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3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因为毕竟还是经过思惟出来的,还没有经过定,这个烦恼炽盛的时候,也会打败仗。假如没有起烦恼,马路上走过,假使你看到什么,那你可以马上作意:这是不净的!你可以过去,没有事。但是真正的烦恼现前,他跟你勾搭起来,跟你说话、握手,…那就忘记掉了,什么都忘掉了。思慧虽然有一点点力量,也有个决定心;但是抵抗力,对无始的烦恼要两个斗争还是不行的。

  修所成慧就是修慧。修慧经过定力的陶炼,那就产生作用,就可以胜过烦恼。《律海十门》的摄修心要,就把这一些问题都讲了一下。这是三种的层次不同,高低不同了。

  

  发愿和回向有什么不同?

  发愿和回向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 在前叫发愿,在后叫回向。这都是你要做功德的趋向,你念经的功德或者作善的功德,用了这个功德放到哪里去。事前是发愿,事后是回向。

  

  回向无上菩提跟回向西方有何不同?

  西方有几个净土,“凡圣同居土”,凡夫都有的,怎么跟无上菩提比呢?即使还有三层,这个也不是无上菩提,最后寂光净土或者差不多。那就是有差别的了。无上菩提是总的,西方是一个方便,一般说生西方的同居土为多,那就跟无上菩提差得很远。

  

  戒律仪跟根律仪有何不同?

  戒律仪依据条相做,不杀、不偷盗、不邪淫,并没有阻止你去看人家的财物,或者看女人。根律仪,就看也不准看,自然收摄,耳朵听到不好的话,自然不去听他,根律仪是更进一步的。戒律仪,仅仅是某些事情不能做就完了。根律仪,前面五根都是不乱看、不乱听、不乱嗅、不乱动,最后意根不乱动,就是几乎进入定中了。根律仪的体是念、慧,戒律仪,它的戒体是无作戒体。体也不一样,它的作用也不一样。根律仪是进一层的,戒律仪是粗的。

  

  色界四禅,止观均等可修无漏道,无色界前三定止多观少,如何能修?

  修无漏定,当然止观均等是最好,所以说佛成佛一般都是用第四禅,第四禅是止观均等的禅定里边最高的一个。

  

  前三个无漏定,虽然是止多观少,但是观毕竟还是有的,那么你要修无漏定还是可以的。非想非非想定他这个思想极微弱,而无漏定,要有断烦恼的,要有刚决的极厉害的智慧的,那么在这个懵懵懂懂的非想非非想天生不起这个智慧,它不能修无漏定。在前三个空界定,虽然说是止的分量多一点,但是观并不是没有,要把这个观修无漏的定来断烦恼还是可以的,所以说也能够修无漏定。非想非非想天是懵里懵懂,你说是想,他不是想,你说他不是想,他又不是非想,那就是说若有若无的情况,这样子是这个力量很微弱,要修无漏定是这个智慧生不起的。

  那么大概就这么几个问题了。

  

  海公上师对戒律的学习研究与实施

  (本节内容至113页第3段主要讨论戒律问题,在家居士请跳过勿阅)

  

  今天我们要补充一些海公上师对戒律的知见。这些我们以前听到过,最近也看到一些,就回忆到他以前的一些教诫,我们再以后的人,也可以得到一些他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们上一次讲的,阿含有两种。那么经的四阿含,大家都知道;那么律的四阿含,根据印度的功德光论师把戒律又分为四个阿含,海公上师就在藏地学法时候,就把这个采取过来了。

  《辨识阿含》,我们讲过的,这是二百五十条戒。为什么叫《辨识阿含》?二百五十条戒,他要犯戒,决定有犯戒的预兆,你能够持戒的人不要等犯戒的境界来,才提起念头,那个时候会来不及。就是说犯戒的一些前相、预兆出现的时候,就知道有犯戒的可能性,赶快回避,把它制止,那就是说保险,不犯戒,所以叫《辨识阿含》。把那些犯戒的境相还没有到来之前的一些苗头,都能够看得出来,所以说这个是二百五十条戒能持、不犯,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根本阿含》,就是二十犍陀,就是摄持僧团需要做的事情。二百五十条戒,单是个人的行持,要僧团和合,大家一起作羯磨,一起作如法地修行,要有统理大众的很多办法了;还有僧团里边的安居、自恣,那些东西都要有一定的规模。这些就是在《根本阿含》里讲的,摄持僧团的一些办法。我们说如何统理大众?就是靠这一些办法来统理大众,不能自己想一套,以世间上的一套来统理大众,那是世间的王臣、君臣的一些办法,不能使用到僧团里边来。

  《杂细阿含》,就是把戒律里边的一些重要的道理,分别地详细地研究、辩论,辨析那些问题,以几部律互相地参照,比较地研究,这属于《杂细阿含》的。

  《正宗阿含》,戒律的目的在哪里?主要的目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后趋向涅槃。我们修行的路线,是通向哪里的,目的。

