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在讲经的时候,要提高警惕,使人家知道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做,平时不要说。
“五处勿游行”,这五个地方是不能去的。那么有的人也提,讲经不能讲这些,但是我们海公上师就讲的,我们是有传承的。这个也为了要教育弟子,你把这些不讲的话,以后弟子受了损害,责任是师父的,那么你不讲也不行的。这五处地方是不能去的。
乙五 畏罪忏悔学戒
于微小罪失 而生大怖畏 犯已速还净 勿由此因缘
障轻安触证 渐近诸恶行 而入于恶趣 或为师佛见
天龙智眼观 轻笑作呵斥 恶名恶称颂 遐迩流布闻
现法当来毁 终必恶趣沦 阿含十七事 正学善思寻
“于微小罪失,而生大怖畏。”对小的罪要生极大的怖畏,大的罪就更不要说了。犯了小的戒要起极大的恐怖心,那么要赶快怎么样呢?“速还净”,马上要忏悔,使它干净了。等于说衣服打脏,赶快洗。有的油渍什么脏东西,如果你不赶快洗的话,洗不掉的,一个迹——痕迹永远留在那里的。你赶快洗的话,把痕迹一下子全部洗干净。所以说忏悔要快,一般是不能过夜。一般白天犯了戒,不能过夜,就要忏悔。假使没忏悔,过了夜之后,罪要加一层。
“勿由此因缘,障轻安触证。”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说不但是为了自己不受苦报,也不使人家讥嫌佛法:你看出家人做坏事了。是对自己有切身利益,因为你不犯戒的话,才能够得到轻安,才能够入定,证果证道。如果你犯了戒不忏悔,那你就轻安也得不到,定也得不到,证果证道也就没有了。你辛辛苦苦出了家,你这些要求的东西都放弃,你还出家干啥?
不但好的功德得不到,“渐近诸恶行”,你因为这个小的事情不制止的话,重的大的就跟着会来,慢慢地那些坏的行动都会做起来,而最后流入于恶趣,到地狱恶鬼畜生受苦去了。犯了戒做了坏事,你不下三恶道,是哪个去呢?当然他该去的了。
“或为师佛见,天龙智眼观,轻笑作呵斥,恶名恶称颂,遐迩流布闻。”或者你不说后果,当下,“师”——师父看到,或者是阿阇黎、师父同辈的、阿阇黎同辈的人看到,“佛”决定看到,佛是无处不在,你做什么事情怎么能瞒得过佛呢?师了、佛了看到,“天龙”,有智慧的、有天眼的也能看得到。
“轻笑作呵斥”,大家看你不起,就笑你。做坏事,还要呵斥你了。
“恶名”,“恶称颂”,就是恶的名、恶的坏话,到处流布。“遐迩”就是远了近了到处都流布你的恶名声,那就不好意思了。
我记得有个公案。有两个出家人从山上下来,那么正好有一个居士他上山去,就看到这两个出家人,身上有光,走路一路下来,旁边的鬼神都恭恭敬敬给他合掌。这个人没有回去,到傍晚的时候,这两个人城市里去过,回来了。回来之后,他们还是边走边说话,就看到那些鬼神不是给他们合掌,站起来恭敬,而是向他们吐口水了。什么原因?到了城市里去了后,看的听的都是一些世俗的五欲的事情,回来也就讲那些事情,一路走一路还在回忆,还在讲。那鬼神就看不起,你们出家人讲这些世间的事情,那就吐口水了。这本书,好象是《缁门警训》之类的,一般的出家人都看到过,并不是什么很僻的书,是很通俗的。不要说没人看到,知道的人很多,你自己就知道,那么天上的天龙,鬼神,佛,菩萨有天眼的都会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的。
“现法当来毁”,现法是现前,当来是将来,现前和将来都会得到诽谤。
“终必恶趣沦”,最后下恶道。这个还不算,还有等流果,以后你恶趣受够了,做了人,人家还要骂你,无缘无故要骂你,你搞得很冤枉。你没做坏事,但是他骂起来的时候就是骂你不好,甚至人家做了坏事就骂到你的头上,这个是等流果。因为你过去做了坏事,或者是恶口等等,将来的等流果,还有增上果,都会报在身上。
“阿含十七事,正学善思寻。”“阿含十七事”,“阿含”有经阿含、律阿含,经阿含大家知道,《长阿含》,《中阿含 》,《杂阿含》, 《增壹阿含》。还有律阿含,这个我们听过比丘戒就知道,《辩识阿含》,《根本阿含》,《杂细阿含》,《正宗阿含》,这个阿含就是律阿含。
“十七事”是有部的,《四分律》是二十犍陀。有部分十七个,“事”也是犍陀的意思。它分十七个,《四分律》分二十个。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海公上师集这个颂的时候,可能在藏地就写下来,那时学的是十七事,就把十七事写上去了。
“正学善思寻”,对于这个律阿含,包括里边的十七个事,就是我们的二十犍陀,要““正学”,就是正规地学,以佛的意思来学,不要以自己的意思来学。这句话不以我的意思来解,要佛怎么说的我怎么去解。“善思寻”,学了之后还要善巧地思寻,思惟。
