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在烦恼里边,随心所欲随了烦恼走,那想的都是非非的事情。得了定之后,烦恼降伏,那你随心所欲都在道念里头了。所以说,儒家的很高的境界,如果在佛教里边说,年轻人也达得到,只要道共戒、定共戒得到之后,就可以在这个里边。孔夫子他也下了一辈子功夫,到七十岁才达到这个境界。那你如果佛教的话,你从小修行,如果你是善根好的,二十来岁就可以达到。这也可以说佛教的高超了。
所以说,开始要把这些道理知道,知道是闻所成慧;然后加上善思惟,结合自己的思想,把它深刻地印下去,那就得到一个力量,对事情能够以决定的心去应付,这是思所成慧;那么再这样子加功下去,再得“修所成智”,修慧得到之后,就安住于道中,就不会乱走了。得了定嘛,我们的目的也是得定了。那么这三个慧里边,从闻到思,是趋向定的,从思惟再进入,那就是“修所成智”。
那么这里边我们又牵涉到一个问题。有的人对黄教的念诵感到多余,不想多念。我们说闻的时候不能离开文字的,思的时候是半离文字半依文字,修的时候脱离文字的。如果你达到修的境界,根本就不要文字,也不要念仪轨,本身就在定中,就修起来了。假使你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你就得要仪轨,没有仪轨你就是没有轨道了。我们拿飞机来说,飞机起飞的时候一定要跑道的,有轨道的,但是你到了升空之后,还没有离开这个城市,高度还不太高的时候,你要避开房屋。真正达到八千米以上,一万米,那个高度的时候,高山也碰你不到,那你是随心所欲,没有障碍的。
修行也这样子的,一开始下手你说我不要文字,那你抓什么呢?你抓的东西还是文字,你把好的文字丢掉,去抓差的文字,有什么好?禅宗不立文字,话头是不是文字?哪怕你数一个帐,打一个咳嗽,这也是概念,概念也就是文字,并没有绝对离文字的。“离言说绝思惟”,这是内证的境界,你要表示于人,都离不开文字、表相,所以这就是方式不同而已。而有的人,偏偏佛说的不要,就拣那些一般性的,我看看也不是很聪明。禅宗的方式,因为佛说的他都知道,在这里边套不出消息来,才能用其他的方式来给你通进去。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的人,佛说的东西不要,那不是很愚痴吗?
丙二 加行道
见生死过失 见涅槃功胜 发真正胜解 入诸谛现观
开始说世间苦、无常,这是佛的教诫。那你要继续下去,要靠你的信心,对佛有信心,佛说的话决定是真的,我信下去,世间是苦。到底是不是苦,你还得要经验上去锻炼了。有的时候看到人家享受,什么都是顺缘,还感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太苦的嘛,还有这个不苦的。那么你在这个时候,“见生死过失”。你在修行的经验上真正的生死的过失能够看到,涅槃的功德也看到,这个时候“发真正胜解”,“真正”,真的,不错的;“胜解”,决定的解,决定的理解了。这个胜解生起来。开始凭我们的信心来的。
在这里,海公上师分了五道了。“知世苦无常”,这是资粮道,就是闻慧,从佛的教诫里边知道世间是苦的、无常的。“满欲溺更深”,“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等等,那么也是勉强地就是远离那些愦闹,那么这些五盖,寻思除掉。一直到“得修所成智”,这个是加行道了。得了修所成智,“见生死过失”,那是在定中,得了定里边,他的认识就深刻了。“见生死过失”,属于加行道的,见涅槃的功德。我们只听到个“涅槃”,到底涅槃啥东西不知道。在加行道,涅槃功德能够有点消息,至少涅槃是个怎么东西,大概有点数了。这样子,你才能够生起真正的胜解,决定不疑的理解生起来了。
我们现在资粮道的人,今天给你讲经,你说,对对对。明天来一个人跟你说了一通世间五欲,拉你去吃馆子,又去跳舞厅,你也糊里糊涂跟起走了。并不是说的笑话,很多居士,受了五戒,他在这里道念很好,回到他的单位去、家里去,就糊涂,酒馆子跳舞厅都去,甚至犯戒,他们都写信来跟我说了。这就是说,还没有到资粮道的地位了。到资粮道地位,自己的真正的胜解,不错,真的不错的这个决定的胜解的生起,那不可扭转,人家这么劝,不会听他的话。
丙三 见道
证有学解脱 亦称云见道
“入诸谛现观”,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四谛十六行观,已经抄过的,就是见道了。见道的时候,十六行观,四谛的道理看透,不但苦谛的道理知道,苦集灭道的道理都知道,这个就是见道了。
“证有学解脱”,有学是这个圣者,见道是登了圣者的地位,因为无漏的“忍”,无漏的“智”出现,苦法忍、苦法智都是无漏法了。这个无漏的慧生起之后,就证得圣者的地位,得圣了。
