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1

  ..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我們從傳承的教誡下來。初期修行的人要住茅蓬、閉關,那就是自己送上魔的手裏去,是魔入的因。魔的因就是魔的門一開,你以後的去處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危險的事情說也不聽的,也只好隨他去了。

  所以要依止戒、律、儀這叁個,“非此不能轉根”,不能這樣子的話,意根是轉不過來的。如果一個一個、一層一層地做上去,能防護意根,這個意根絕對能防護——緣起。緣起而且有次第的,不能亂。依這個次第的緣起,你做到之後,意根不防護的話,不會的。

  海公上師經常說,你有鍋,有米,有水,有火,有柴,有引火的火柴。你把米淘起來,水加好,鍋蓋上,柴燒起,半個多小時,你把鍋打開,不是飯,不可能的,決定是飯。但是你這個條件裏邊缺一個,沒有柴,你鍋裏邊的米淘得再幹淨,擺一萬年,還是水了、米,不是飯。那麼假使沒有引火柴也不行,柴擺好,引火柴沒有,那也燒不成。如果有柴有火,沒有鍋,也不行。有鍋,沒有水也不行。鍋,水,柴,火,引火也都有,沒有米,燒了半天,還是開水。所以說這個緣起法,因緣和合,如法地把它組合起來,果決定出現。

  但是說你因緣要少一個,哪怕是少一個極微細的。海公上師又舉這個例,螺絲釘,你這個飛機你少一個螺絲釘,你敢不敢飛上去?不敢飛的。決定要把螺絲釘都配齊,擰得緊緊的才敢飛。否則的話,中間你這個機器松掉,你這個一飛機的生命財産,哪個負責?所以說這些事情不能掉以輕心。但是你如法做了之後,你想這個果不來,也不會的,不可能的。你要能夠依止戒、依律、依儀的做的話,微細地做的話,絕對能夠防護意根。

  防護意根,怎麼防護呢?那就是使它不“倒惡”,顛倒的,五欲。“惡”就是壞事,造惡了。“流逸”,我們的心就像水流淌下去一樣,止不住的,看到五欲的境界,就止不住,它又要往下流了。那麼你防護意根,就不會“流逸”,你不防護意根的話,決定要流逸。水往下流的,你這個地方,水源高,叫水不下去是不可能的。“流逸”,流逸到哪裏去呢?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地方去了。就是哪些?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這就是說沒有防護意根的人,不可能不流逸到色聲香味觸去。

  我們也經常收到信,一些居士,他在這裏住了一段時間,學了很多法,發心很好,甚至于想出家。但是回去之後,他自己也很老實在信上說,回去了之後,煩惱就越來越重,甚至于對男女之心非常嚴重。那就是說沒有防護意根,你不可能把自己心止住的。

  那麼要止住,你就是要下功夫,從戒下手了。“不流逸倒惡”,不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地方去,那什麼地方?“色聲香味等”,就是我們《金剛經》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不要在六塵上生心,那就是要防護意根,否則的話,你必定會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生心。

  “及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8B)你能夠防護意根的好處就很多,不但不會流逸到顛倒的造惡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上去,同時還能積極地如法地修行,正規地修行。

  “正修行”,如戒的修行。“正”就是符合佛的本意的,那麼符合佛的本意的標准很多。你能夠理解空性的,把空性的道理配上去, 那就還要看你理解得對不對。理解得不錯的,那是符合佛的,正了。但是一個很簡單的,就是說合戒的就是正的。因爲戒是什麼?戒是從佛的最高的無漏的智慧裏邊流露出來的身語的規範,這個不會錯的,是佛說的。那麼依戒而行,決定就是佛的意思在裏邊,佛的心就表現在佛的戒上。我們要見佛的心,就從戒上見,這就是爲什麼戒的重要性那麼大。有的人著了魔,魔來擾害,就要趕快坐起來誦戒,魔就走了,這個《小止觀》裏就講得很多。那麼爲什麼戒的威力那麼大?直接從佛的心裏流露出來的,是佛的身語的規範,當然是絕對正確的。

  所以“正修行”,依戒的修行就是正修行。反過來,不如戒的修行,不是正修行,邪的。所以說戒很重要,不要以爲戒是拘泥的,不適合現在時代,要改動了。這個話我幾次叁翻地說,也是海公上師的傳承,戒是佛製的,等覺菩薩也不能動一個字的。所以說一切世間上的人想改戒,都是違背佛的意思的,是不符合佛的意思的。

  能正修行,意根律儀能夠防護之後,不但不會造惡,不會在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同時能夠積極地如法修行。

  甲二 以戒律儀爲基礎

  不虧根本戒 隨順威儀行 遠離于五家 常怖畏小罪

  露罪具勇心 出離意堅決 不虧十種行 念如來贊喻

  善觀叁業行 屍羅次第淨 護戒諸功德 毀犯墮何地

  學修誓爲首 刻刻觀淨命

  

  再強調一下,意根如果能夠依戒的做,不亂動的話,那麼“不虧根本戒”,根本戒根本不會犯的。“隨順威儀行”,不但是重的戒不犯,而且威儀也可以隨順,不會犯威儀。

  “遠離于五家”,當然不會去了。這五家:倡妓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大臣、博弈下賤,這些意律儀如理做,根本就不會去,不但不去,遠離,遠而離之。