这就是说“正学”很重要,以佛的原意来学,不要自作主张,自己想一套东西,依文把这个文字曲解,这个就不好了。我们很多人学法都是以自己的意思来解释经,这个是很危险的,会着魔,“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个话经常有的,经里边完全要一字不改的以佛的原意来解的。你只要离开一点点,哪怕离开一个字,解错了,那跟魔的说一模一样了。那就是不能稍微改动一点的,要不折不扣地,这样子才是依佛的善学。那么这是戒律仪。
我们说先要发出离心,这是方向盘,我们的修行绝对不是世间名利,也不是为了得了定了之后可以有功德,好劝人家信佛。真正的出离心,是看到世间的苦无常,一切五欲满足都是深险的罪业坑,使我们更造罪、更堕落的、更受苦的。那么这一些心生起来,那么什么是最安稳的呢?就是涅槃了。那么要追求涅槃,这个是我们修定的正确的目标。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下手,第一个戒律仪,戒要守好。第二步,更细的,根律仪。要收摄六根,眼不乱看、耳不乱听。戒律仪根据戒的条相,也没有限制那么细,没有说眼睛不能乱看了。但是根律仪,眼耳鼻舌身你都不能乱,都是以一定的规则来行事了。尤其是意根律仪,不能乱想,大家想一想,意根律仪能不乱想,能够掌握,入定还有什么困难,就进入入定了。我们的现在最难做的就是意根,尽管你一动不动地坐,坐上两个小时,但是里边的意,里边的妄念却是纷飞,不可说的多,那跟定是相差距离太远了。要意根能够纳到轨道,要你想什么就想什么,要你观什么就观什么,那定就几乎已经得到了。
那么初步是的戒律仪。再进细一层,要根律仪来了。
六 根律仪资粮
甲一 总说——修此三所依法,非此不能转根
依止戒律仪 能防护意根 不流逸倒恶 色声香味等
及能正修行 意根如律住
“依止戒律仪”,这个戒律仪,“修此三所依法,非此不能转根”。就是说依“戒、律、仪”三个来防护意根。
意根是最高的。我们说五根,眼耳鼻舌身,要防护它容易一些。你眼睛不看,眼睛就不会着那个境,耳朵不听困难一些,把棉花一塞么也听不到,那么你鼻子不嗅,舌头不尝,这都做得到。心不要乱想这是做不到的,你说你不要乱想,它偏偏要想。很多人跟我说:有恶念就是恶寻思。这个不稀奇,修行的是有的了。
你说不应该想的事情,它偏偏要想。有一个居士写信给我,他也很知道恭敬佛,信三宝。他念经,经书一翻开来,不可思议的,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一定要把佛骂一顿,然后么就念起来,又忏悔……,总是这样子。
这就是等流果。以前谤过佛,到现在即使你信了佛,做佛弟子,谤佛的习气还很严重。看到经书就要骂起来,骂好了又说不对,骂错了,赶快忏悔。他感到很痛苦,写信来。这个是过去的等流果,要好好对治。不对治的话,下一辈子还要等流下去的。所以现在不要做恶,一作恶之后,即使你异熟果报受完,等流果造罪的因素还存在,将来还要受苦果的。
“依止戒律仪”,海公上师的意思,“戒律仪”不只是“戒”,是“戒、律、仪”三个。“戒”主要是讲的戒条,以保护四根本为主的。“律”指的是条件,持戒的条件,那就是二十犍陀,僧团,这些适合我们持戒的场所。你如果在闹市里边,除非你是阿罗汉,你没问题,如果你是初学的比丘,你到闹市里去,你想不犯戒哪个做得到?做不到的。那么一定适当的僧团里边才能做到了。“仪”是威仪。
就是说我们要使意根律仪不乱动,不是说单是粗的持戒就行的。要有持戒的戒条,也要持戒的场所,还要微细的威仪,这么一步一步进去,才能够防护意根了。威仪就是说身跟口,就是说五根律仪,眼耳鼻舌身要如法地做,就在威仪里边。但是意根,威仪还持不住,要把威仪做好了之后,再进一步才能够防护意根,就是意根也不乱动,这个是更高一层的。
那么就是说,你要使意根不乱动的话,防护它不乱动,那就是要踏实用功的,不是说意根不动,我依止戒律仪就可以,“我懂了!”我意根就可以不动了,那个是妄想。那要做的,你不做,你意根怎么会不动呢?你要先持戒,如法地持戒,在这个僧团里边如法地做。很多人都就是一出家,甚至于居士就要住山去,他认为自己是大根利器,一住山就会开悟,证果证道了。
在《慧行刻意》里边,我记得有一句的,初学想住山是魔入因——入魔的因 。 《慧行刻意》是个宝贝,哲蚌寺里一般人不能随便学的东西,但是这里是随便学,很容易的,大家要请,没有限制的,都能请,请了之后也不知道这个珍贵。 《慧行刻意》里边我看看在哪里?在这个魔的入因里边,二十四条之十五条,“若初业者喜独处练若”,茅蓬闭关,才开始修行就要住茅蓬,就要闭关,是魔的因。劝也劝不下,有的人他总以为自己是了不起,大根器,叫他不要这么做,好象是我们不能认识他这个根器,他是大根,你认不到,当他普通人看,就是说认错了人。就是说,他是千里马,你不是伯乐呀,你认不出他是千里马,当他是一个普通马看,他对你还不高兴…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