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貪著利養的心。假使來一個居士供養了很多錢,給你講很多。這個人沒有供養,或者供養了五塊錢,給你馬馬虎虎。這個就不對頭,離開慈悲心,說法成了買賣。人家給你供養多麼,你多賣一點,少麼就少賣一點,沒有麼就不說。這個豈有此理,佛法不是買賣的。

  慈悲心,“詳告語”,要仔細地告訴他。那麼就是說要慈悲告訴,要詳細告訴,那得還要一個條件,要有時間。如果你匆匆忙忙的,我今天、明天就要走的,你趕快傳我多少法,要仔細告訴我。……這個要求也太高,人家什麼事情都不好做,今天來這個,明天來那個,每次來都要詳細告訴的話,那麼其他事情都幹不成,整個僧團也垮掉,僧團的事情就不能做,專門爲你們幾個服務,這也是過分的。反正做事情都不能太過分,原則上是這樣子做,但是不要以這個來做一個把柄來苛刻地要求人家。

  “請問或聽受,翹勤無倦滿。”假使你要請問一些問題,你要有所問的,或者人家講給你聽,你聽的時候你該怎麼樣。“翹勤無倦滿”,“翹勤”,就是非常地殷勤;“無倦”,不感到厭倦,呀,說太多了,我要走了;“滿”,就是我懂了我懂了,不要說了。我們記得以前,一個小孩子,廣西的,他沒有文化,我們請一個老師給他講,幾百塊錢一個月,他聽了一半:“我不要聽,我去玩去,你坐在這裏好了”,自己去玩了。世間的老師也不能這樣對待的,你佛法裏更不能這樣子。

  那麼“翹勤”,指特別地殷勤。一個出典9就是說釋迦牟尼因地的時候,他的師父是底沙佛,底沙佛他就觀察到釋迦牟尼的弟子,他教化的弟子因緣成熟在彌勒菩薩的弟子之前,而彌勒菩薩的成佛本來在釋迦牟尼之前,要彌勒成佛之後釋迦才成佛的。那麼底沙佛他有智慧,有方便善巧,他就想辦法使釋迦牟尼佛早成佛。他就跑到路上一個山洞裏邊入定,他叫釋迦牟尼,那是因地,他叫他有什麼事情到外邊去做,辦一個事情,就在路邊上的一個大山洞裏邊入定。

  釋迦牟尼佛跑到底沙佛入定的那個地方,看見山洞裏的光明,黑夜的那個莊嚴的樣子,那歡喜得不得了。正在走路,一個腳還沒有踩下去,就連著說贊歎底沙佛的偈,說了七天七夜。一個腳翹在那裏,一個腳站在地下,說了七天七夜的贊歎。他贊歎的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就這個偈說了七天七夜,一個腳還沒有踩下去,專門地、誠心誠意地贊歎。這樣子的贊歎,這是精進,以這樣的精進,超過九劫先成佛,在彌勒佛之前成佛,那麼這是釋迦牟尼因地上的一些公案。

  那麼“翹勤”就是這個地方來的,它以這樣子誠心誠意的精進,一個腳都沒有下去,就這麼不斷地贊歎,七天七夜不斷。這七天七夜動也不動,一個腳翹下去,你說大小便不要說了,那這樣子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

  那麼以這樣子的態度來聽或者是請問,不要起厭倦的樣子。有的人,上邊倒很好,很想要告訴你,你打哈欠,眼睛垂下來,打瞌睡了,這個樣子對方就感到沒有意思,跟你講了一半你都睡著了,幹啥?

  “有智同梵行,身力修敬事。”“有智”,就是我們同修的人,一個僧團裏共同修行的同學,這是有智慧,那就是說不是不懂戒的,有智慧就是懂戒定慧的。這些同修的人,同修梵行的人,“身力修敬事”,對他們要恭敬,不要說自己了不得,你該恭敬我,爲什麼?我修什麼什麼,我戒持得很好,你怎麼不恭敬我啦?你應該供養我,你應該爲我做事情。要反過來,你要看人家的功德,你去恭敬他,這樣子,自己培福,也使得這個僧團和合,大家都是人家恭敬我,給我做事情,哪個給他做?每個人都希望大家給我做事情,哪個來做呢?一個也沒有。所以說,要謙虛一點,對那些同修的同梵行的人自己要謙虛,身體親自去做,賣力地去做,恭敬、伺候那些事情。

  那麼再“贊善勵精勤”。哪怕你沒有時間去給他做事情,贊歎兩句好也好。他修行很精進,你說“真的好,了不得,這個人將來決定成佛,很快”!你說兩句話,又不吃虧,那人家聽了這個話,感到精進、持戒,大家贊歎的,他更有勁。這是好事情,對你說贊歎也是一個資糧。不要嫉妒:他算是什麼,哎呀,我以前比他怎麼怎麼的,這個樣子妒嫉心來,就不好了。

  “樂爲他說法”,要歡喜地給人家說法。“樂”就是善巧,就是有原則的、有善巧的說法。並不是說,拉人,逢人便說,有的人才來,他是有事情來的,“你坐下來,我跟你說……”,一大番,他就聽著不耐煩,他爬起跑掉,你一個人說了。要善巧,他要聽的話,你就說。說法,不請是不說的,法不是這個廉價地拍賣,那個賣不脫,趕快地倒給你,便宜一點,只要你要,哪怕你不給錢也要送給你,這個不是那回事。不請的話不跟你說的,人家不是來請法的,你不要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完,這個對法不尊重,對自己也犯的,戒律裏也不准這樣做。

