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前面是要求我们要有这样的出离心,后面就讲一定要把它生起来。

  还不都是要求生起来,为什么要说两套呢?

  宗G师答:就是正的发心的重要。

  前面发心资粮就是发心的重要,现在又来一个重要,不是重了吗?

  宗H师答:师父,前面这个发心是说这个知见,应该发怎样的心,后面这个是修出离心。

  好,你这个话。有没有补充的?宗宙,总是有点差别,一模一样的不会。

  宗Z师答:前面是讲菩提心,后面是说决定的资粮是出离心,这个出离心是前面菩提心的因,所以前面的菩提心也分成两部分讲,就是解脱道,一个菩提道,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对。这里说的两个,解脱道,菩提道,两个都说了,前面的是总的,菩提心,利他。真正要修就是说要从解脱道下手,你单是菩提道,你如何下手呢?菩提道的基础是解脱道,所以说从出离心下手,这个里边并不是重,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再提一个问题:内外圆满资粮有五个,是哪五个?

  

  宗B,这个好说,最好不要看书,能不看书说几个算几个,看书毫不稀奇。

  (中略)

  道X师答:内资粮,第一个,圆满人身,还有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诸根不缺,业障清净,还有正信。外资粮第一个是佛出世,第二个是说能够听到圆满的十二分教,第三个是正法住在世间,第四个是作证随转,第五个是他所哀愍。

  我们今天就问到这里,另外本来还要问下去,时间来不及,怕耽搁了。

  

  我出一个问题:内的五个圆满,外的五个圆满,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你们明天回答,那两个五个我们知道,书上有,怎么来的呢?这个你们要回去想一想。好,今天我们就接下去,昨天的“戒律仪资粮”。

  

  昨天讲到要“随顺世间,”“不越世间理”。世间上的一些好的事情我们要随顺,不要违背世间的道理,世间都是讲孝顺的,那么佛教徒必定要孝顺,如果说佛教徒不孝顺父母,人家就说佛教是违背伦理的,就是不合理的,不合人情的,野蛮的。这个就不好,而佛教里边这个是顺的。

  佛教是讲大孝,一切有情都当父母的看。你把你父母当了一个蚂蚁看,这是颠倒,所以说有的人他强调父母与他无关,对父母不尊重,这些在佛教里说是不合理的。父母是生养自己身体的,我们的身体是从父母来的,从小养大是靠父母的,教养也是父母力量,(7B)即使你要学校去,没有父母的钱你去不了的。所以说从身体来源、教养、长大,都是靠父母。怎么可以说没有关系?这个话太不讲理了。那么就是说要,世间上的好的道理不能违背,“不越世间理”。在世间,坏的不能同流合污,世间上的跳舞厅,看录像,打牌,这个我们不能随顺。

  下边要“随顺毗尼”,固然一方面要随顺世间,一方面要随顺毗尼,你太顺世间,违背毗尼,那又错了。“不越毗尼制”,不要违背戒律的制度、所持的戒。那么这样子做的话,因为顺世间理,世间上的人都赞叹你,没有讥毁。随顺毗尼,“贤良诸善士”,那就是佛教里边那些大德高僧,或者是“同法持律人”,跟你一同修行的人,他对你也感到满意,不呵斥,这样子做,就是该做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做,两边倒都不好,要走中道。

  那么哪些事情呢?这个“威仪路”是表现哪里呢?

  “谓若衣服事”,做衣服,一般出家人衣服都是自己补的。舍利弗有一次在补衣服,目犍连叫他到佛那里去,他说我衣服补好去。结果目犍连就拉他一起走,结果拉了半天一动也不动。就是说舍利弗的智慧、神通超过目犍连,虽然说目犍连神通第一,但是智慧舍利弗第一,有了智慧神通就也是有的了。所以说总的来说舍利弗的神通,其实是大于目犍连的。那么就是说出家人不要太依靠人家,衣服破了一扔叫人家去补,衣服脏了一扔叫人家去洗。除非你太忙了,否则的话自己要做,象舍利弗尊者那么高的地位还自己补衣服。这个海公上师也很讲究,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他就是说我们出家人补衣服和在家人不一样,出家人缝用回头针,就是说一个针过去不是挨着往前的,一针下去之后,第二针往这个第一针后头再穿出去,这样子哪怕你中间有个断线的话,不会一下子打开的,所以这些都很讲究了。那就是说海公上师对这些事情也是亲自做的,不然他怎么知道回头针。

  对衣服缝补的事情,一些规矩,“便利用水等”,大小便,用水,洗净等等。“杨枝”,漱口,“入聚落”,这些威仪,我们在《沙弥律仪》、《比丘行护律仪》,都讲的很仔细。但是能做到的人极少,希望大家这个要做到,学了之后是要做的,学了之后你知道了不做那是没有用的。

  “乞食受用事”,乞食我们这里就没有,在印度,乞食的时候,威仪极重要,这是代表这个佛的法幢的,如果乞食的时候一些不威仪的事情表现出来,整个的佛教要被人家看不起的。“受用事”,乞食回来之后该怎么吃 。《金刚经》里一开头就讲的很仔细,那个“洗足已”,“敷座而坐”了。那个乞食回来之后怎么吃,还有很大的一套规矩。那么吃好之后,洗钵,“荡钵安置事”,这个要把钵洗干净,怎么洗?在比丘的行护威仪里面也讲的很仔细,“安置”,钵该怎么摆,哪些地方不能摆,哪些地方又可以摆,这些东西都要很仔细地照规矩做。

