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着利养的心。假使来一个居士供养了很多钱,给你讲很多。这个人没有供养,或者供养了五块钱,给你马马虎虎。这个就不对头,离开慈悲心,说法成了买卖。人家给你供养多么,你多卖一点,少么就少卖一点,没有么就不说。这个岂有此理,佛法不是买卖的。
慈悲心,“详告语”,要仔细地告诉他。那么就是说要慈悲告诉,要详细告诉,那得还要一个条件,要有时间。如果你匆匆忙忙的,我今天、明天就要走的,你赶快传我多少法,要仔细告诉我。……这个要求也太高,人家什么事情都不好做,今天来这个,明天来那个,每次来都要详细告诉的话,那么其他事情都干不成,整个僧团也垮掉,僧团的事情就不能做,专门为你们几个服务,这也是过分的。反正做事情都不能太过分,原则上是这样子做,但是不要以这个来做一个把柄来苛刻地要求人家。
“请问或听受,翘勤无倦满。”假使你要请问一些问题,你要有所问的,或者人家讲给你听,你听的时候你该怎么样。“翘勤无倦满”,“翘勤”,就是非常地殷勤;“无倦”,不感到厌倦,呀,说太多了,我要走了;“满”,就是我懂了我懂了,不要说了。我们记得以前,一个小孩子,广西的,他没有文化,我们请一个老师给他讲,几百块钱一个月,他听了一半:“我不要听,我去玩去,你坐在这里好了”,自己去玩了。世间的老师也不能这样对待的,你佛法里更不能这样子。
那么“翘勤”,指特别地殷勤。一个出典9就是说释迦牟尼因地的时候,他的师父是底沙佛,底沙佛他就观察到释迦牟尼的弟子,他教化的弟子因缘成熟在弥勒菩萨的弟子之前,而弥勒菩萨的成佛本来在释迦牟尼之前,要弥勒成佛之后释迦才成佛的。那么底沙佛他有智慧,有方便善巧,他就想办法使释迦牟尼佛早成佛。他就跑到路上一个山洞里边入定,他叫释迦牟尼,那是因地,他叫他有什么事情到外边去做,办一个事情,就在路边上的一个大山洞里边入定。
释迦牟尼佛跑到底沙佛入定的那个地方,看见山洞里的光明,黑夜的那个庄严的样子,那欢喜得不得了。正在走路,一个脚还没有踩下去,就连着说赞叹底沙佛的偈,说了七天七夜。一个脚翘在那里,一个脚站在地下,说了七天七夜的赞叹。他赞叹的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这个偈说了七天七夜,一个脚还没有踩下去,专门地、诚心诚意地赞叹。这样子的赞叹,这是精进,以这样的精进,超过九劫先成佛,在弥勒佛之前成佛,那么这是释迦牟尼因地上的一些公案。
那么“翘勤”就是这个地方来的,它以这样子诚心诚意的精进,一个脚都没有下去,就这么不断地赞叹,七天七夜不断。这七天七夜动也不动,一个脚翘下去,你说大小便不要说了,那这样子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了。
那么以这样子的态度来听或者是请问,不要起厌倦的样子。有的人,上边倒很好,很想要告诉你,你打哈欠,眼睛垂下来,打瞌睡了,这个样子对方就感到没有意思,跟你讲了一半你都睡着了,干啥?
“有智同梵行,身力修敬事。”“有智”,就是我们同修的人,一个僧团里共同修行的同学,这是有智慧,那就是说不是不懂戒的,有智慧就是懂戒定慧的。这些同修的人,同修梵行的人,“身力修敬事”,对他们要恭敬,不要说自己了不得,你该恭敬我,为什么?我修什么什么,我戒持得很好,你怎么不恭敬我啦?你应该供养我,你应该为我做事情。要反过来,你要看人家的功德,你去恭敬他,这样子,自己培福,也使得这个僧团和合,大家都是人家恭敬我,给我做事情,哪个给他做?每个人都希望大家给我做事情,哪个来做呢?一个也没有。所以说,要谦虚一点,对那些同修的同梵行的人自己要谦虚,身体亲自去做,卖力地去做,恭敬、伺候那些事情。
那么再“赞善励精勤”。哪怕你没有时间去给他做事情,赞叹两句好也好。他修行很精进,你说“真的好,了不得,这个人将来决定成佛,很快”!你说两句话,又不吃亏,那人家听了这个话,感到精进、持戒,大家赞叹的,他更有劲。这是好事情,对你说赞叹也是一个资粮。不要嫉妒:他算是什么,哎呀,我以前比他怎么怎么的,这个样子妒嫉心来,就不好了。
“乐为他说法”,要欢喜地给人家说法。“乐”就是善巧,就是有原则的、有善巧的说法。并不是说,拉人,逢人便说,有的人才来,他是有事情来的,“你坐下来,我跟你说……”,一大番,他就听着不耐烦,他爬起跑掉,你一个人说了。要善巧,他要听的话,你就说。说法,不请是不说的,法不是这个廉价地拍卖,那个卖不脱,赶快地倒给你,便宜一点,只要你要,哪怕你不给钱也要送给你,这个不是那回事。不请的话不跟你说的,人家不是来请法的,你不要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完,这个对法不尊重,对自己也犯的,戒律里也不准这样做。
