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我们从传承的教诫下来。初期修行的人要住茅蓬、闭关,那就是自己送上魔的手里去,是魔入的因。魔的因就是魔的门一开,你以后的去处也就可以想象了。但是危险的事情说也不听的,也只好随他去了。
所以要依止戒、律、仪这三个,“非此不能转根”,不能这样子的话,意根是转不过来的。如果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做上去,能防护意根,这个意根绝对能防护——缘起。缘起而且有次第的,不能乱。依这个次第的缘起,你做到之后,意根不防护的话,不会的。
海公上师经常说,你有锅,有米,有水,有火,有柴,有引火的火柴。你把米淘起来,水加好,锅盖上,柴烧起,半个多小时,你把锅打开,不是饭,不可能的,决定是饭。但是你这个条件里边缺一个,没有柴,你锅里边的米淘得再干净,摆一万年,还是水了、米,不是饭。那么假使没有引火柴也不行,柴摆好,引火柴没有,那也烧不成。如果有柴有火,没有锅,也不行。有锅,没有水也不行。锅,水,柴,火,引火也都有,没有米,烧了半天,还是开水。所以说这个缘起法,因缘和合,如法地把它组合起来,果决定出现。
但是说你因缘要少一个,哪怕是少一个极微细的。海公上师又举这个例,螺丝钉,你这个飞机你少一个螺丝钉,你敢不敢飞上去?不敢飞的。决定要把螺丝钉都配齐,拧得紧紧的才敢飞。否则的话,中间你这个机器松掉,你这个一飞机的生命财产,哪个负责?所以说这些事情不能掉以轻心。但是你如法做了之后,你想这个果不来,也不会的,不可能的。你要能够依止戒、依律、依仪的做的话,微细地做的话,绝对能够防护意根。
防护意根,怎么防护呢?那就是使它不“倒恶”,颠倒的,五欲。“恶”就是坏事,造恶了。“流逸”,我们的心就像水流淌下去一样,止不住的,看到五欲的境界,就止不住,它又要往下流了。那么你防护意根,就不会“流逸”,你不防护意根的话,决定要流逸。水往下流的,你这个地方,水源高,叫水不下去是不可能的。“流逸”,流逸到哪里去呢?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地方去了。就是哪些?五欲,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这就是说没有防护意根的人,不可能不流逸到色声香味触去。
我们也经常收到信,一些居士,他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学了很多法,发心很好,甚至于想出家。但是回去之后,他自己也很老实在信上说,回去了之后,烦恼就越来越重,甚至于对男女之心非常严重。那就是说没有防护意根,你不可能把自己心止住的。
那么要止住,你就是要下功夫,从戒下手了。“不流逸倒恶”,不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地方去,那什么地方?“色声香味等”,就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要在六尘上生心,那就是要防护意根,否则的话,你必定会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生心。
“及能正修行,意根如律住。”(8B)你能够防护意根的好处就很多,不但不会流逸到颠倒的造恶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上去,同时还能积极地如法地修行,正规地修行。
“正修行”,如戒的修行。“正”就是符合佛的本意的,那么符合佛的本意的标准很多。你能够理解空性的,把空性的道理配上去, 那就还要看你理解得对不对。理解得不错的,那是符合佛的,正了。但是一个很简单的,就是说合戒的就是正的。因为戒是什么?戒是从佛的最高的无漏的智慧里边流露出来的身语的规范,这个不会错的,是佛说的。那么依戒而行,决定就是佛的意思在里边,佛的心就表现在佛的戒上。我们要见佛的心,就从戒上见,这就是为什么戒的重要性那么大。有的人着了魔,魔来扰害,就要赶快坐起来诵戒,魔就走了,这个《小止观》里就讲得很多。那么为什么戒的威力那么大?直接从佛的心里流露出来的,是佛的身语的规范,当然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正修行”,依戒的修行就是正修行。反过来,不如戒的修行,不是正修行,邪的。所以说戒很重要,不要以为戒是拘泥的,不适合现在时代,要改动了。这个话我几次三翻地说,也是海公上师的传承,戒是佛制的,等觉菩萨也不能动一个字的。所以说一切世间上的人想改戒,都是违背佛的意思的,是不符合佛的意思的。
能正修行,意根律仪能够防护之后,不但不会造恶,不会在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同时能够积极地如法修行。
甲二 以戒律仪为基础
不亏根本戒 随顺威仪行 远离于五家 常怖畏小罪
露罪具勇心 出离意坚决 不亏十种行 念如来赞喻
善观三业行 尸罗次第净 护戒诸功德 毁犯堕何地
学修誓为首 刻刻观净命
再强调一下,意根如果能够依戒的做,不乱动的话,那么“不亏根本戒”,根本戒根本不会犯的。“随顺威仪行”,不但是重的戒不犯,而且威仪也可以随顺,不会犯威仪。
“远离于五家”,当然不会去了。这五家:倡妓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大臣、博弈下贱,这些意律仪如理做,根本就不会去,不但不去,远离,远而离之。
“常怖畏小罪”,对小的罪存怖畏心,前面说的要求完全能做到。
“露罪具勇心”,万一你犯了罪之后,就得要发露。有人怕难为情,顾面子,还是我执:我的面子丢了,以后不好做人,大家不恭敬我。那就是要有勇心,有这个勇气,要把罪洗干净,非发露不可。
那这样子,“出离意坚决”,出离心决定坚决,开始要叫你发出离心,你要得到根律仪之后,这个出离心才算坚决,才算稳定下来。否则的话,就是一句话:不坚决的。今天时间到了。
第七讲
《定道资粮颂》。昨天他们讨论的有几个问题,我们先说一下。
问题解答
《基本三学》一七九页倒数第四行“以此为人说,是名饶益他”,“此”是什幺?
