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極大。

  

  丙四 修習位

  亦自證大樂

  

  你修道的時候,也可以證到道跟定裏的樂,定裏邊有他的樂趣,道裏邊更有它的樂趣。如果道裏邊沒有樂的話,大家修道何苦?自己找苦吃嘛。我們解脫的樂遠遠超過這個世間的樂。

  定公上師以前在金剛道場的時候,經常說這個話:世間之人,以男女之樂爲最高,但是他不知道初禅的樂,遠遠勝過男女之樂。如果初禅的樂沒有那麼微妙的話,一般人也就永遠脫離不了這個世間的五欲,男女之欲脫離不開,正因爲還有比它殊勝的,才有那些高人可以放下那些低微的、下流的男女的欲樂,來追求高尚的定樂。“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這個樂是遠遠超過粗的那個欲界的樂了。所以說定裏邊有樂,而道中更有樂。什麼樂?解脫的大樂。真正得涅槃是常樂我淨,這個樂是不可說的樂。世間的苦樂相對的樂遠遠不是那麼回事。

  

  丙五 究竟位

  離衆苦邊際 寂然永清涼 得二空無我 是究竟解脫

  

  常樂我淨的大樂,真正證到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了。

  “離衆苦邊際”,那個時候,就一切苦,連邊邊都沒有,超越這個苦,連邊都超過,那就究竟道,就是成佛的位了。

  “寂然永清涼”。“寂然”就是說,一切煩惱的業障的熱的燒的苦,全部熄滅,寂靜,最極寂靜的境界,永遠是清涼的,再也沒有煩惱的熱所逼害。煩惱的熱解脫之後,我們果上,大叁災小叁災,也永遠找不到我們頭上來了。

  最近有傳言災難要來(指講經時傳言),上海一個居士他說要逃到什麼山上,這個佛教的書沒有好好看過。那個琉璃王殺釋種的時候,你怎麼逃呢?目犍連拿缽把他們升到天上去,你直升飛機上去,他還是死掉了。有那個業報的話,神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逃難更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以共業來改善不好的業,這才是解決的辦法。

  這個地方就是說,證到涅槃,是“永清涼”,一切叁災,外面的叁災,內面的焱,全部都熄滅,是最大的清涼了。

  “得二空無我,是究竟解脫。”得了“二空無我”,補特伽羅空和法空,這兩個都是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跟那個法無我了。證到這個,“究竟解脫”,這個解脫到最究竟的了。這是成佛的解脫,得大自在,一切自在,再沒有什麼東西把你捆住了。

  那麼前面講的出離心,後面“以此爲人說”,實際上也就是菩提心,已經帶了講了。就是菩提心這個字眼沒有標出來,而講的東西,是大乘的五道,這是海公上師自己親自批的。前面是根本乘的五道,後面是大乘的五道。那麼前面的兩個道也是遙相呼應的,前面講了個根本乘五道,大乘的五道,這裏又是再來一次,而說的大同小異。

  我們要修無漏定的時候,決定不能少的一個資糧,就是出離心。出離心的擴大,爲人說,饒益他,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說這個出離心是最根本的,菩提心是它的上層建築了。這兩個東西,無漏的出世定,是不能少的,一定要把這個樹立起來,然後才能真正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定。這還是發心的資糧,還有行動,行動就是戒。真正要得定,除了發心之外,就是從身口下手,那就是依戒律下手。

  

  五 戒律儀資糧

  

  從戒下手,一直到後面正知資糧,開頭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夠精進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夠精進的話,決定得定。

  如果你念都沒有修起來,正知也沒有,那又懈怠,當然得不到定,那麼你肯精進,沒有正知正念,也得不到定。或者是得一個魔加持的定,不好的定。沒有正知正念,這個定得到了也不是好定,那麼實際說真正定也得不到。那麼正知正念兩個東西,也不能少一個。有正念沒有正知,也不能得定。所以說你要真正要得定,正知正念不放逸,這叁個東西一定要拿穩了。

  正知正念打開了有什麼東西呢?正念裏邊講了很多,從戒下手,這些都是正念。我們從別解脫戒裏邊下手,能夠在事上起用,這個就是正念開始引起,如何應用,正念就現在開始學,那麼這個慢慢上去,一點點上去了。從《定道資糧》也好,《禅定品》也好,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嘛:要得定的一些前行的條件,都是講戒,而且講得極細。一般的戒條還不夠,不能入定的,要戒律儀進了根律儀,根律儀進了意根律儀,意不亂動,念就修成功,用正知把它堅持住,不要亂動的話,再加不放逸,定決定能得到。

  那麼這個戒律儀,從粗的下手,身語把它防到,身語防好之後,心就不亂跑了。心然後把它能夠納入軌道,要它想什麼就想什麼,那定就來了。

  如果我們自己身語都掌不住,在這個蒲團上,坐了半個小時來不及要外面跑一跑的話,你想得定,還早得很。你身樣子都坐不長的,你怎麼定得下來。

  海公上師經常強調,身定而後心定,事定然後是心定。這個就是說,事相、身都能夠定下來,才說心得定的話。安居也如此,叁個月,定下來了,天垮下來了也不動的。一點風吹草動,來不及就跑了,那你定還早的很。要磨練定,從事上自己去看,觀察自己,是不是有一點定力,就在初步的事上看。

