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是在煩惱裏邊,隨心所欲隨了煩惱走,那想的都是非非的事情。得了定之後,煩惱降伏,那你隨心所欲都在道念裏頭了。所以說,儒家的很高的境界,如果在佛教裏邊說,年輕人也達得到,只要道共戒、定共戒得到之後,就可以在這個裏邊。孔夫子他也下了一輩子功夫,到七十歲才達到這個境界。那你如果佛教的話,你從小修行,如果你是善根好的,二十來歲就可以達到。這也可以說佛教的高超了。

  所以說,開始要把這些道理知道,知道是聞所成慧;然後加上善思惟,結合自己的思想,把它深刻地印下去,那就得到一個力量,對事情能夠以決定的心去應付,這是思所成慧;那麼再這樣子加功下去,再得“修所成智”,修慧得到之後,就安住于道中,就不會亂走了。得了定嘛,我們的目的也是得定了。那麼這叁個慧裏邊,從聞到思,是趨向定的,從思惟再進入,那就是“修所成智”。

  那麼這裏邊我們又牽涉到一個問題。有的人對黃教的念誦感到多余,不想多念。我們說聞的時候不能離開文字的,思的時候是半離文字半依文字,修的時候脫離文字的。如果你達到修的境界,根本就不要文字,也不要念儀軌,本身就在定中,就修起來了。假使你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的時候,你就得要儀軌,沒有儀軌你就是沒有軌道了。我們拿飛機來說,飛機起飛的時候一定要跑道的,有軌道的,但是你到了升空之後,還沒有離開這個城市,高度還不太高的時候,你要避開房屋。真正達到八千米以上,一萬米,那個高度的時候,高山也碰你不到,那你是隨心所欲,沒有障礙的。

  修行也這樣子的,一開始下手你說我不要文字,那你抓什麼呢?你抓的東西還是文字,你把好的文字丟掉,去抓差的文字,有什麼好?禅宗不立文字,話頭是不是文字?哪怕你數一個帳,打一個咳嗽,這也是概念,概念也就是文字,並沒有絕對離文字的。“離言說絕思惟”,這是內證的境界,你要表示于人,都離不開文字、表相,所以這就是方式不同而已。而有的人,偏偏佛說的不要,就揀那些一般性的,我看看也不是很聰明。禅宗的方式,因爲佛說的他都知道,在這裏邊套不出消息來,才能用其他的方式來給你通進去。你現在什麼都沒有的人,佛說的東西不要,那不是很愚癡嗎?

  

  丙二 加行道

  見生死過失 見涅槃功勝 發真正勝解 入諸谛現觀

  

  開始說世間苦、無常,這是佛的教誡。那你要繼續下去,要靠你的信心,對佛有信心,佛說的話決定是真的,我信下去,世間是苦。到底是不是苦,你還得要經驗上去鍛煉了。有的時候看到人家享受,什麼都是順緣,還感到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太苦的嘛,還有這個不苦的。那麼你在這個時候,“見生死過失”。你在修行的經驗上真正的生死的過失能夠看到,涅槃的功德也看到,這個時候“發真正勝解”,“真正”,真的,不錯的;“勝解”,決定的解,決定的理解了。這個勝解生起來。開始憑我們的信心來的。

  在這裏,海公上師分了五道了。“知世苦無常”,這是資糧道,就是聞慧,從佛的教誡裏邊知道世間是苦的、無常的。“滿欲溺更深”,“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等等,那麼也是勉強地就是遠離那些愦鬧,那麼這些五蓋,尋思除掉。一直到“得修所成智”,這個是加行道了。得了修所成智,“見生死過失”,那是在定中,得了定裏邊,他的認識就深刻了。“見生死過失”,屬于加行道的,見涅槃的功德。我們只聽到個“涅槃”,到底涅槃啥東西不知道。在加行道,涅槃功德能夠有點消息,至少涅槃是個怎麼東西,大概有點數了。這樣子,你才能夠生起真正的勝解,決定不疑的理解生起來了。

  我們現在資糧道的人,今天給你講經,你說,對對對。明天來一個人跟你說了一通世間五欲,拉你去吃館子,又去跳舞廳,你也糊裏糊塗跟起走了。並不是說的笑話,很多居士,受了五戒,他在這裏道念很好,回到他的單位去、家裏去,就糊塗,酒館子跳舞廳都去,甚至犯戒,他們都寫信來跟我說了。這就是說,還沒有到資糧道的地位了。到資糧道地位,自己的真正的勝解,不錯,真的不錯的這個決定的勝解的生起,那不可扭轉,人家這麼勸,不會聽他的話。

  

  丙叁 見道

  證有學解脫 亦稱雲見道

  

  “入諸谛現觀”,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四谛十六行觀,已經抄過的,就是見道了。見道的時候,十六行觀,四谛的道理看透,不但苦谛的道理知道,苦集滅道的道理都知道,這個就是見道了。

  “證有學解脫”,有學是這個聖者,見道是登了聖者的地位,因爲無漏的“忍”,無漏的“智”出現,苦法忍、苦法智都是無漏法了。這個無漏的慧生起之後,就證得聖者的地位,得聖了。

