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0

  ..續本文上一頁們在講經的時候,要提高警惕,使人家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平時不要說。

  “五處勿遊行”,這五個地方是不能去的。那麼有的人也提,講經不能講這些,但是我們海公上師就講的,我們是有傳承的。這個也爲了要教育弟子,你把這些不講的話,以後弟子受了損害,責任是師父的,那麼你不講也不行的。這五處地方是不能去的。

  

  乙五 畏罪忏悔學戒

  于微小罪失 而生大怖畏 犯已速還淨 勿由此因緣

  障輕安觸證 漸近諸惡行 而入于惡趣 或爲師佛見

  天龍智眼觀 輕笑作呵斥 惡名惡稱頌 遐迩流布聞

  現法當來毀 終必惡趣淪 阿含十七事 正學善思尋

  

  “于微小罪失,而生大怖畏。”對小的罪要生極大的怖畏,大的罪就更不要說了。犯了小的戒要起極大的恐怖心,那麼要趕快怎麼樣呢?“速還淨”,馬上要忏悔,使它幹淨了。等于說衣服打髒,趕快洗。有的油漬什麼髒東西,如果你不趕快洗的話,洗不掉的,一個迹——痕迹永遠留在那裏的。你趕快洗的話,把痕迹一下子全部洗幹淨。所以說忏悔要快,一般是不能過夜。一般白天犯了戒,不能過夜,就要忏悔。假使沒忏悔,過了夜之後,罪要加一層。

  “勿由此因緣,障輕安觸證。”爲什麼要這樣做?就是說不但是爲了自己不受苦報,也不使人家譏嫌佛法:你看出家人做壞事了。是對自己有切身利益,因爲你不犯戒的話,才能夠得到輕安,才能夠入定,證果證道。如果你犯了戒不忏悔,那你就輕安也得不到,定也得不到,證果證道也就沒有了。你辛辛苦苦出了家,你這些要求的東西都放棄,你還出家幹啥?

  不但好的功德得不到,“漸近諸惡行”,你因爲這個小的事情不製止的話,重的大的就跟著會來,慢慢地那些壞的行動都會做起來,而最後流入于惡趣,到地獄惡鬼畜生受苦去了。犯了戒做了壞事,你不下叁惡道,是哪個去呢?當然他該去的了。

  “或爲師佛見,天龍智眼觀,輕笑作呵斥,惡名惡稱頌,遐迩流布聞。”或者你不說後果,當下,“師”——師父看到,或者是阿阇黎、師父同輩的、阿阇黎同輩的人看到,“佛”決定看到,佛是無處不在,你做什麼事情怎麼能瞞得過佛呢?師了、佛了看到,“天龍”,有智慧的、有天眼的也能看得到。

  “輕笑作呵斥”,大家看你不起,就笑你。做壞事,還要呵斥你了。

  “惡名”,“惡稱頌”,就是惡的名、惡的壞話,到處流布。“遐迩”就是遠了近了到處都流布你的惡名聲,那就不好意思了。

  我記得有個公案。有兩個出家人從山上下來,那麼正好有一個居士他上山去,就看到這兩個出家人,身上有光,走路一路下來,旁邊的鬼神都恭恭敬敬給他合掌。這個人沒有回去,到傍晚的時候,這兩個人城市裏去過,回來了。回來之後,他們還是邊走邊說話,就看到那些鬼神不是給他們合掌,站起來恭敬,而是向他們吐口水了。什麼原因?到了城市裏去了後,看的聽的都是一些世俗的五欲的事情,回來也就講那些事情,一路走一路還在回憶,還在講。那鬼神就看不起,你們出家人講這些世間的事情,那就吐口水了。這本書,好象是《缁門警訓》之類的,一般的出家人都看到過,並不是什麼很僻的書,是很通俗的。不要說沒人看到,知道的人很多,你自己就知道,那麼天上的天龍,鬼神,佛,菩薩有天眼的都會知道,什麼事情都瞞不過的。

  “現法當來毀”,現法是現前,當來是將來,現前和將來都會得到誹謗。

  “終必惡趣淪”,最後下惡道。這個還不算,還有等流果,以後你惡趣受夠了,做了人,人家還要罵你,無緣無故要罵你,你搞得很冤枉。你沒做壞事,但是他罵起來的時候就是罵你不好,甚至人家做了壞事就罵到你的頭上,這個是等流果。因爲你過去做了壞事,或者是惡口等等,將來的等流果,還有增上果,都會報在身上。

  “阿含十七事,正學善思尋。”“阿含十七事”,“阿含”有經阿含、律阿含,經阿含大家知道,《長阿含》,《中阿含 》,《雜阿含》, 《增壹阿含》。還有律阿含,這個我們聽過比丘戒就知道,《辯識阿含》,《根本阿含》,《雜細阿含》,《正宗阿含》,這個阿含就是律阿含。

  “十七事”是有部的,《四分律》是二十犍陀。有部分十七個,“事”也是犍陀的意思。它分十七個,《四分律》分二十個。所以從這裏可以看到,海公上師集這個頌的時候,可能在藏地就寫下來,那時學的是十七事,就把十七事寫上去了。

  “正學善思尋”,對于這個律阿含,包括裏邊的十七個事,就是我們的二十犍陀,要““正學”,就是正規地學,以佛的意思來學,不要以自己的意思來學。這句話不以我的意思來解,要佛怎麼說的我怎麼去解。“善思尋”,學了之後還要善巧地思尋,思惟。

