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这些就是说,海公上师对戒律的看法了。那么还有一点,海公上师对我们修行的人,他就是——这是普遍的毛病,在以前也有,就是一般人不愿意住在僧团里边,喜欢一个住,单住,住茅蓬,自己一个人,住山,闭关,等等了。他说这个,也不是说没有理由,就是僧团的组织不好,大家在僧团里边,感到不能修行,那么才有这个想法,实际上他说僧团里组织好了之后,有利无弊,人再多,你修行不会打闲岔,还是清清净净的,等于茅蓬一样,在清静的方面说跟茅蓬住一个人一样,而其他的方面,却胜于茅蓬,因为人才多,人才多你什么都方便,你学的修的,都有请教的地方,你住茅蓬的时候,你要请教,请教哪个呢?只有你一个人嘛,你要请教善知识。那至少要跑了远处去请教,而僧团里边像以前那兰陀寺什么人才都有,中观的有中观人才,都是特级,都是特出的,最高的;唯识的,有唯识人才;修行的,有修行人才;密宗的,有密宗人才,集中在一个庙里面边,几万人的大庙,什么人才都有,你这样子的庙里边住了不是更方便么,你为什么要单住呢?所以说鼓励大家,只要把僧团搞好,大家能够六和,如水乳和,大家水乳相融,这样子都不会有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不要害怕入众。
我们修行的戒律,必定要从僧团里边磨练出来的。脱离僧团学戒律那是纸上谈兵,没有战场的将兵,讲这个打仗的技术,那不是空话?纸上谈兵的结果就是打败仗了。这个当时战国的时候,那个赵国的大将,他就是兵书都背得下来,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事名家,他兵书都会背,但是他父亲就知道他的孩子不能重用,他是脱离实际的,只会纸上谈兵的。结果后来秦国打过来,大家推荐他的儿子,因为他本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行,但是他的父亲有那个话不要用他。那么大家看到没有人,他也自告奋勇要去,结果去了之后,就给一败涂地了。四十万赵兵给那个秦朝的白起大将,抓住俘虏活埋的。所以这个纸上谈兵不是个好事情,没有实际的经验,哪怕你书背得滚瓜烂熟,没有用的。
所以说真正要学戒,脱离僧团你学什么戒?僧团是戒的实施的地方,你离开了僧团,用戒的地方就没有,那你这个戒也学不好。戒学不好的话,定慧从何而来呢?我们讲《禅定品》也好,讲《定道资粮》也好,定的基础——戒律仪,戒律仪进一步就是根律仪,意根律仪,意根律仪就是正念修好了,再加正知配上去,再不放逸,定就来了。这是缘起法,因缘和合,定的缘够了,定就生;如果定的缘不够,定就不生,那么你最基本的戒都没有,你生什么定呢?最多生一些邪定。离开戒就是邪定,不是正定。那么这个定对我们没有好处的,不能了生死的,那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鼓励大家僧团里边不要各是各的打单、单独的主意,这些就是海公上师历来对我们学戒的一些指示。
那么他后来了总结了一个,他根据藏地的传承,同汉地的四分律结合,建立了安居、自恣、布萨、传戒,几个基本环节都建立起来,而且实行了十多年。当他说话的时候十多年,基本上没有出毛病。这就是说功德光论师、宗大师、康萨仁波卿的那些传承的办法,在我们汉地应用起来,跟那个《四分律》结合起来,到海公上师的那个时候实践了十多年,没有出一点差错,那就是说基本上可以适用的,那么方向就希望我们以后再继承下去了。这是海公上师对我们后一辈人寄的期望,将来要研究戒律的人,就朝这一方面去努力,当然我们还可以和斯里兰卡的传承也可以结合了。但是如何以《四分律》的这个戒相,跟这个其他的部派的传承,如何巧妙地善巧地结合,那没有大善知识,自己乱搞也搞不行的。
海公上师是依靠康萨仁波卿,他在藏地依靠康萨仁波卿学,他是什么东西都要问。大吉佛爷就跟我说的,他说他是住在楼下,康萨仁波卿住在楼上,大吉佛爷是他的同学,海公上师碰到一点怀疑,马上就去问康萨仁波卿。所以海公上师很用功的,他经常问的,有些问题都是亲自请教康萨仁波卿解释之后才拿来实施的,所以说这些方式是经过大善知识的实施的了。我们将来要做,当然也要有其他的大善知识协助、指导。自己乱套当然也不好,那么就得要自己多学一点,藏传的或者是南传的一些戒律的大德们,指导我们,把这一套更好地做下去。
昨天我们讲到根律仪。这是一层深一层,我们说最初是发心,有了发心,看你次第够不够,内外的圆满的资粮,最后,真正要修的话,就是发出离心,这是重点。那么这个出离心有了之后,就受戒,一般最圆满的是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了。那么戒律仪之后,再进一层就是根律仪来了。戒律仪是某些事情不要做,基本上说,戒律仪重点是保护四个性戒不犯。然后一层一层周边,就是要保证这个性戒不犯的话,有一些跟他相干的事情也不能做,所以说一层一层一层,几个防线保护这个根本的四分根本戒。
