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做了不錯,所以說哪些該止,哪些該持,要明明白白,開遮持犯都搞清楚,然後你才是做了不錯了。這就是說戒律要認真的學,好好地修了學了。

  “精密作護持”。在心裏明白之後,在事相上就要很精密地護持它,不要犯了。不能馬虎。有的人總是說小戒無所謂,不拘小節,只要把大的原則性搞好,小的事情應當是沒有什麼大關系了。但是我們舉例,小小的一個蟻穴,就是一個螞蟻的洞,就可以把堤跨掉,沖垮,所以說不要以爲小的惡就不去對治。也有這個話的,“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善的事情不要看不起,太小了不要做,要做大一點的;小惡的事情——哎呀,這個小事情,做一點沒關系,小的事情就會成很大的後果。

  戒律裏面還有個比喻,就是說鐵,一個鐵你再小,哪怕一個鐵砂,你擺在水裏,還是沈下去,沈下去就是墮落,你說你的過失很小,就鐵砂那麼一點比喻,還是墮落,那麼你鐵塊下去,當然也是墮落,但是有善巧,如果你把這個鐵打成一個船,再大,哪怕幾噸,它也不沈,那就是要靠佛的方便了。所以說世間上的事情,我們的智慧是想象不到的,我們就想鐵總是要沈的,哪怕小的砂也沈,大的鐵更沈,但是我們可以想到,很大的鐵, 哪怕你幾十噸,你打了個船了之後,不但不沈,還可以載運很多的衆生到彼岸去,這個方便善巧只有佛有,我們是只有向佛學習,才能了。

  我們就回想一下好了,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人,現世地殺了那麼多人,證阿羅漢了。沒有佛的方便善巧,他怎麼證?所以說他過去固然有善根,但是碰不到佛的話,你這輩子死掉之後,絕對下地獄受報去,九百九十九個人,殺一個人就下地獄的。九百九十九,而且無辜的,都是跟他無冤無仇的,也不是壞人,他是逢人便殺,只要滿了一千人,他就可以升天, 看到就殺的,管你什麼人。但是佛可以把他度成阿羅漢果,那就是說佛的方便善巧,這個不學是不知道的。

  所以有的人蠻幹,憑自己的色力,不睡覺,不吃飯等等。你沒有佛的智慧,蠻幹幹死了還得不到解脫的。爲什麼佛在世的時候,那麼多苦行外道都不能解脫,一定要佛出來之後才把解脫道告訴我們呢?沒有智慧是不行的,外道的智慧也是得了很深的定,不能說是全的智慧,尚且不能得到解脫道的氣味,何況我們的一般的凡夫。

  有的時候,我們說不要自暴自棄,自己有佛的種性,就是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應當要尊重自己的佛性,要好好修行,這是對的。但是修行當中又要有份量,自己站在什麼地位,或是在資糧道麼,加行道麼,見道,修道麼,…這個要有一個,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了。你說一個凡夫,資糧道沒跨進去,你說我要修無上道的法,修最高的金剛喻定,你不是做夢嗎?金剛喻定,成佛之前的那個定。你煩惱是滿的,定的氣味半點也沒有,你初禅都沒有碰到一點邊的人,你說要金剛喻定,這個還不是鬧笑話了。

  這裏是“精密作守護”,小的事情也要精密地護戒,不要因爲小的就馬虎。

  

  乙二 隨順威儀

  若行住坐臥 四種威儀路 能隨順世間 不越世間理

  亦隨順毗尼 不越毗尼製 世間無譏毀 賢良諸善士

  同法持律人 亦不作呵斥 謂若衣服事 便利用水等

  楊枝入聚落 乞食受用事 蕩缽安置事 洗足敷設事

  凡此諸所作 不違越毗尼

  

  上邊是戒,下邊是威儀——戒的細則。戒是粗大的,細則就是放在威儀上去看了。所以說我們看人有道沒有道,從他的威儀上看,一目了然:這是有道的,那個是沒有道的。你們住在叢林住得長一點就可以,我們看出家人,再怎麼樣子,跟在家人那麼跳跳蹦蹦,勾肩搭背的樣子總不會有的,這個是,如果你穿了個袈裟,勾了個頭頸,兩個人跳跳蹦蹦地跑,人家都笑死,你什麼出家人,這個在家人都要笑,不要說我們學過戒的了。所以說,這個威儀就是道的表現。

  “若行住坐臥”,四個威儀,“四種威儀路”。威儀就是依在行住坐臥上表現,等于說路一樣的,就叫威儀路。這個威儀,也不是僵得來和世間上絕對不合,也不是說完全順世外道,跟世間同流合汙的,跟它一模一樣。這個就要恰到其分,不能脫離世間,又不能順著世間,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戒也是這樣子的,戒律威儀也是這樣子的,你做一個樣子跟世間上迥然不同,人家感到你是怪物,如果你跟世間上一模一樣,那你道在哪裏?你跟我們一樣的,根本談不上修道,那要供養你幹啥呢?跟大家一樣的,我供養你,我把辛辛苦苦賺的錢我省下來給你幹啥呢?

