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极大。

  

  丙四 修习位

  亦自证大乐

  

  你修道的时候,也可以证到道跟定里的乐,定里边有他的乐趣,道里边更有它的乐趣。如果道里边没有乐的话,大家修道何苦?自己找苦吃嘛。我们解脱的乐远远超过这个世间的乐。

  定公上师以前在金刚道场的时候,经常说这个话:世间之人,以男女之乐为最高,但是他不知道初禅的乐,远远胜过男女之乐。如果初禅的乐没有那么微妙的话,一般人也就永远脱离不了这个世间的五欲,男女之欲脱离不开,正因为还有比它殊胜的,才有那些高人可以放下那些低微的、下流的男女的欲乐,来追求高尚的定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这个乐是远远超过粗的那个欲界的乐了。所以说定里边有乐,而道中更有乐。什么乐?解脱的大乐。真正得涅槃是常乐我净,这个乐是不可说的乐。世间的苦乐相对的乐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丙五 究竟位

  离众苦边际 寂然永清凉 得二空无我 是究竟解脱

  

  常乐我净的大乐,真正证到圆满的时候,就是成佛了。

  “离众苦边际”,那个时候,就一切苦,连边边都没有,超越这个苦,连边都超过,那就究竟道,就是成佛的位了。

  “寂然永清凉”。“寂然”就是说,一切烦恼的业障的热的烧的苦,全部熄灭,寂静,最极寂静的境界,永远是清凉的,再也没有烦恼的热所逼害。烦恼的热解脱之后,我们果上,大三灾小三灾,也永远找不到我们头上来了。

  最近有传言灾难要来(指讲经时传言),上海一个居士他说要逃到什么山上,这个佛教的书没有好好看过。那个琉璃王杀释种的时候,你怎么逃呢?目犍连拿钵把他们升到天上去,你直升飞机上去,他还是死掉了。有那个业报的话,神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逃难更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以共业来改善不好的业,这才是解决的办法。

  这个地方就是说,证到涅槃,是“永清凉”,一切三灾,外面的三灾,内面的焱,全部都熄灭,是最大的清凉了。

  “得二空无我,是究竟解脱。”得了“二空无我”,补特伽罗空和法空,这两个都是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跟那个法无我了。证到这个,“究竟解脱”,这个解脱到最究竟的了。这是成佛的解脱,得大自在,一切自在,再没有什么东西把你捆住了。

  那么前面讲的出离心,后面“以此为人说”,实际上也就是菩提心,已经带了讲了。就是菩提心这个字眼没有标出来,而讲的东西,是大乘的五道,这是海公上师自己亲自批的。前面是根本乘的五道,后面是大乘的五道。那么前面的两个道也是遥相呼应的,前面讲了个根本乘五道,大乘的五道,这里又是再来一次,而说的大同小异。

  我们要修无漏定的时候,决定不能少的一个资粮,就是出离心。出离心的扩大,为人说,饶益他,那就是菩提心了。所以说这个出离心是最根本的,菩提心是它的上层建筑了。这两个东西,无漏的出世定,是不能少的,一定要把这个树立起来,然后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定。这还是发心的资粮,还有行动,行动就是戒。真正要得定,除了发心之外,就是从身口下手,那就是依戒律下手。

  

  五 戒律仪资粮

  

  从戒下手,一直到后面正知资粮,开头是修念;把念修成,再修知;知修成,再能够精进地不放逸,那定就在手掌之中了。正念有,正知也有,再能够精进的话,决定得定。

  如果你念都没有修起来,正知也没有,那又懈怠,当然得不到定,那么你肯精进,没有正知正念,也得不到定。或者是得一个魔加持的定,不好的定。没有正知正念,这个定得到了也不是好定,那么实际说真正定也得不到。那么正知正念两个东西,也不能少一个。有正念没有正知,也不能得定。所以说你要真正要得定,正知正念不放逸,这三个东西一定要拿稳了。

  正知正念打开了有什么东西呢?正念里边讲了很多,从戒下手,这些都是正念。我们从别解脱戒里边下手,能够在事上起用,这个就是正念开始引起,如何应用,正念就现在开始学,那么这个慢慢上去,一点点上去了。从《定道资粮》也好,《禅定品》也好,大家可以去翻一翻嘛:要得定的一些前行的条件,都是讲戒,而且讲得极细。一般的戒条还不够,不能入定的,要戒律仪进了根律仪,根律仪进了意根律仪,意不乱动,念就修成功,用正知把它坚持住,不要乱动的话,再加不放逸,定决定能得到。

  那么这个戒律仪,从粗的下手,身语把它防到,身语防好之后,心就不乱跑了。心然后把它能够纳入轨道,要它想什么就想什么,那定就来了。

  如果我们自己身语都掌不住,在这个蒲团上,坐了半个小时来不及要外面跑一跑的话,你想得定,还早得很。你身样子都坐不长的,你怎么定得下来。

  海公上师经常强调,身定而后心定,事定然后是心定。这个就是说,事相、身都能够定下来,才说心得定的话。安居也如此,三个月,定下来了,天垮下来了也不动的。一点风吹草动,来不及就跑了,那你定还早的很。要磨练定,从事上自己去看,观察自己,是不是有一点定力,就在初步的事上看。