  “樂爲他說法”,善巧地說法,他問你有什麼話,就要善巧地回答。他是試探性的,你要用另一方面的方式回答,他是誠心誠意的,誠心誠意的方式回答。

  這本講義裏邊有一個答問法10,是《俱舍》裏的,我們在空的時候也可以拿來講一下。回答問題幾個原則性的東西,技巧也有。我們在南普陀講《俱舍》,有這個答問法。那一年,一個佛學院畢業生到處朝山,到時他們要回去了嘛,在沒回去之前,幾個大的地方到處走一走,他們也到南方閩南廈門,這個很有名的。他們中間有一個學生,最歡喜辯論,碰到哪裏就辯到哪裏。但是到了南普陀,不辯,就回去了。

  我們有一個學生叫見雄,他是學生裏邊成績最好的,他是接待他們的,幾個成績好的接待,他說《俱舍》裏有答問法,問題來了該怎麼回答,介紹了一下。他們那個最愛辯的,因爲他們北京沒有學過,他就不辯了。一辯的話,他怕輸掉了。反正愛辯論的人都有這個自尊心,也有虛榮心,總是要勝的,輸的事情他不做的。他這一看答問法他沒有學過,而南普陀的學生對他滔滔不絕地介紹了許多,他就自己感到這個得勝的把握靠不住,就不聲不響地走了。那麼這個東西還是很可貴,我們以後空的時候,中間可以稍微介紹一下。

  “樂爲他說法”,善巧地爲他說法。那麼說法的規矩很多,你不能說坐在地下,人家坐得高高的,你給他說法也不行的。你站在那裏,人家躺在那裏,你給他說法也不行的,這個規矩很多了。

  “靜處結跏坐,系念正思惟。”那就是五解脫處,除了做這些之外,還要自己在靜處結跏趺坐,思惟了、修定了。“系念”,正念了。

  這個我們要說一下,我們這個凡夫的心很複雜的,大家在佛教裏經過的就會知道,心裏邊有粗粗細細的不少的層次。你說你要念經,你確實在念,但是你念的時候,就可以打很多的妄想,那就是心裏邊就很複雜。這麼一個複雜的心,你要把它掌握住,你沒有很複雜的念,你怎麼能掌握得住。所以說我們佛教裏邊,以法來代替那些妄想,這個就是轉依了。先把那個心系念于法,把妄想全部代替掉,然後這個法,慢慢再把它選擇到得到正念之後就入定了。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你聽起來,好象是很容易,但是你懂了:“我什麼都懂了!”好,你不去做的話,永遠是說食不能飽的,你滔滔不絕地介紹了很多這個飯菜,好的菜,好的飯,營養價值都是高,結果你一口也沒有吞,你還得餓死,不但是沒有營養,你還會餓死。“系念正思惟”。

  

  乙四 遠離五家

  倡伎淫女家 酤酒王大臣 博弈諸下賤 五處勿遊行

  

  下面就是說有的地方不能去的,這個我們考過的,五家是不能去的。

  “倡伎家”,倡伎家就是說專門賣唱的,那就包括戲院子、跳舞場、音樂廳,這些是不能去的,出家人絕對不能去。

  我們在廈門就是有個學生,這個我好象講過的吧?電影院送票來,問我們要不要,什麼事情?看戲,籃球比賽什麼了。我就說不要,“哎呀,”一個學生說:“你怎麼不要,要呀。”我說:“要什麼,你要去幹啥?”他說:“我們去看呀。”我說:“你去看起什麼作用?”“哎”他說:“我們出家人,給他們看看我們的出家相,給他們結個緣呀,種個善根。”我說:“你還是種善根麼,還是給人家種了一個罪根哦。人家看到你出家人,光了個頭在看戲,不要罵你嗎?把你一罵的話,把佛教都罵進去,他不是要下惡道去嗎?你種什麼善根呢?”所以這些話就是從個人的利益、煩惱的思想出發,似是而非的話。有的人還糊裏糊塗,會相信:“對,我們去看了之後給他們種善根,他們從來沒看到出家人,我們的威儀幢相給他看看。”你在看戲的那個狼狽相,還是威儀幢相,丟老佛爺的架子還來不及,什麼威儀幢相。這個絕對不能去。

  “淫女家”,那些賣淫的家裏當然不能去。不要說去,連她附近都不要走,一走的話人家就會譏嫌:“這個出家人就在淫女的附近跑來跑去,靠不住。”就會嫌疑。

  “酤酒”,出家人是不能吃酒的,你到賣酒的地方去,人家就會懷疑你在吃酒,即使你不吃也是有譏嫌的。

  “王大臣”,出家人是修行的,你結識王大臣,你有什麼事情呢?總是想世間的勾搭,要靠他的勢力作一些壞事,這個就不好了。

  “博弈諸下賤”,“博弈”就是賭博的地方,那這是不正規的地方了。還有“下賤”,那就是屠兒魁脍的家裏,這些都是操不好的職業的地方,不要去。這個去了之後,對整個的佛教都有害,不要說你個人修行不利。

  盡管這麼說,還有個別出家人,當然我們這裏不會有呀,其他地方,他就穿了個西裝,到電影院,甚至跳舞廳去的,還有的,改一個裝。有一個出家人他改了個裝,穿了個在家衣服,勾了個女人在馬路上走,戴了個黑眼鏡。但是人家都看見,這個人就是他啊,你帶個黑墨鏡,你個臉還是那個樣子的,並不是帶了個黑眼鏡,你的臉就變掉,這些都是要不得的。那麼這些當然是極個別,但是我…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