  這就是說“正學”很重要,以佛的原意來學,不要自作主張,自己想一套東西,依文把這個文字曲解,這個就不好了。我們很多人學法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解釋經,這個是很危險的,會著魔,“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個話經常有的,經裏邊完全要一字不改的以佛的原意來解的。你只要離開一點點,哪怕離開一個字,解錯了,那跟魔的說一模一樣了。那就是不能稍微改動一點的,要不折不扣地,這樣子才是依佛的善學。那麼這是戒律儀。

  我們說先要發出離心,這是方向盤,我們的修行絕對不是世間名利,也不是爲了得了定了之後可以有功德,好勸人家信佛。真正的出離心,是看到世間的苦無常,一切五欲滿足都是深險的罪業坑,使我們更造罪、更墮落的、更受苦的。那麼這一些心生起來,那麼什麼是最安穩的呢?就是涅槃了。那麼要追求涅槃,這個是我們修定的正確的目標。

  有了這個目標之後,下手,第一個戒律儀,戒要守好。第二步,更細的,根律儀。要收攝六根,眼不亂看、耳不亂聽。戒律儀根據戒的條相,也沒有限製那麼細,沒有說眼睛不能亂看了。但是根律儀,眼耳鼻舌身你都不能亂,都是以一定的規則來行事了。尤其是意根律儀,不能亂想,大家想一想,意根律儀能不亂想,能夠掌握,入定還有什麼困難,就進入入定了。我們的現在最難做的就是意根,盡管你一動不動地坐,坐上兩個小時,但是裏邊的意,裏邊的妄念卻是紛飛,不可說的多,那跟定是相差距離太遠了。要意根能夠納到軌道,要你想什麼就想什麼,要你觀什麼就觀什麼,那定就幾乎已經得到了。

  那麼初步是的戒律儀。再進細一層,要根律儀來了。

  

  六 根律儀資糧

  甲一 總說——修此叁所依法,非此不能轉根

  依止戒律儀 能防護意根 不流逸倒惡 色聲香味等

  及能正修行 意根如律住

  

  “依止戒律儀”,這個戒律儀,“修此叁所依法,非此不能轉根”。就是說依“戒、律、儀”叁個來防護意根。

  意根是最高的。我們說五根,眼耳鼻舌身,要防護它容易一些。你眼睛不看,眼睛就不會著那個境,耳朵不聽困難一些,把棉花一塞麼也聽不到,那麼你鼻子不嗅,舌頭不嘗,這都做得到。心不要亂想這是做不到的,你說你不要亂想,它偏偏要想。很多人跟我說:有惡念就是惡尋思。這個不稀奇,修行的是有的了。

  你說不應該想的事情,它偏偏要想。有一個居士寫信給我,他也很知道恭敬佛,信叁寶。他念經,經書一翻開來,不可思議的,自己也不曉得爲什麼,一定要把佛罵一頓,然後麼就念起來,又忏悔……,總是這樣子。

  這就是等流果。以前謗過佛,到現在即使你信了佛,做佛弟子,謗佛的習氣還很嚴重。看到經書就要罵起來,罵好了又說不對,罵錯了,趕快忏悔。他感到很痛苦,寫信來。這個是過去的等流果,要好好對治。不對治的話,下一輩子還要等流下去的。所以現在不要做惡,一作惡之後,即使你異熟果報受完,等流果造罪的因素還存在,將來還要受苦果的。

  “依止戒律儀”,海公上師的意思,“戒律儀”不只是“戒”,是“戒、律、儀”叁個。“戒”主要是講的戒條,以保護四根本爲主的。“律”指的是條件,持戒的條件,那就是二十犍陀,僧團,這些適合我們持戒的場所。你如果在鬧市裏邊,除非你是阿羅漢,你沒問題,如果你是初學的比丘,你到鬧市裏去,你想不犯戒哪個做得到?做不到的。那麼一定適當的僧團裏邊才能做到了。“儀”是威儀。

  就是說我們要使意根律儀不亂動,不是說單是粗的持戒就行的。要有持戒的戒條,也要持戒的場所,還要微細的威儀,這麼一步一步進去,才能夠防護意根了。威儀就是說身跟口,就是說五根律儀,眼耳鼻舌身要如法地做,就在威儀裏邊。但是意根,威儀還持不住,要把威儀做好了之後,再進一步才能夠防護意根,就是意根也不亂動,這個是更高一層的。

  那麼就是說,你要使意根不亂動的話,防護它不亂動,那就是要踏實用功的,不是說意根不動,我依止戒律儀就可以,“我懂了!”我意根就可以不動了,那個是妄想。那要做的,你不做,你意根怎麼會不動呢?你要先持戒,如法地持戒,在這個僧團裏邊如法地做。很多人都就是一出家,甚至于居士就要住山去,他認爲自己是大根利器,一住山就會開悟,證果證道了。

  在《慧行刻意》裏邊,我記得有一句的,初學想住山是魔入因——入魔的因 。 《慧行刻意》是個寶貝,哲蚌寺裏一般人不能隨便學的東西,但是這裏是隨便學,很容易的,大家要請,沒有限製的,都能請,請了之後也不知道這個珍貴。 《慧行刻意》裏邊我看看在哪裏?在這個魔的入因裏邊,二十四條之十五條,“若初業者喜獨處練若”,茅蓬閉關,才開始修行就要住茅蓬,就要閉關,是魔的因。勸也勸不下,有的人他總以爲自己是了不起,大根器,叫他不要這麼做,好象是我們不能認識他這個根器,他是大根,你認不到,當他普通人看,就是說認錯了人。就是說,他是千裏馬,你不是伯樂呀,你認不出他是千裏馬,當他是一個普通馬看,他對你還不高興…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