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面是要求我們要有這樣的出離心,後面就講一定要把它生起來。
還不都是要求生起來,爲什麼要說兩套呢?
宗G師答:就是正的發心的重要。
前面發心資糧就是發心的重要,現在又來一個重要,不是重了嗎?
宗H師答:師父,前面這個發心是說這個知見,應該發怎樣的心,後面這個是修出離心。
好,你這個話。有沒有補充的?宗宙,總是有點差別,一模一樣的不會。
宗Z師答:前面是講菩提心,後面是說決定的資糧是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是前面菩提心的因,所以前面的菩提心也分成兩部分講,就是解脫道,一個菩提道,那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對。這裏說的兩個,解脫道,菩提道,兩個都說了,前面的是總的,菩提心,利他。真正要修就是說要從解脫道下手,你單是菩提道,你如何下手呢?菩提道的基礎是解脫道,所以說從出離心下手,這個裏邊並不是重,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再提一個問題:內外圓滿資糧有五個,是哪五個?
宗B,這個好說,最好不要看書,能不看書說幾個算幾個,看書毫不稀奇。
(中略)
道X師答:內資糧,第一個,圓滿人身,還有生在有佛法的地方,諸根不缺,業障清淨,還有正信。外資糧第一個是佛出世,第二個是說能夠聽到圓滿的十二分教,第叁個是正法住在世間,第四個是作證隨轉,第五個是他所哀愍。
我們今天就問到這裏,另外本來還要問下去,時間來不及,怕耽擱了。
我出一個問題:內的五個圓滿,外的五個圓滿,怎麼來的?
這個問題你們明天回答,那兩個五個我們知道,書上有,怎麼來的呢?這個你們要回去想一想。好,今天我們就接下去,昨天的“戒律儀資糧”。
昨天講到要“隨順世間,”“不越世間理”。世間上的一些好的事情我們要隨順,不要違背世間的道理,世間都是講孝順的,那麼佛教徒必定要孝順,如果說佛教徒不孝順父母,人家就說佛教是違背倫理的,就是不合理的,不合人情的,野蠻的。這個就不好,而佛教裏邊這個是順的。
佛教是講大孝,一切有情都當父母的看。你把你父母當了一個螞蟻看,這是顛倒,所以說有的人他強調父母與他無關,對父母不尊重,這些在佛教裏說是不合理的。父母是生養自己身體的,我們的身體是從父母來的,從小養大是靠父母的,教養也是父母力量,(7B)即使你要學校去,沒有父母的錢你去不了的。所以說從身體來源、教養、長大,都是靠父母。怎麼可以說沒有關系?這個話太不講理了。那麼就是說要,世間上的好的道理不能違背,“不越世間理”。在世間,壞的不能同流合汙,世間上的跳舞廳,看錄像,打牌,這個我們不能隨順。
下邊要“隨順毗尼”,固然一方面要隨順世間,一方面要隨順毗尼,你太順世間,違背毗尼,那又錯了。“不越毗尼製”,不要違背戒律的製度、所持的戒。那麼這樣子做的話,因爲順世間理,世間上的人都贊歎你,沒有譏毀。隨順毗尼,“賢良諸善士”,那就是佛教裏邊那些大德高僧,或者是“同法持律人”,跟你一同修行的人,他對你也感到滿意,不呵斥,這樣子做,就是該做的事情我們該怎麼做,兩邊倒都不好,要走中道。
那麼哪些事情呢?這個“威儀路”是表現哪裏呢?
“謂若衣服事”,做衣服,一般出家人衣服都是自己補的。舍利弗有一次在補衣服,目犍連叫他到佛那裏去,他說我衣服補好去。結果目犍連就拉他一起走,結果拉了半天一動也不動。就是說舍利弗的智慧、神通超過目犍連,雖然說目犍連神通第一,但是智慧舍利弗第一,有了智慧神通就也是有的了。所以說總的來說舍利弗的神通,其實是大于目犍連的。那麼就是說出家人不要太依靠人家,衣服破了一扔叫人家去補,衣服髒了一扔叫人家去洗。除非你太忙了,否則的話自己要做,象舍利弗尊者那麼高的地位還自己補衣服。這個海公上師也很講究,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他就是說我們出家人補衣服和在家人不一樣,出家人縫用回頭針,就是說一個針過去不是挨著往前的,一針下去之後,第二針往這個第一針後頭再穿出去,這樣子哪怕你中間有個斷線的話,不會一下子打開的,所以這些都很講究了。那就是說海公上師對這些事情也是親自做的,不然他怎麼知道回頭針。
對衣服縫補的事情,一些規矩,“便利用水等”,大小便,用水,洗淨等等。“楊枝”,漱口,“入聚落”,這些威儀,我們在《沙彌律儀》、《比丘行護律儀》,都講的很仔細。但是能做到的人極少,希望大家這個要做到,學了之後是要做的,學了之後你知道了不做那是沒有用的。