“此”就是前面的解脱道,从决定出离心一直到证无学解脱。从解脱道的发心、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些道理自己修是解脱道,告诉人家就成了菩提道。把这些道理为人说,他们也解脱,这是饶益他。“以此作闻思”,自己在修么就是饶益自己。
但是前面的解脱道当我们扩大到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说的时候,这个道不止于无学的阿罗汉的解脱,那就是说,他的最究竟的解脱,就是无上菩提,成佛。所以说,在解脱道的最高是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而菩提道的最高的究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一点有差别。因为你度众生的时候,要很多的方便,一切法都要学。同时,解脱道,根据《广论》来说,固然补特伽罗我要破掉,同时破少分的法我执。在修菩提道的时候,你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一切法我执都要破完才能行,这个就扩大到成佛了。这个“此”,就是指修行的那些方法了。
那么下边的也是这一行,就是最后的一个,“寂然永清凉”,这个“然”是所以然的然,不是善恶的“善”,这是印错的,“善”是印错的,有的本子上是改好的,第二版可能是改好的,这是初版的都没有改,寂然,善恶的“善”不对, 改那个所以然的“然”,“寂然永清凉”,那么这是一组的。
非理作意、恶寻思是不是相同?
一般说非理作意是泛泛的,在入定、出定都有。假使我们说烦恼的生缘,第一个是烦恼的种子未断,第二个是顺烦恼的境现前,第三个非理作意生起,就是说心没有提起正知正念,它顺了烦恼的一些思想起,那不在定也可以有。恶寻思一般是定中的事情,定中突然想到亲里觉、不死觉……,这是属扰乱定的一些东西。
三恶道没人发愿去,造了恶业,自然要堕恶道。是不是说三业清净就能生净土,不管有没有愿?
“三业清净生净土”是说阿罗汉生“方便有余土”,这是净土,那菩萨是“实报庄严土”。这个就根据你自己,你有愿也好,没有愿也好,看你的平时的倾向在哪边,你倾向于这个的,将来就生这个净土。有形的也好,无形的也好,愿总是会有的。那么你说发愿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决定是极乐世界,你发东方琉璃世界的,也会生。因为愿是方向,行是动力,你有了动力至少有个方向,不会是漫无目的的。就是说你假使方向不明确,那就生的净土也不是一定是某一个净土。总之净土是会生的,这个也没有啥问题。
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有什么区别?
闻所成智就是闻慧,思所成智就是思慧,修所成智就是修慧。
闻所成智就是说闻了法之后得到的智慧,一般就是知见,佛的知见你知道了,但是对自己的思想行动不着边的,只是一种知见,或者是个学问。那么到思所成慧,思慧,你已经经过思惟,跟自己的思想行动产生联系,这样子抉择下来的见解,就是说碰到事情会起一定的决定的作用。
我们说闻慧,一般年轻的,不净观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也感到是不净。确实是不净,一个人怎么干净呢?从我们一生下来,父母的种子不净,生的地方不净,大便道小便道,……这哪是干净的呢?如果是干净的怎么从这个地方去生呢?肚子里边也不干净的,这个地方就是“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肠大便上边,旁边是厕所,很臭的。地方也不净,种子也不净。生下来,八万四千毛孔都流不净,九孔跟毛孔流的都是不净,我们说流出来的汗,哪个敢吃呢?臭的。口吐的痰、眼泪水、鼻涕,看了要恶心的。如果吃了不消化或者肠胃不好,呕出来的东西,那更臭;如果大小便,那就不要说,臭不堪言。都是脏东西。那个做的事情,是烦恼来的,我们是因为烦恼而感到的果,当然是不干净的。
这个听的道理头头是道,听的时候也感到很不净。但是你跑出去一看,这些影子都没有了,只看到净的一方面去,甚至于对不净的东西产生染污的心,贪染的心。这个闻慧只是一个知见,作用起不来的。
思慧是经过再再地思惟,把自己的思想联系起来,那么你碰到境界来的时候,你可以观想它确实不净,但是这个不净的力量,并不能够胜过你的…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