  (7A)我在南普陀碰到印顺法师过去同班级的同学,他说印顺法师在年轻的时候,他看书可以从早上吃了早饭一直看到午饭,要吃饭了才起来,他站也不站起来的,就是拼命地看,一股劲地看。这个就是看的里边三摩地已经有一点,定的力量有一点了。如果你定不住的话,至少眼睛东看西看要看一看,或者坐了一会儿难过,出去跑一圈才回来。他可以不动,这是他的定力。他的闻思的功夫是可以惊人的,他这时年纪八十多岁了。我到澳洲的时候,因为我去的那个寺院是他的弟子开的寺院,有人就谈起他的功德:问他一个问题,他可以把藏经里边第几页哪一行,亲手翻给你看,这里去找,这个资料在这里,有那么强的记忆力。年纪八十多,还可以记得那么多,这个是惊人的,可以说,那是他下了功夫来的。那么这是闻思的功夫,如果你定中的功夫再下的话,那就更大的不思议的事情就会出来。

  甲一 律仪总纲

  乙一 不亏戒本

  不亏身语业 无缺不穿漏 止持心明了 精密作守护

  

  “不亏身语业,无缺不穿漏。”戒律是只制身语的,别解脱戒重在身语。

  这也是一个次第,你先不把身语管好,马上要你心管起来,你怎么管得住?这个心猿意马从来是停不下来的,你把身先定下来,然后心才能够慢慢地归槽,你身先是乱的,你要把心归槽,那是不可得。

  所以说要把身语的事情做好,那个身语七支,就是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这个粗的坏事情,乱动的,把它息下来,初步地得到一个稳定。

  戒的目的,我们内部讲过一次,戒的总的一个原则性是不恼害他,乃至不恼害一切有情。不要说根本戒——别解脱戒是二乘,就好象是不利众生的。哪一条戒总的原则都是不恼害他人。偷东西就是恼害他人,杀人更恼害他人,淫欲更恼害他,她的丈夫要生气的,对她自己也不利,下恶道的,都是恼害人家了。

  所以说真正的戒,别解脱戒,是消极地不恼害他,菩萨戒是积极地利益他,两个并不违背。不要说别解脱戒二乘,跟大乘格格不相入的,不是那个事情。别解脱戒就是做的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但是基本做到了不恼害他,要有恼害他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你说持戒,结果恼害人家,那你持什么戒?

  总的原则不恼害他。别的细则,结戒的十义。从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一直到正法久住,这都是戒的原则性的精髓。而在总的贯彻一个不恼害他,是别解脱戒的要求。

  有的人持戒持得来太过分,使他周围的那些僧团里边很不安,你这个持戒有问题,那就是说你没有把精神拿住,只是死执戒条。要把精神跟条相融会起来。

  也不是说掌握精神,“不恼害他”就对了。“不恼害他”有标准的,以佛的戒律的标准去,是真正地不恼害他,以世俗的标准去,你说不恼害他恰恰是恼害他。所以说佛是最彻底明白一切三世因果的人,才能够制戒,戒的原则不恼害他。你不知道三世因果的话,哪个是恼害哪个不恼害搞不清楚,怎么能制戒呢?所以说有的人要改戒这些,我们总感到是不如法的,戒是佛制的,哪个给你这个资格去改动呢?

  “无缺不穿漏”,那么这个戒既然持了之后,就要完整地去持戒,不要缺一条,缺一些支分。更不要“穿、漏” ,“穿、漏”就是破了。“穿”就是说小的眼眼,“漏”是大大地漏掉,那就是大小的戒不要犯了。小戒固然不要犯,大戒更不能犯,或者反过来说,大戒固然不能犯,小戒也不要太随便,不要说小戒没有关系。你说一个大船,有一个小的眼眼,水就会进来。荷兰的地是在海的水平线下的,筑堤是最重要的,如果堤里面漏一个眼眼的话,整个的国家会淹没。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记得有篇语文,是荷兰的一个小孩子,他有次到海堤上去玩,看到堤破了一块,他就马上用手指把它堵住。结果手指堵不住,他把手伸进去,整个的臂塞住,不给它流。这样塞住,海水里泡,他就昏倒在那个地方,但是手还是塞住的。后来被发现,赶快抢救,总算是他的功劳,海水没有淹进来,否则没有他看见的话,海水淹没,整个国家就完了。所以这个地方不能有一点小的穿漏。

  “止持心明了”,戒里边有止戒,持戒。止戒就是坏的事情不能做,持戒就是要做的事情要做了。就在二百五十条里边也有止有持的,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二百五十条别解脱戒里边以止为主,而二十犍度,以做为主。那些羯磨、安居自恣,布萨,这些都是要做的,你不做怎么行?你说安居羯磨,你不做怎么安居呢?布萨的事情不做你怎么布萨呢?这些非做不可,不是靠持就完了的。那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些你不做就对,所以戒里边不是消极的,不作就是了事了,还有做的事情。你单止不持也不行,所以说止持都要能做。

  “心明了”,不但是能做,做了不错,先要“心明了”…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