“乞食受用事”,乞食我們這裏就沒有,在印度,乞食的時候,威儀極重要,這是代表這個佛的法幢的,如果乞食的時候一些不威儀的事情表現出來,整個的佛教要被人家看不起的。“受用事”,乞食回來之後該怎麼吃 。《金剛經》裏一開頭就講的很仔細,那個“洗足已”,“敷座而坐”了。那個乞食回來之後怎麼吃,還有很大的一套規矩。那麼吃好之後,洗缽,“蕩缽安置事”,這個要把缽洗幹淨,怎麼洗?在比丘的行護威儀裏面也講的很仔細,“安置”,缽該怎麼擺,哪些地方不能擺,哪些地方又可以擺,這些東西都要很仔細地照規矩做。
有人說:我們修定,要那麼多啰嗦事幹啥?你這個事情不知道,不按著做,心是亂的,拿來就做,今天這麼做,明天那麼做,你怎麼得定呢?要事定然後心定。海公上師經常強調這個,事情是定的,你心才定得下去。今天這個樣子,明天一個樣子,你心定不下的。乃至吃東西,法尊法師的《論文集》,大家都看過吧,法尊法師在藏地學法的時候,天天糌粑糌粑糌粑,都是糌粑,不調的。一些老的叢林或者一些大德們,他們吃飯,今天鹹菜,明天還是鹹菜。我們清涼橋,就是天天鹹菜、山藥蛋,就是這兩個東西。爲什麼原因?吃的簡單,心思也簡單,吃的複雜,心也複雜。現在大家要講營養,今天調個花樣,明天調個花樣,身體倒養胖,定得不來了。今天蟲吃那個,明天那個蟲吃這個,裏邊蟲翻來覆去的,蟲就總要影響我們的思想的,那麼這個思想就不穩定,不能夠得定。要得定,飲食也要簡單。
海公上師還講一個,那些老修行,他桌子上放茶杯,幾乎是一個老地方的,他那個桌子上擺茶杯的這個木頭上簡直有一個印,茶杯的印子都印出來,他天天這個地方擺,天天這個地方擺,他不調的,我們現在的人擺東西是沒有一個數的,今天這裏擺,明天想那裏擺。
我這個抽屜,我擺東西有定的,這個擺在哪裏,那個擺在哪裏,一找就找到,但是叫其他的人給我找一個東西的話,那我回去什麼都找不到,全部翻掉,次第全部翻完,這個樣子對修定極不利,對做事情也不利,你自己的東西這個書擺在哪裏,那個東西擺在哪裏,你一找就找到,一翻亂之後,那你這個記不住那麼多,今天調個樣,明天調個樣,你怎麼記得住呢?天天擺的地方,天天用,當然記住了。所以說這些,你心定下,你這個心能夠記住,就是有正念。在法上也是一樣,你天天有正念之後,然後能得定,念都沒有,怎麼得定?這個我們將來講。先要得正念,然後得正知,然後得定。正念都沒有,定是不會來的。
“洗足敷設事”,洗腳,《金剛經》也說洗足,這些事情看看很小事情,但是《金剛經》一開頭講得很仔細,那就是講空性的時候,並不離開事相。講空性一切法空,還搞那麼多的事情幹什麼呢?洗缽,洗腳,等等。就是說,一切緣起法,如法的緣起法,才能證到空性,你不如法地做,空性是證不到的。空性並不離開那些如法的、那些緣起的事,那就是很微細的威儀。像這些事情都要仔細地按照佛的威儀做。“敷設事”,敷設臥具等等,都要如法地做。
“凡此諸所作,不違越毗尼。”是這樣子,做這些事情不是說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都要按了佛的毗尼、戒的規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你們有《瑜伽師地論》的,就可以去看一看。那個就講的你乞食,走路,穿衣,持缽,……乃至手一舉一動,都有一定的規矩的。那人家說起來這樣子死板板的,做了個木頭人,做個機器人,這個不自由。這個不是不自由,這是威儀,做上去人家看的是好,對自己什麼事情有一定的,拿缽麼決定左手拿,拿錫杖右手拿,衣服怎麼披,……都有一定規矩,不會亂,而且將來容易得定。這些的都是得定的加行,要得定,這些先做到,如果這些沒有做到,你說我得定,甚至于說我得了初禅、二禅,那是吹牛,我們不相信的。
乙叁 善行如律
及善品加行 正法求受持 讀誦書寫事 尊長和敬業
參觐作侍承 病者起慈心 殷重若父母 盡力作供事
宣白法加行 慈悲詳告語 請問或聽受 翹勤無倦滿
有智同梵行 身力修敬事 贊善勵精勤 樂爲他說法
靜處結跏坐 系念正思惟
“及善品加行”,那麼還有善法的加行。
“正法求受持”,正法,佛的法。正法你自己沒有,要求,求了之後要受持,求都求了,聽過算數,不受、不持也沒用。有的人怕念誦,怕記憶,但是我們想一想,佛在世的時候,沒有書的,沒有紙的,沒有筆的,一切都是靠背的,在結集叁藏的時候都是靠背下來的,要背好多書,我們現在一點點都嫌麻煩了。佛在世的那些大阿羅漢,阿難是精通叁藏的,結集的時候經藏是他背的,律藏是優波離尊者背的,論藏,有的說是迦葉尊者,有的是說迦旃延,反正都是靠背的,叁藏十二部都背下的。我們現在念一點點書就吃力得來就想逃避,這個你證果證道怎麼證呢?阿羅漢他做的事情,你一點沒有氣味,那你阿羅漢的味道也沒有了。那要證果證道就困難了。“正法求受持”,受了之後要持嘛。
“讀誦”,讀誦是正規的事情,並不是黃教才有讀誦。“書寫事”,《金剛經》有書寫經典可以有什麼什麼的功德,這是流通。那麼現在有出版、印…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