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才能做了不错,所以说哪些该止,哪些该持,要明明白白,开遮持犯都搞清楚,然后你才是做了不错了。这就是说戒律要认真的学,好好地修了学了。
“精密作护持”。在心里明白之后,在事相上就要很精密地护持它,不要犯了。不能马虎。有的人总是说小戒无所谓,不拘小节,只要把大的原则性搞好,小的事情应当是没有什么大关系了。但是我们举例,小小的一个蚁穴,就是一个蚂蚁的洞,就可以把堤跨掉,冲垮,所以说不要以为小的恶就不去对治。也有这个话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的事情不要看不起,太小了不要做,要做大一点的;小恶的事情——哎呀,这个小事情,做一点没关系,小的事情就会成很大的后果。
戒律里面还有个比喻,就是说铁,一个铁你再小,哪怕一个铁砂,你摆在水里,还是沉下去,沉下去就是堕落,你说你的过失很小,就铁砂那么一点比喻,还是堕落,那么你铁块下去,当然也是堕落,但是有善巧,如果你把这个铁打成一个船,再大,哪怕几吨,它也不沉,那就是要靠佛的方便了。所以说世间上的事情,我们的智慧是想象不到的,我们就想铁总是要沉的,哪怕小的砂也沉,大的铁更沉,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很大的铁, 哪怕你几十吨,你打了个船了之后,不但不沉,还可以载运很多的众生到彼岸去,这个方便善巧只有佛有,我们是只有向佛学习,才能了。
我们就回想一下好了,央掘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人,现世地杀了那么多人,证阿罗汉了。没有佛的方便善巧,他怎么证?所以说他过去固然有善根,但是碰不到佛的话,你这辈子死掉之后,绝对下地狱受报去,九百九十九个人,杀一个人就下地狱的。九百九十九,而且无辜的,都是跟他无冤无仇的,也不是坏人,他是逢人便杀,只要满了一千人,他就可以升天, 看到就杀的,管你什么人。但是佛可以把他度成阿罗汉果,那就是说佛的方便善巧,这个不学是不知道的。
所以有的人蛮干,凭自己的色力,不睡觉,不吃饭等等。你没有佛的智慧,蛮干干死了还得不到解脱的。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那么多苦行外道都不能解脱,一定要佛出来之后才把解脱道告诉我们呢?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外道的智慧也是得了很深的定,不能说是全的智慧,尚且不能得到解脱道的气味,何况我们的一般的凡夫。
有的时候,我们说不要自暴自弃,自己有佛的种性,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应当要尊重自己的佛性,要好好修行,这是对的。但是修行当中又要有份量,自己站在什么地位,或是在资粮道么,加行道么,见道,修道么,…这个要有一个,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了。你说一个凡夫,资粮道没跨进去,你说我要修无上道的法,修最高的金刚喻定,你不是做梦吗?金刚喻定,成佛之前的那个定。你烦恼是满的,定的气味半点也没有,你初禅都没有碰到一点边的人,你说要金刚喻定,这个还不是闹笑话了。
这里是“精密作守护”,小的事情也要精密地护戒,不要因为小的就马虎。
乙二 随顺威仪
若行住坐卧 四种威仪路 能随顺世间 不越世间理
亦随顺毗尼 不越毗尼制 世间无讥毁 贤良诸善士
同法持律人 亦不作呵斥 谓若衣服事 便利用水等
杨枝入聚落 乞食受用事 荡钵安置事 洗足敷设事
凡此诸所作 不违越毗尼
上边是戒,下边是威仪——戒的细则。戒是粗大的,细则就是放在威仪上去看了。所以说我们看人有道没有道,从他的威仪上看,一目了然:这是有道的,那个是没有道的。你们住在丛林住得长一点就可以,我们看出家人,再怎么样子,跟在家人那么跳跳蹦蹦,勾肩搭背的样子总不会有的,这个是,如果你穿了个袈裟,勾了个头颈,两个人跳跳蹦蹦地跑,人家都笑死,你什么出家人,这个在家人都要笑,不要说我们学过戒的了。所以说,这个威仪就是道的表现。
“若行住坐卧”,四个威仪,“四种威仪路”。威仪就是依在行住坐卧上表现,等于说路一样的,就叫威仪路。这个威仪,也不是僵得来和世间上绝对不合,也不是说完全顺世外道,跟世间同流合污的,跟它一模一样。这个就要恰到其分,不能脱离世间,又不能顺着世间,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戒也是这样子的,戒律威仪也是这样子的,你做一个样子跟世间上迥然不同,人家感到你是怪物,如果你跟世间上一模一样,那你道在哪里?你跟我们一样的,根本谈不上修道,那要供养你干啥呢?跟大家一样的,我供养你,我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我省下来给你干啥呢?