  我們前面說的“四谛十六行觀”,有人提個問題:“什麼是有學的智見?”那是前頭的,有學智見,就是有學的聖者認識到的東西,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類忍、苦類智,就這些,這個十六行觀的前面的十五個,見道的十五刹那都是見道的智見。他能夠看到叁界的苦:看到欲界的苦,也看到上二界的苦;看到欲界的集,看到上二界的集;乃至滅道都看到,這是有學的智見。

  有學智見有,也有它的解脫,有學,就是說證了道之後,叁惡道是不會去,除非你是菩薩示現,叁惡道去度生,如果你不是示現,跟你業報的話,不要說是見道,就算是得了上忍之後,暖頂忍這個忍,忍分叁品,上中下,得了上忍的時候,惡道就已經不去,再不會到惡道去了。所以我們要真正說保險,我們叁惡道絕對不去的話,單持個五戒,持得幹淨的話,只能保證你下一輩子不去。下一輩子你是什麼人,生在什麼地方,信不信佛,都不知道。下一輩子造了業之後還得要去的,以前的業還沒有報銷。正因爲你這一輩子五戒持得好,下一生是生人天,這是決定的。但是過去的業,惡道的業並沒有因此消掉,下一輩子的人天果報受完之後,以後惡道的果成熟,還是要去的。那麼真正你說永遠不要去的時候,就趕快見道,見了道之後,再也不會去了。除非你是要度衆生,自己願意去就去,像地藏菩薩一樣,他是地獄去的。他以菩薩的地位去,不是受苦去的,是救人去的。就像《二十唯識》裏的那些烏鐵狗那些獄卒,他們不是受苦去的,他是懲罰罪人那些非有情的東西。那麼菩薩去,他是有情,也不是懲罰他們,是救度他們去的,那個就當然不受苦了。

  “證有學解脫”,有學解脫是把那些八十八使的煩惱都除掉,再不會被這些煩惱所捆起來,解脫,也解脫惡道,在事上解脫惡道的苦,也就是見道,這時候就見道了。

  資糧道,就是“知世苦無常”開始,加行道“見生死過患”,這是已經深了一步了。“入諸谛現觀”是見道了,“亦稱雲見道”,這是到見道爲止。

  

  丙四 修道

  由是長加功

  

  “由是長加功”,修道,“證無學解脫”,無學道。這是五道。那麼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很容易講了。見道之後,八十八使斷掉,“長加功”,迷理的煩惱,還有八十一品,把這八十一品煩惱,一品一品斷,斷到八十品,這是修道。

  

  丙五 無學道

  證無學解脫

  

  , 最後金剛喻定,最後一品斷了之後,進入無學道。這是“證無學解脫”。無學解脫,不但是煩惱解脫,叁界的苦也解脫了。“不受後有”,“我生已盡,煩惱已斷”,再也不來叁界受苦,這是無學解脫,這是二乘的了。大乘的無學解脫更高,它後頭還有。

  那麼是前面是解脫道,自利的;下面利他的,菩提道。從“決定出離心”一直到“證無學解脫”,這是自利的解脫道。

  

  甲二 度他出離圓滿菩提

  乙一 顯利他功德

  以此爲人說 是名饒益他

  

  下面是利他的菩提道,這個都沒離開菩提道次第。

  “以此爲人說”,把自己修行的功德給人家說,勸人家修,這叫饒益他,就是利他。自己沒有修行功德的話,你說什麼呢?你也利不了人,所以要利人決定要先自利。自利沒有,談利人談不上。有的人世間上利人,他也知道自己歡喜什麼叫人家也歡喜什麼。我記得在年輕的時候,我父親的一個學生,他是大學生,應當是很好的。但是這個學生不太規矩,他自己去上妓院,他感到很有趣,他要勸人家去,這個是利他嗎?害他。因爲他標准沒有,他認爲這個很好玩,對他很有利,實際上對他有害了。

  真正自己得到自利之後,再去爲人說,這是饒益、利他了。所以利他不能離開自利,沒有自利的話,你去利他是害他了。像這些世俗上的人,財色名食睡,他自己歡喜,也叫人家去享受,不是害他是幹什麼呢?

  “以此爲人說,是名饒益他”,這是菩提道的總說,菩提道也分五道。

  

  乙二 大乘五位

  丙一 資糧位

  以此作聞思 是名饒益自

  

  自己先是要自利,“以此”,前面的那些東西,“聞思”就是自己饒益自己,資糧道。

  

  丙二 加行位

  以真修實踐 是建立正法

  

  這是加行道。開頭聞思的階段,是資糧道。那麼你真正修行,得了定以後,“真修實踐”,正法也就靠這個建立起來。單是嘴裏說沒有用,還得要行持,那麼加行位就産生這個功能了。

  

  丙叁 通達位

  是供養如來

  

  見道。我們說見道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地位,前半截,無始以來都是有漏道,從見道以後,後半截全部是無漏道。這是一個轉折點,見道是從有漏到無漏的轉折點,是最難得的一個點。證了見道之後,以後是順了到無學道是不困難了。從有漏道要轉成無漏道,這是從來沒有同類因的。一切事情,以前做過的你要再做很容易,從來沒有做過的,這一次要做成功,就是從來是有漏的,這次無漏的事情出現,成功,見道,那是極困難的,你這個極困難的東西,證到,是法供養,供養如來,這個供養如來,也就是見道。真正的供養如來,是以見道的功德來供養如來,是最使佛歡喜的,這是供養如來,所以說見道的功德…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