在这个一道道防线里边,除了保护戒不犯之外,另外还有很多防止世间讥嫌的,也就是不违世间的道理了。我们做事情,并不是佛教就世间法决定是两样的,是反过来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佛教是出家的,不孝顺父母的、不要父母的、父母与我无干的,这些丧良心的话不能说。佛教里边教我们观一切众生以现在的父母的恩来想,你把现在的父母恩忘得光光的,跟一切不相干的人那么想,那不是颠倒?反过来了,这还哪是佛教了!所以说佛教很多戒律都是顺着世间的,防护讥嫌的。
那么这个戒律仪,是粗大的那些坏事不做了。那么再进一层的要趋向定的,根律仪。根律仪就是五根不乱动,眼不乱看,耳不乱听,鼻子不乱闻,身么不乱动,这个舌头不乱吃了。舌头不乱吃么,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要贪味道了。那么身不乱动了嘛,那些最粗的那些坏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慢慢地就是说,行动都是在正规的里边。
那么昨天讲到“远离于五家”,“常怖畏小罪”。就是这个就是戒律仪更胜一层,戒律仪是大罪是要不犯,而这里却是大罪根本是不犯,小罪也要很严重地怖畏,常怖畏。因为小罪你看起来好象很小,好象一忏悔就完了。但是对定来说是大大的障碍,障定的,所以说,小罪也要当一个严重的看,不要认为罪小而就忽略了噢。
“露罪具勇心”,我们要忏悔罪的话,第一就是要发露。不发露的话,那就是说你还包涵,对这个罪还不敢公之于众,那人家还不知道,你可以有机会再犯。公之于众之后,你做了这个坏事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哎呀!是这样子的!那么对这个事情你将来绝对有警惕性,不敢再做第二次,所以发露的好处很大。你真正要忏悔的话,不发露是忏不了的。不发露,你还保留了一些东西在里边,这个东西保留在里边,忏悔是不彻底的。真正要彻底的忏悔非发露不可。
但是发露却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自己做了一些罪,很丢脸的,你要发露给大家听到,这自己的脸都没有地方放,感到难为情,不好意思,就不敢发露,这个时候我们说要有勇心。你做坏事的时候勇心很大,做好事的时候为什么勇心就没有了呢?比丘是勇士,对一切善事要有极大的勇心,对烦恼斗争的时候要拼死拼活地搏斗,而对那些世间上的一些仇人,却并不是把他消灭,不是这个心。
《律海十门》我们也讲过,有一些仇人冤家,他是不是永远的仇人?他过去也是你亲家,冤亲不定。再一个,他现在跟你是怨冤,他是烦恼起的,烦恼是他的主使者,他自己也是受烦恼支配的。那么你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还是他的这个人呢?这个人本身是个机器,怎么用他,他就起什么作用。他跟你过去跟你做亲人的时候,那些对你好的心起作用,他是你的亲人。现在因为关系的转变,无常,他对你起不好的心,对你做迫害的事情。那么你到底恨哪个呢?就恨那个烦恼心了、那个瞋恨的心,这一些才是真正的敌人了。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修佛教的人都是要从真正的因果上看!不要从表面的现象看。
“露罪具勇心”,这个地方该要有勇气的就要拿出来,不该有勇气的就不要乱勇。
“出离意坚决”,这是说出离心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以出离心,“涅槃为上首” ,还是一个发心。到这里是要坚决地出离,已经进一层,“出离意坚决”。
以戒律仪来防护根律仪,这是总的。意根律仪怎么防护,就要依靠戒律仪。依靠戒律仪防护意根之后,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不流逸倒恶”,颠倒的、罪恶的坏事不会做。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境,因为不流逸颠倒的境,就可以发动真正修行了。真正修行如果你心流逸于五欲、流逸于颠倒,你怎么修行呢?把这些收回来之后,才能起真正修行,这是一层一层因果了。起了真正的修行之后,意根才能如律住,开始是防护,不给他乱动,现在你真正修行起来,意根它自己的可以如律而住,不乱动了。那么他意根不乱动之后,那再下去就可以“不亏根本戒”,“随顺威仪行”,这些更细致的修行才做得起。
甲三 修正念力
依此正修行 常常不离念 恒久如是作 复委细所作
无间且殷重 再再熏修久 即得不忘念 正念常现前
由此任持力 有大势功能 制伏色声等 说为修正念
这些做得起之后,就可以做到“常常不离念”,念的修法,已经初步可以达到“常常不离念”了。就是这个念头,可以不会忘记掉了!我们有的时候看戏,把戒律忘得不晓得哪里去了。所以电视不能看的,一看之后,把你学的戒定慧不晓丢到哪里去了。“常常不离念”,任何情况之下,那个行住坐卧,着衣持钵,乃至行动说话都不离开正念,这个是要修来的,不是你的一句话就得到的。“常常不离念”,很简单,我懂了,懂了有什么用?把它练出来才行了。那么经过这些修行,可以达到“常常不离念”的效果。
不离念之后又产生什么作用呢?那就下边的,“正念常现前”,可以任持有大势力,可以降伏六尘了!制伏色声相味触。这个就是修正念,所…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