  “常怖畏小罪”,對小的罪存怖畏心,前面說的要求完全能做到。

  “露罪具勇心”,萬一你犯了罪之後,就得要發露。有人怕難爲情,顧面子,還是我執:我的面子丟了,以後不好做人,大家不恭敬我。那就是要有勇心,有這個勇氣,要把罪洗幹淨,非發露不可。

  那這樣子,“出離意堅決”,出離心決定堅決,開始要叫你發出離心,你要得到根律儀之後,這個出離心才算堅決,才算穩定下來。否則的話,就是一句話:不堅決的。今天時間到了。

  

  第七講

  

  《定道資糧頌》。昨天他們討論的有幾個問題,我們先說一下。

  

  問題解答

  

  《基本叁學》一七九頁倒數第四行“以此爲人說,是名饒益他”,“此”是什幺?

  “此”就是前面的解脫道,從決定出離心一直到證無學解脫。從解脫道的發心、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些道理自己修是解脫道,告訴人家就成了菩提道。把這些道理爲人說,他們也解脫,這是饒益他。“以此作聞思”,自己在修麼就是饒益自己。

  但是前面的解脫道當我們擴大到爲一切衆生的利益而說的時候,這個道不止于無學的阿羅漢的解脫,那就是說,他的最究竟的解脫,就是無上菩提,成佛。所以說,在解脫道的最高是阿羅漢或者是緣覺,而菩提道的最高的究竟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這一點有差別。因爲你度衆生的時候,要很多的方便,一切法都要學。同時,解脫道,根據《廣論》來說,固然補特伽羅我要破掉,同時破少分的法我執。在修菩提道的時候,你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一切法我執都要破完才能行,這個就擴大到成佛了。這個“此”,就是指修行的那些方法了。

  那麼下邊的也是這一行,就是最後的一個,“寂然永清涼”,這個“然”是所以然的然,不是善惡的“善”,這是印錯的,“善”是印錯的,有的本子上是改好的,第二版可能是改好的,這是初版的都沒有改,寂然,善惡的“善”不對, 改那個所以然的“然”,“寂然永清涼”,那麼這是一組的。

  

  非理作意、惡尋思是不是相同?

  一般說非理作意是泛泛的,在入定、出定都有。假使我們說煩惱的生緣,第一個是煩惱的種子未斷,第二個是順煩惱的境現前,第叁個非理作意生起,就是說心沒有提起正知正念,它順了煩惱的一些思想起,那不在定也可以有。惡尋思一般是定中的事情,定中突然想到親裏覺、不死覺……,這是屬擾亂定的一些東西。

  

  叁惡道沒人發願去,造了惡業,自然要墮惡道。是不是說叁業清淨就能生淨土,不管有沒有願?

  “叁業清淨生淨土”是說阿羅漢生“方便有余土”,這是淨土,那菩薩是“實報莊嚴土”。這個就根據你自己,你有願也好,沒有願也好,看你的平時的傾向在哪邊,你傾向于這個的,將來就生這個淨土。有形的也好,無形的也好,願總是會有的。那麼你說發願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決定是極樂世界,你發東方琉璃世界的,也會生。因爲願是方向,行是動力,你有了動力至少有個方向,不會是漫無目的的。就是說你假使方向不明確,那就生的淨土也不是一定是某一個淨土。總之淨土是會生的,這個也沒有啥問題。

  

  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有什麼區別?

  聞所成智就是聞慧,思所成智就是思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慧。

  聞所成智就是說聞了法之後得到的智慧,一般就是知見,佛的知見你知道了,但是對自己的思想行動不著邊的,只是一種知見,或者是個學問。那麼到思所成慧,思慧,你已經經過思惟,跟自己的思想行動産生聯系,這樣子抉擇下來的見解,就是說碰到事情會起一定的決定的作用。

  我們說聞慧,一般年輕的,不淨觀看了很多、聽了很多,也感到是不淨。確實是不淨,一個人怎麼幹淨呢?從我們一生下來,父母的種子不淨,生的地方不淨,大便道小便道,……這哪是幹淨的呢?如果是幹淨的怎麼從這個地方去生呢?肚子裏邊也不幹淨的,這個地方就是“生髒之下,熟髒之上”,在腸大便上邊,旁邊是廁所,很臭的。地方也不淨,種子也不淨。生下來,八萬四千毛孔都流不淨,九孔跟毛孔流的都是不淨,我們說流出來的汗,哪個敢吃呢?臭的。口吐的痰、眼淚水、鼻涕,看了要惡心的。如果吃了不消化或者腸胃不好,嘔出來的東西,那更臭;如果大小便,那就不要說,臭不堪言。都是髒東西。那個做的事情,是煩惱來的,我們是因爲煩惱而感到的果,當然是不幹淨的。

  這個聽的道理頭頭是道,聽的時候也感到很不淨。但是你跑出去一看,這些影子都沒有了,只看到淨的一方面去,甚至于對不淨的東西産生染汙的心,貪染的心。這個聞慧只是一個知見,作用起不來的。

  思慧是經過再再地思惟,把自己的思想聯系起來,那麼你碰到境界來的時候,你可以觀想它確實不淨,但是這個不淨的力量,並不能夠勝過你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