  这四种阿含里边,《辨识阿含》跟《根本阿含》是比丘的基础,同时实践的场所,这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下,受了戒之后就要实行的,五年学戒,主要学这些。 《杂细阿含》,是五年以后的事情,把五年以后行持的方面能够得到知道,都搞得起来,然后深入的一些的道理的仔细研究,属于《杂细》里边去了。是说五年以后,不是说五年之后马上就搞这一些,就是说五年的资格有了之后,在适当时候就研究这些。

  像《南山律》这些,大部分属于《杂细》的,他参照五部互相研究的,那么当然行持也有,就是二百五十条戒的注解,但是它里边也参照了很多《杂细》的成分。我们汉地的研究不像藏地,没有把这个分科,就是说在行持的二百五十条戒里边也加了《杂细》,《杂细》里边跟《辨识》,没有把它很明确地分开。而藏地根据印度功德光论师,里边根据层次的高低就分得比较明细,同时学修的次第也比较分得清楚一些,不是一下子就研究《杂细》。一下子就研究《杂细》,会把人搞混乱的。那么有些人就感到戒律难修,又难学,就退掉了。那么跟着次第进去,就不会退。

  最后《正宗阿含》就是说,你要弘法利生的时候,不要着眼于现前的事情,还要着眼于将来的远大目标,目的是为了趋向涅槃。那么我们说“结戒十义”里边大家要知道,“摄取于僧”,那就是《根本阿含》、《辨识阿含》的事情,“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也属于这方面,僧团里边如何摄持。到后来“正法久住”,那就是《正宗阿含》的事情。那么里边研究问题,在“结戒十义”里边是讲的少一点,因为这是研究问题,那个“结戒十义”都是修证的问题。

  我们汉地是《四分律》,一切有部的来源,根椐海公上师研究,藏地他们的研究,他的本子是从《十诵律》里边分出来的。其他的律,是分出之后,分了又分,分了又分,分了很多部,而昙无德部——四分律部分出之后就没有改过,一直到现在维持原状。这也是《四分律》的可贵。再一个,汉地是佛陀耶舍翻了《四分律》之后,汉地人的根机跟《四分律》相应,所以说基本上都是以《四分律》来实行的。我们虽然翻的有五部,有《五分律》、《十诵律》……但是我们实行的、受的,都是《四分律》的戒,从古以来都如此。而《四分律》的戒,在海公上师的看法,文少意丰,它的文字不多,比有部要少得多,但是意思,都是抓的重点。海公上师的看法,《四分律》部的戒比其他部要好,我们在讲《根本阿含》的时候,海公上师举了具体的事情说《四分律》超过其他几个部。这些当然具体不能说,现在有居士、沙弥。

  海公上师在藏地学的是有部。海公上师是受了戒之后马上就进藏的,所以《四分律》学在后,进了藏地去学的是有部。藏地有部学好之后回来,看到我们都是《四分律》,他又再学《四分律》 。那么当然再学《四分律》,以有部的传承来学。他就感到《四分律》里边有他的特色,组织严密,这个就是有它的特色。所以海公上师并没有把自己学的有部套到我们汉地来,汉地行《四分律》,一是尊重我们汉地的传承;再一个《四分律》确有它的好处,为什么汉地那么多年都是用《四分律》,就是有它的好处,不是随随便便的。

  他也讲到阿底峡尊者,他是印度的,他们请到藏地去的,印度他受的戒也是四分律,阿底峡尊者也是四分律戒。他到藏地去之后,藏地的人很尊重他,当时藏地是有部,他们说阿底峡尊者是四分律部,我们也改四分律部吧,这样子建议。但是尊者尊重地方的习惯,在藏地对有部有缘,他们一向是有部,也是很多年,几百年了。那么阿底峡尊者就说,他说反正都是佛说的,哪一部都是能够证果证道的,也不一定就要改掉。因为阿底峡尊者知道,改掉之后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可能还有些会反对,结果会把藏地的律分得不团结,不统一。所以说叫他们还是有部好,没关系,不一定要改依《四分律》。那么诵戒的时候,四分律藏跟随有部的戒相有少许不同的有一些地方,所以说阿底峡尊者在布萨的时候,他是到别处界外自己去布萨的,一个人去布萨的,可能有印度带来的个别几个,总之跟那个藏人的布萨是分开的,不一起的。

  海公上师他那个时候在清凉桥讲的那些,推行的,都是根据汉地的《四分律》。所以清凉桥受的戒都是《四分律》戒,尊重汉地的传承,我们的菩萨戒也是《梵网经》,并没有用虚空藏的《瑜伽菩萨戒》。

  那么衣的颜色,当然真正的三衣,有部也是黄的,但是他们的披单是紫的,我们汉地的《四分律》一律都是黄的。这是部派的不同,穿的衣服也有不同的颜色,这个是每一部都不一样的。比较起来,南传的派系跟《四分律》是最接近的,所以说海公上师他从藏地回来也经过印度,那些南传的地方也去了一下,经过他考察之后,他感到我们的《四分律》部,跟南传的部派是最接近的,颜色也一样,钵的大小,钵的颜色都一样。所以说,这个不是偶然的,《四分律》能够流传得那么久,就是有它的特色。

  海公上师在清凉桥改穿大量衣。过去在近慈寺还是穿的小量衣,有钩的那些衣。那么到清凉桥之后,他就是下定决心把衣改了,改了之后…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