  (7A)我在南普陀碰到印順法師過去同班級的同學,他說印順法師在年輕的時候,他看書可以從早上吃了早飯一直看到午飯,要吃飯了才起來,他站也不站起來的,就是拼命地看,一股勁地看。這個就是看的裏邊叁摩地已經有一點,定的力量有一點了。如果你定不住的話,至少眼睛東看西看要看一看,或者坐了一會兒難過,出去跑一圈才回來。他可以不動,這是他的定力。他的聞思的功夫是可以驚人的,他這時年紀八十多歲了。我到澳洲的時候,因爲我去的那個寺院是他的弟子開的寺院,有人就談起他的功德:問他一個問題,他可以把藏經裏邊第幾頁哪一行,親手翻給你看,這裏去找,這個資料在這裏,有那麼強的記憶力。年紀八十多,還可以記得那麼多,這個是驚人的,可以說,那是他下了功夫來的。那麼這是聞思的功夫,如果你定中的功夫再下的話,那就更大的不思議的事情就會出來。

  甲一 律儀總綱

  乙一 不虧戒本

  不虧身語業 無缺不穿漏 止持心明了 精密作守護

  

  “不虧身語業,無缺不穿漏。”戒律是只製身語的,別解脫戒重在身語。

  這也是一個次第,你先不把身語管好,馬上要你心管起來,你怎麼管得住?這個心猿意馬從來是停不下來的,你把身先定下來,然後心才能夠慢慢地歸槽,你身先是亂的,你要把心歸槽,那是不可得。

  所以說要把身語的事情做好,那個身語七支,就是殺、盜、淫、妄語、绮語、惡口、兩舌,這個粗的壞事情,亂動的,把它息下來,初步地得到一個穩定。

  戒的目的,我們內部講過一次,戒的總的一個原則性是不惱害他,乃至不惱害一切有情。不要說根本戒——別解脫戒是二乘,就好象是不利衆生的。哪一條戒總的原則都是不惱害他人。偷東西就是惱害他人,殺人更惱害他人,淫欲更惱害他,她的丈夫要生氣的,對她自己也不利,下惡道的,都是惱害人家了。

  所以說真正的戒,別解脫戒,是消極地不惱害他,菩薩戒是積極地利益他,兩個並不違背。不要說別解脫戒二乘,跟大乘格格不相入的,不是那個事情。別解脫戒就是做的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但是基本做到了不惱害他,要有惱害他的事情絕對不做,這是別解脫戒的精神。你說持戒,結果惱害人家,那你持什麼戒?

  總的原則不惱害他。別的細則,結戒的十義。從攝取于僧、令僧歡喜,一直到正法久住,這都是戒的原則性的精髓。而在總的貫徹一個不惱害他,是別解脫戒的要求。

  有的人持戒持得來太過分,使他周圍的那些僧團裏邊很不安,你這個持戒有問題,那就是說你沒有把精神拿住,只是死執戒條。要把精神跟條相融會起來。

  也不是說掌握精神,“不惱害他”就對了。“不惱害他”有標准的,以佛的戒律的標准去,是真正地不惱害他,以世俗的標准去,你說不惱害他恰恰是惱害他。所以說佛是最徹底明白一切叁世因果的人,才能夠製戒,戒的原則不惱害他。你不知道叁世因果的話,哪個是惱害哪個不惱害搞不清楚,怎麼能製戒呢?所以說有的人要改戒這些,我們總感到是不如法的,戒是佛製的,哪個給你這個資格去改動呢?

  “無缺不穿漏”,那麼這個戒既然持了之後,就要完整地去持戒,不要缺一條,缺一些支分。更不要“穿、漏” ,“穿、漏”就是破了。“穿”就是說小的眼眼,“漏”是大大地漏掉,那就是大小的戒不要犯了。小戒固然不要犯,大戒更不能犯,或者反過來說,大戒固然不能犯,小戒也不要太隨便,不要說小戒沒有關系。你說一個大船,有一個小的眼眼,水就會進來。荷蘭的地是在海的水平線下的,築堤是最重要的,如果堤裏面漏一個眼眼的話,整個的國家會淹沒。我們小孩子的時候記得有篇語文,是荷蘭的一個小孩子,他有次到海堤上去玩,看到堤破了一塊,他就馬上用手指把它堵住。結果手指堵不住,他把手伸進去,整個的臂塞住,不給它流。這樣塞住,海水裏泡,他就昏倒在那個地方,但是手還是塞住的。後來被發現,趕快搶救,總算是他的功勞,海水沒有淹進來,否則沒有他看見的話,海水淹沒,整個國家就完了。所以這個地方不能有一點小的穿漏。

  “止持心明了”,戒裏邊有止戒,持戒。止戒就是壞的事情不能做,持戒就是要做的事情要做了。就在二百五十條裏邊也有止有持的,但是總的來說這個二百五十條別解脫戒裏邊以止爲主,而二十犍度,以做爲主。那些羯磨、安居自恣,布薩,這些都是要做的,你不做怎麼行?你說安居羯磨,你不做怎麼安居呢?布薩的事情不做你怎麼布薩呢?這些非做不可,不是靠持就完了的。那麼不殺不盜不淫不妄,這些你不做就對,所以戒裏邊不是消極的,不作就是了事了,還有做的事情。你單止不持也不行,所以說止持都要能做。

  “心明了”,不但是能做,做了不錯,先要“心明了”…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