“乐为他说法”,善巧地说法,他问你有什么话,就要善巧地回答。他是试探性的,你要用另一方面的方式回答,他是诚心诚意的,诚心诚意的方式回答。
这本讲义里边有一个答问法10,是《俱舍》里的,我们在空的时候也可以拿来讲一下。回答问题几个原则性的东西,技巧也有。我们在南普陀讲《俱舍》,有这个答问法。那一年,一个佛学院毕业生到处朝山,到时他们要回去了嘛,在没回去之前,几个大的地方到处走一走,他们也到南方闽南厦门,这个很有名的。他们中间有一个学生,最欢喜辩论,碰到哪里就辩到哪里。但是到了南普陀,不辩,就回去了。
我们有一个学生叫见雄,他是学生里边成绩最好的,他是接待他们的,几个成绩好的接待,他说《俱舍》里有答问法,问题来了该怎么回答,介绍了一下。他们那个最爱辩的,因为他们北京没有学过,他就不辩了。一辩的话,他怕输掉了。反正爱辩论的人都有这个自尊心,也有虚荣心,总是要胜的,输的事情他不做的。他这一看答问法他没有学过,而南普陀的学生对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许多,他就自己感到这个得胜的把握靠不住,就不声不响地走了。那么这个东西还是很可贵,我们以后空的时候,中间可以稍微介绍一下。
“乐为他说法”,善巧地为他说法。那么说法的规矩很多,你不能说坐在地下,人家坐得高高的,你给他说法也不行的。你站在那里,人家躺在那里,你给他说法也不行的,这个规矩很多了。
“静处结跏坐,系念正思惟。”那就是五解脱处,除了做这些之外,还要自己在静处结跏趺坐,思惟了、修定了。“系念”,正念了。
这个我们要说一下,我们这个凡夫的心很复杂的,大家在佛教里经过的就会知道,心里边有粗粗细细的不少的层次。你说你要念经,你确实在念,但是你念的时候,就可以打很多的妄想,那就是心里边就很复杂。这么一个复杂的心,你要把它掌握住,你没有很复杂的念,你怎么能掌握得住。所以说我们佛教里边,以法来代替那些妄想,这个就是转依了。先把那个心系念于法,把妄想全部代替掉,然后这个法,慢慢再把它选择到得到正念之后就入定了。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你听起来,好象是很容易,但是你懂了:“我什么都懂了!”好,你不去做的话,永远是说食不能饱的,你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很多这个饭菜,好的菜,好的饭,营养价值都是高,结果你一口也没有吞,你还得饿死,不但是没有营养,你还会饿死。“系念正思惟”。
乙四 远离五家
倡伎淫女家 酤酒王大臣 博弈诸下贱 五处勿游行
下面就是说有的地方不能去的,这个我们考过的,五家是不能去的。
“倡伎家”,倡伎家就是说专门卖唱的,那就包括戏院子、跳舞场、音乐厅,这些是不能去的,出家人绝对不能去。
我们在厦门就是有个学生,这个我好象讲过的吧?电影院送票来,问我们要不要,什么事情?看戏,篮球比赛什么了。我就说不要,“哎呀,”一个学生说:“你怎么不要,要呀。”我说:“要什么,你要去干啥?”他说:“我们去看呀。”我说:“你去看起什么作用?”“哎”他说:“我们出家人,给他们看看我们的出家相,给他们结个缘呀,种个善根。”我说:“你还是种善根么,还是给人家种了一个罪根哦。人家看到你出家人,光了个头在看戏,不要骂你吗?把你一骂的话,把佛教都骂进去,他不是要下恶道去吗?你种什么善根呢?”所以这些话就是从个人的利益、烦恼的思想出发,似是而非的话。有的人还糊里糊涂,会相信:“对,我们去看了之后给他们种善根,他们从来没看到出家人,我们的威仪幢相给他看看。”你在看戏的那个狼狈相,还是威仪幢相,丢老佛爷的架子还来不及,什么威仪幢相。这个绝对不能去。
“淫女家”,那些卖淫的家里当然不能去。不要说去,连她附近都不要走,一走的话人家就会讥嫌:“这个出家人就在淫女的附近跑来跑去,靠不住。”就会嫌疑。
“酤酒”,出家人是不能吃酒的,你到卖酒的地方去,人家就会怀疑你在吃酒,即使你不吃也是有讥嫌的。
“王大臣”,出家人是修行的,你结识王大臣,你有什么事情呢?总是想世间的勾搭,要靠他的势力作一些坏事,这个就不好了。
“博弈诸下贱”,“博弈”就是赌博的地方,那这是不正规的地方了。还有“下贱”,那就是屠儿魁脍的家里,这些都是操不好的职业的地方,不要去。这个去了之后,对整个的佛教都有害,不要说你个人修行不利。
尽管这么说,还有个别出家人,当然我们这里不会有呀,其他地方,他就穿了个西装,到电影院,甚至跳舞厅去的,还有的,改一个装。有一个出家人他改了个装,穿了个在家衣服,勾了个女人在马路上走,戴了个黑眼镜。但是人家都看见,这个人就是他啊,你带个黑墨镜,你个脸还是那个样子的,并不是带了个黑眼镜,你的脸就变掉,这些都是要不得的。那么这些当然是极个别,但是我…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