  有人说:我们修定,要那么多啰嗦事干啥?你这个事情不知道,不按着做,心是乱的,拿来就做,今天这么做,明天那么做,你怎么得定呢?要事定然后心定。海公上师经常强调这个,事情是定的,你心才定得下去。今天这个样子,明天一个样子,你心定不下的。乃至吃东西,法尊法师的《论文集》,大家都看过吧,法尊法师在藏地学法的时候,天天糌粑糌粑糌粑,都是糌粑,不调的。一些老的丛林或者一些大德们,他们吃饭,今天咸菜,明天还是咸菜。我们清凉桥,就是天天咸菜、山药蛋,就是这两个东西。为什么原因?吃的简单,心思也简单,吃的复杂,心也复杂。现在大家要讲营养,今天调个花样,明天调个花样,身体倒养胖,定得不来了。今天虫吃那个,明天那个虫吃这个,里边虫翻来覆去的,虫就总要影响我们的思想的,那么这个思想就不稳定,不能够得定。要得定,饮食也要简单。

  海公上师还讲一个,那些老修行,他桌子上放茶杯,几乎是一个老地方的,他那个桌子上摆茶杯的这个木头上简直有一个印,茶杯的印子都印出来,他天天这个地方摆,天天这个地方摆,他不调的,我们现在的人摆东西是没有一个数的,今天这里摆,明天想那里摆。

  我这个抽屉,我摆东西有定的,这个摆在哪里,那个摆在哪里,一找就找到,但是叫其他的人给我找一个东西的话,那我回去什么都找不到,全部翻掉,次第全部翻完,这个样子对修定极不利,对做事情也不利,你自己的东西这个书摆在哪里,那个东西摆在哪里,你一找就找到,一翻乱之后,那你这个记不住那么多,今天调个样,明天调个样,你怎么记得住呢?天天摆的地方,天天用,当然记住了。所以说这些,你心定下,你这个心能够记住,就是有正念。在法上也是一样,你天天有正念之后,然后能得定,念都没有,怎么得定?这个我们将来讲。先要得正念,然后得正知,然后得定。正念都没有,定是不会来的。

  “洗足敷设事”,洗脚,《金刚经》也说洗足,这些事情看看很小事情,但是《金刚经》一开头讲得很仔细,那就是讲空性的时候,并不离开事相。讲空性一切法空,还搞那么多的事情干什么呢?洗钵,洗脚,等等。就是说,一切缘起法,如法的缘起法,才能证到空性,你不如法地做,空性是证不到的。空性并不离开那些如法的、那些缘起的事,那就是很微细的威仪。像这些事情都要仔细地按照佛的威仪做。“敷设事”,敷设卧具等等,都要如法地做。

  “凡此诸所作,不违越毗尼。”是这样子,做这些事情不是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都要按了佛的毗尼、戒的规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你们有《瑜伽师地论》的,就可以去看一看。那个就讲的你乞食,走路,穿衣,持钵,……乃至手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的。那人家说起来这样子死板板的,做了个木头人,做个机器人,这个不自由。这个不是不自由,这是威仪,做上去人家看的是好,对自己什么事情有一定的,拿钵么决定左手拿,拿锡杖右手拿,衣服怎么披,……都有一定规矩,不会乱,而且将来容易得定。这些的都是得定的加行,要得定,这些先做到,如果这些没有做到,你说我得定,甚至于说我得了初禅、二禅,那是吹牛,我们不相信的。

  

  乙三 善行如律

  及善品加行 正法求受持 读诵书写事 尊长和敬业

  参觐作侍承 病者起慈心 殷重若父母 尽力作供事

  宣白法加行 慈悲详告语 请问或听受 翘勤无倦满

  有智同梵行 身力修敬事 赞善励精勤 乐为他说法

  静处结跏坐 系念正思惟

  

  “及善品加行”,那么还有善法的加行。

  “正法求受持”,正法,佛的法。正法你自己没有,要求,求了之后要受持,求都求了,听过算数,不受、不持也没用。有的人怕念诵,怕记忆,但是我们想一想,佛在世的时候,没有书的,没有纸的,没有笔的,一切都是靠背的,在结集三藏的时候都是靠背下来的,要背好多书,我们现在一点点都嫌麻烦了。佛在世的那些大阿罗汉,阿难是精通三藏的,结集的时候经藏是他背的,律藏是优波离尊者背的,论藏,有的说是迦叶尊者,有的是说迦旃延,反正都是靠背的,三藏十二部都背下的。我们现在念一点点书就吃力得来就想逃避,这个你证果证道怎么证呢?阿罗汉他做的事情,你一点没有气味,那你阿罗汉的味道也没有了。那要证果证道就困难了。“正法求受持”,受了之后要持嘛。

  “读诵”,读诵是正规的事情,并不是黄教才有读诵。“书写事”,《金刚经》有书写经典可以有什么什么的功德,这是流通。那么现在有出版、印…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