“能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因为我们人生在世间上,你不能不注意世间法。佛教里边很多地方随顺国法的,盗戒是随顺国法而制的,有人偷了东西,佛就问,你们这个国家里边盗了多少东西要判死刑的?他们说五钱,好,五钱就是根本罪,很多是随着国法来的。所以有的说我们是出世间的,世间那一套我们全部不管的。佛还管,你怎么不管?要随顺世间,就是要世间上看得顺,不要看你成个怪物。
“不越世间理”,不要违越世间道理。这个我们要说一下,世间是讲仁义道德,我们的佛教徒仁义道德要讲一点,虽然不以此为止,你对父母还得要孝一下,你说我们是出家的,我不管的,你父母多余的,这个好象对佛教也不太合适的。要随顺世间,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世间上讲的,仁义礼智,做人的道理。太虚大师一句话说的很干脆,你要做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要成佛,你怎么成呢?佛是三界里最标准的,人是五趣里边的比较好的善趣,天为什么不说呢?天不能入道,人趣最好入道了。有苦有乐,太乐了就不能修行,太苦了也不能,没有办法修了。人就是苦乐参半,最好修行的。那么你要把人做的象样,才是修佛法,人都不像人的,你都修什么佛法呢?即使你修了之后,人家就骂,你看这些修佛教的人都不讲仁义道德的,都是那些败类,那把佛教都污蔑掉了。
这个不是海公上师他自己说的,根据经论集下来的,很多是《瑜伽师地论》里边的东西。要随顺世间,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也要随顺毗尼,那么你去一味地去随顺世间,人家打麻将我也打麻将,人家打扑克我也打扑克,人家跳舞我也去,这个又不对。亦随顺毗尼,要跟戒要符合,“不越毗尼制”。
所以说我们出家人,或者你们在家的,受了五戒以上的居士,就是有两重的约束。一个不能违背世间, 有的人就告状,他说他家里某个人信了佛之后,家里的事情都不管,等等等等。那么我们说这个合情合理的,该管的要管,如果你能说服他的,他服了,他允许你,也没有问题了。
那么一方面世间道理不要违背,再一个,戒律也不能违背了。你顺着世间上,你戒不管,那个也错。所以这两个都要兼顾到,所以说佛弟子只能是比世间的人要重,既要不要使世间讥嫌,又要不要违背戒律, 这两方面都要顾到,不能少一边。佛教里边受过大戒的都知道,很多的戒都是因为世间讥嫌而制的,本来它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世间的人对你这样子做,有讥嫌,他认为你不对,那你就不要做,这些佛就制,不要做。
所以说,戒和世间法,不能说截然是两个事情,也是要兼顾世间的事情,那么两个东西不能够劈开,就是说我们用这个话来解释最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你说世间么是世间,这是世间觉,你不觉的世间,你随着它走,又错了。你世间上能够用佛的觉性来处理,那就是对。
那么戒就是毗尼,佛的戒律是直接从佛的这个圆满的觉性里边流露出来的那些行动的规则,以佛的心,最高的无漏的圆满的智慧的心,流露出来的行动准则,这就是戒,所以说我们学戒就是直接学佛的行动,这是很高的,并不低。
“世间无讥毁,贤良诸善士,同法持律人,亦不作呵斥。”那就说你能够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那么世间上对你就不会讥毁。这个人信佛很好很好,他信了佛之后什么事情都肯做,什么事情都牺牲自己,为人家的利益办事情,大家赞叹,这个就是对了。那佛教在世间上的信仰里就有他的地位了。如果你佛教徒是世间上的都不管的,甚至于对世间危险性的,人家就感到是一个对人不利的东西,成了这样的东西,那不是反起来了。
一方面世间上没有讥毁,另一方面,“贤良诸善士”,就是有些有道德的,修行的人,或者“同法持律人”,跟自己一起修行的持戒的人,也不作呵斥,你做对了嘛当然不呵斥你,那就是随顺毗尼,不违背毗尼,所以说世间上的人对你也感到很好,不讥嫌你,修行的人也对你不呵斥你,那就是说你做对了。“能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亦随顺毗尼,不越毗尼制”。那么好,今天时间到,就讲到这里吧。
第六讲
《定道资粮颂》,前天我们讲了“内外圆满资粮”、“决定出离心资粮”,“戒律仪资粮”讲了开头一点,那么今天我们要问一下。
提问
“决定出离心资粮”里讲“决定出离心,涅槃为上首,不因引他信,远利养名称”;在“发心资粮”里也讲正的发心。这两个为什么要重复地讲?
宗H,前面讲过了,后面怎么又讲,是不是一样的?
宗H师答:前面讲的是九个不正的发心,把它都列出来给我们看,使我们知道这个是不正确的发心,我们自己有没有,如果有就去掉,发正的发心,“发心利他故,乐正等菩提”,正的发心把它树立起来。决定出离心资粮,是知道世间是苦的出离心,要求涅槃,不是要引他信,求神通一类的心,所以说……
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出世间的二利心,这是正的发心,现在又来一个出离心,两个有什么差别?……好,你坐下。
宗Y,随便说,自己想得到的就说,想不到的也没关系,我就是要看看你们到底讨论没有?(中略)好,你坐下。
宗G,你说。
宗G师答:前面就是总的讲正的发心,后面是讲具体的真正使这个出离心生起来…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