我们前面说的“四谛十六行观”,有人提个问题:“什么是有学的智见?”那是前头的,有学智见,就是有学的圣者认识到的东西,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就这些,这个十六行观的前面的十五个,见道的十五刹那都是见道的智见。他能够看到三界的苦:看到欲界的苦,也看到上二界的苦;看到欲界的集,看到上二界的集;乃至灭道都看到,这是有学的智见。
有学智见有,也有它的解脱,有学,就是说证了道之后,三恶道是不会去,除非你是菩萨示现,三恶道去度生,如果你不是示现,跟你业报的话,不要说是见道,就算是得了上忍之后,暖顶忍这个忍,忍分三品,上中下,得了上忍的时候,恶道就已经不去,再不会到恶道去了。所以我们要真正说保险,我们三恶道绝对不去的话,单持个五戒,持得干净的话,只能保证你下一辈子不去。下一辈子你是什么人,生在什么地方,信不信佛,都不知道。下一辈子造了业之后还得要去的,以前的业还没有报销。正因为你这一辈子五戒持得好,下一生是生人天,这是决定的。但是过去的业,恶道的业并没有因此消掉,下一辈子的人天果报受完之后,以后恶道的果成熟,还是要去的。那么真正你说永远不要去的时候,就赶快见道,见了道之后,再也不会去了。除非你是要度众生,自己愿意去就去,像地藏菩萨一样,他是地狱去的。他以菩萨的地位去,不是受苦去的,是救人去的。就像《二十唯识》里的那些乌铁狗那些狱卒,他们不是受苦去的,他是惩罚罪人那些非有情的东西。那么菩萨去,他是有情,也不是惩罚他们,是救度他们去的,那个就当然不受苦了。
“证有学解脱”,有学解脱是把那些八十八使的烦恼都除掉,再不会被这些烦恼所捆起来,解脱,也解脱恶道,在事上解脱恶道的苦,也就是见道,这时候就见道了。
资粮道,就是“知世苦无常”开始,加行道“见生死过患”,这是已经深了一步了。“入诸谛现观”是见道了,“亦称云见道”,这是到见道为止。
丙四 修道
由是长加功
“由是长加功”,修道,“证无学解脱”,无学道。这是五道。那么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很容易讲了。见道之后,八十八使断掉,“长加功”,迷理的烦恼,还有八十一品,把这八十一品烦恼,一品一品断,断到八十品,这是修道。
丙五 无学道
证无学解脱
, 最后金刚喻定,最后一品断了之后,进入无学道。这是“证无学解脱”。无学解脱,不但是烦恼解脱,三界的苦也解脱了。“不受后有”,“我生已尽,烦恼已断”,再也不来三界受苦,这是无学解脱,这是二乘的了。大乘的无学解脱更高,它后头还有。
那么是前面是解脱道,自利的;下面利他的,菩提道。从“决定出离心”一直到“证无学解脱”,这是自利的解脱道。
甲二 度他出离圆满菩提
乙一 显利他功德
以此为人说 是名饶益他
下面是利他的菩提道,这个都没离开菩提道次第。
“以此为人说”,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给人家说,劝人家修,这叫饶益他,就是利他。自己没有修行功德的话,你说什么呢?你也利不了人,所以要利人决定要先自利。自利没有,谈利人谈不上。有的人世间上利人,他也知道自己欢喜什么叫人家也欢喜什么。我记得在年轻的时候,我父亲的一个学生,他是大学生,应当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学生不太规矩,他自己去上妓院,他感到很有趣,他要劝人家去,这个是利他吗?害他。因为他标准没有,他认为这个很好玩,对他很有利,实际上对他有害了。
真正自己得到自利之后,再去为人说,这是饶益、利他了。所以利他不能离开自利,没有自利的话,你去利他是害他了。像这些世俗上的人,财色名食睡,他自己欢喜,也叫人家去享受,不是害他是干什么呢?
“以此为人说,是名饶益他”,这是菩提道的总说,菩提道也分五道。
乙二 大乘五位
丙一 资粮位
以此作闻思 是名饶益自
自己先是要自利,“以此”,前面的那些东西,“闻思”就是自己饶益自己,资粮道。
丙二 加行位
以真修实践 是建立正法
这是加行道。开头闻思的阶段,是资粮道。那么你真正修行,得了定以后,“真修实践”,正法也就靠这个建立起来。单是嘴里说没有用,还得要行持,那么加行位就产生这个功能了。
丙三 通达位
是供养如来
见道。我们说见道是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地位,前半截,无始以来都是有漏道,从见道以后,后半截全部是无漏道。这是一个转折点,见道是从有漏到无漏的转折点,是最难得的一个点。证了见道之后,以后是顺了到无学道是不困难了。从有漏道要转成无漏道,这是从来没有同类因的。一切事情,以前做过的你要再做很容易,从来没有做过的,这一次要做成功,就是从来是有漏的,这次无漏的事情出现,成功,见道,那是极困难的,你这个极困难的东西,证到,是法供养,供养如来,这个供养如来,也就是见道。真正的供养如来,是以见道的功德来供养如来,是最使佛欢喜的,这是供养如来,所以说见道的功德…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