  “能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因爲我們人生在世間上,你不能不注意世間法。佛教裏邊很多地方隨順國法的,盜戒是隨順國法而製的,有人偷了東西,佛就問,你們這個國家裏邊盜了多少東西要判死刑的?他們說五錢,好,五錢就是根本罪,很多是隨著國法來的。所以有的說我們是出世間的,世間那一套我們全部不管的。佛還管,你怎麼不管?要隨順世間,就是要世間上看得順,不要看你成個怪物。

  “不越世間理”,不要違越世間道理。這個我們要說一下,世間是講仁義道德,我們的佛教徒仁義道德要講一點,雖然不以此爲止,你對父母還得要孝一下,你說我們是出家的,我不管的,你父母多余的,這個好象對佛教也不太合適的。要隨順世間,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世間上講的,仁義禮智,做人的道理。太虛大師一句話說的很幹脆,你要做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要成佛,你怎麼成呢?佛是叁界裏最標准的,人是五趣裏邊的比較好的善趣,天爲什麼不說呢?天不能入道,人趣最好入道了。有苦有樂,太樂了就不能修行,太苦了也不能,沒有辦法修了。人就是苦樂參半,最好修行的。那麼你要把人做的象樣,才是修佛法,人都不像人的,你都修什麼佛法呢?即使你修了之後,人家就罵,你看這些修佛教的人都不講仁義道德的,都是那些敗類,那把佛教都汙蔑掉了。

  這個不是海公上師他自己說的,根據經論集下來的,很多是《瑜伽師地論》裏邊的東西。要隨順世間,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也要隨順毗尼,那麼你去一味地去隨順世間,人家打麻將我也打麻將,人家打撲克我也打撲克,人家跳舞我也去,這個又不對。亦隨順毗尼,要跟戒要符合,“不越毗尼製”。

  所以說我們出家人,或者你們在家的,受了五戒以上的居士,就是有兩重的約束。一個不能違背世間, 有的人就告狀,他說他家裏某個人信了佛之後,家裏的事情都不管,等等等等。那麼我們說這個合情合理的,該管的要管,如果你能說服他的,他服了,他允許你,也沒有問題了。

  那麼一方面世間道理不要違背,再一個,戒律也不能違背了。你順著世間上,你戒不管,那個也錯。所以這兩個都要兼顧到,所以說佛弟子只能是比世間的人要重,既要不要使世間譏嫌,又要不要違背戒律, 這兩方面都要顧到,不能少一邊。佛教裏邊受過大戒的都知道,很多的戒都是因爲世間譏嫌而製的,本來它本身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世間的人對你這樣子做,有譏嫌,他認爲你不對,那你就不要做,這些佛就製,不要做。

  所以說,戒和世間法,不能說截然是兩個事情,也是要兼顧世間的事情,那麼兩個東西不能夠劈開,就是說我們用這個話來解釋最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你說世間麼是世間,這是世間覺,你不覺的世間,你隨著它走,又錯了。你世間上能夠用佛的覺性來處理,那就是對。

  那麼戒就是毗尼,佛的戒律是直接從佛的這個圓滿的覺性裏邊流露出來的那些行動的規則,以佛的心,最高的無漏的圓滿的智慧的心,流露出來的行動准則,這就是戒,所以說我們學戒就是直接學佛的行動,這是很高的,並不低。

  “世間無譏毀,賢良諸善士,同法持律人,亦不作呵斥。”那就說你能夠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那麼世間上對你就不會譏毀。這個人信佛很好很好,他信了佛之後什麼事情都肯做,什麼事情都犧牲自己,爲人家的利益辦事情,大家贊歎,這個就是對了。那佛教在世間上的信仰裏就有他的地位了。如果你佛教徒是世間上的都不管的,甚至于對世間危險性的,人家就感到是一個對人不利的東西,成了這樣的東西,那不是反起來了。

  一方面世間上沒有譏毀,另一方面,“賢良諸善士”,就是有些有道德的,修行的人,或者“同法持律人”,跟自己一起修行的持戒的人,也不作呵斥,你做對了嘛當然不呵斥你,那就是隨順毗尼,不違背毗尼,所以說世間上的人對你也感到很好,不譏嫌你,修行的人也對你不呵斥你,那就是說你做對了。“能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亦隨順毗尼,不越毗尼製”。那麼好,今天時間到,就講到這裏吧。

  

  第六講

  

  《定道資糧頌》,前天我們講了“內外圓滿資糧”、“決定出離心資糧”,“戒律儀資糧”講了開頭一點,那麼今天我們要問一下。

  

  提問

  “決定出離心資糧”裏講“決定出離心,涅槃爲上首,不因引他信,遠利養名稱”;在“發心資糧”裏也講正的發心。這兩個爲什麼要重複地講?

  

  宗H,前面講過了,後面怎麼又講,是不是一樣的?

  宗H師答:前面講的是九個不正的發心,把它都列出來給我們看,使我們知道這個是不正確的發心,我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就去掉,發正的發心,“發心利他故,樂正等菩提”,正的發心把它樹立起來。決定出離心資糧,是知道世間是苦的出離心,要求涅槃,不是要引他信,求神通一類的心,所以說……

  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出世間的二利心,這是正的發心,現在又來一個出離心,兩個有什麼差別?……好,你坐下。

  宗Y,隨便說,自己想得到的就說,想不到的也沒關系,我就是要看看你們到底討論沒有?(中略)好,你坐下。

  宗G,你說。

  宗G師答:前面就是總的講正的發心,後面是講具體的真正使這個出離心生起來…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