並不是十二部經,一本講契經,一本講重頌……,不是這個。經裏邊都含有十二個因素,就是佛說的十二分教。或者不是佛說的,由聲聞弟子來宣傳佛的十二分教。這都是屬于外圓滿的。不然除了佛說教,佛出世,就是佛在世的衆生以外,其他的人,外圓滿都沒有了。那麼相對的有佛的大弟子,有修有證的,來弘揚佛法,能夠宣說十二分教的,也算外圓滿。

  

  乙叁 教法久住

  佛轉正*輪 爾後經多時 正行正法具 次第作證理

  

  這是說佛的教法久住。佛說十二分教,他的弟子能夠等流下去,依法隨而行。“正行”是法隨法行,依法能行;“正法”還完“具”,沒有缺少。“次第”,按照這個法次第修證的,這個教法是圓滿的。

  

  乙四 作證隨轉

  能證正法者 了知修學人 如所證隨轉 作教授教誡

  

  前面是弘揚正法。在弘揚正法時,他觀察他的弟子,能夠修證正法的人,有堪能性的,他就把自己所證的教給他,“教授教誡”,使他也能夠證道。這就是證法。前面是教法住世,這是證法住世。教授教誡,在《俱舍》裏邊,教授是修善,教誡是止惡,那麼各種各樣的講法都可以。

  

  乙五 他所哀愍

  他謂施主施 淨命諸資具 衣食住病藥 四緣不差違

  

  這是說修行的外緣條件不缺。“他所哀愍”,“他”就是施主,施主有供養的心,使你能夠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不缺,能夠好好地修行。“淨命”,如法的得到養命。假使說施主不哀愍,沒有悲心的話,他不供養你,那麼你就要去求。求的時候,就會想一些手腕,不淨的養命就會出來。因爲你要求人家供養你,你是平平常常的普普通通一個人,人家不一定恭敬你,不一定供養你。你要裝得與衆不同,那就是裝怪相。有的就是頭發長長的,表示頭陀行,穿破衣服等等,或者馬路上坐起,或者人家進出的門口端坐,好象修定,這樣子做給人家看。那麼人家看這個人有德,就供養你。總之要想一些辦法得利養的話,就會走邪命。 這樣子就不能如法的修行了。我們要如法修行的話,清淨養命是重要的,那就要有這些護法居士來護持道場,使修行的人不感到危機。

  我們現在算是條件很好的。我聽他們上座師跟我說,近慈寺的時候,海公上師在近慈寺,是海公上師弘法最盛的時候,也會斷糧,就是說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那麼怎麼辦?求護法。護法一求,下半天就會有人送來,這個是非常靈感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想到海公上師在世的時候,即使他那樣…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