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密法里边叫“胎忍”。不离念就是“正念常现前,由此任持力,有大势功能,制伏色声等”,就是说他以前有这个能力,正念现前不会忘失,那么它的功夫,在制的方面不会有什么差错,就是对这个事上,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些境可以对治,不生烦恼。也相当于开悟之后,次第方面,他是已经明白,那么具体事上生的烦恼,他要对治。所以说从这一方面海公上师说相当于“长养圣胎”。
至于说密法里边的“胎忍” ,这是另外的一个说法,这是藏地的名字。那么跟我们汉地,也有一个“圣胎”,相应的一个“胎”,相当于“长养圣胎”。这是从它对事上能制伏烦恼的这一点来说的。就是说碰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他能够修正念,不起那些染污心,这一方面说他修的功夫是同样的。
《四分律》结合有部的传承,是不是可以用?
这个是经过康萨仁波卿的指示的,我们认为这个不会错的。传承,就是佛的传承了。佛的传承可以用于四分律,也可以用于有部,这个没有问题。因为四分律在我们汉地是断了传承的,用西藏的传承可以的。我们汉地比丘尼的两部戒传承以前是没有的,用斯里兰卡的传承,传我们的二部僧受戒。后来,文革以后斯里兰卡他们自己失传了,隆莲法师又把我们的传给他们,这个我们两个部也不是一个部,但是可以用的。
尸罗如何净?
这里讲的戒律仪、根律仪等等都是净的方式,“不流逸倒恶”,“不亏根本戒”,“随顺威仪行”,“远离于五家”,这些具体的一些,方式都有。
我们昨天还漏了一段,“不亏十种行,念如来赞喻,善观三业行,尸罗次第净”,昨天我们没有讲,今天要补一下,那么次第净就是出在这里,我们要补。
不离念、不忘念、修正念、不失念有何区别?
不离念、不忘念,这些就是说修正念,就是看你用在哪里。(10A)这里不忘念就是“正念常现前”,这个不忘念是比较层次高点。修正念从开始修起,到修圆满都属于修正念,那么看你在什么地方用。在不忘念里边,“正念常现前”的时候,这个修正念是高层次的修正念,如果一开始下手的修正念是低层次的,这个次第范围是比较宽的,那么看你怎么用。不失念么跟不忘念是一样的,这是正念不失,就是常现前。
这个“长养圣胎”的问题我们就讲过,就是那个问题。因为就是根律仪现前之后,也是要对治事上的烦恼,这里也是对事的烦恼,所以这一点的相同之处就是相当于“长养圣胎”,海公上师这么说的。
“学修誓为首,刻刻观净命”,这个是开始学。开始学的时候先要下个誓言,就是说发一个决定的愿,你修什么东西决定要发愿在前头。我们出家的时候,“决定不退悔否?”要问三次。你决定了之后,发了决定的誓愿,才给你剃头。你如果要退的话,犹犹豫豫的话,不给你剃的;那么剃了之后又退,那就是违背誓言,你对三宝面前打了妄语,这个不太好的。所以说不要随便退的,出了家之后不要随便退,还俗。这个固然第二次可以再出家,但是毕竟已经是退过誓言,第二次这个誓言就不可靠了。第一次你发的誓退了,第二次你再发誓人家不相信,就一句话。
在古代有烽火台,那个皇帝腐败,为了取悦于他的妃子,把烽火台烧起来,好看,结果各地的诸侯带了兵都来了,以为战争的事情来了,结果他哈哈大笑。他说:他跟他的妃子在玩,烧给她看看,好看。第二次真的敌人来了,他烧烽火台,结果诸侯不来了,他们不相信了,说是又在开玩笑,那就误大事了。
所以说你发誓也一样的,第一次出家你发了誓,“决不退,决定不退”,三次一问,你结果又退了;第二次再问你三次,你又靠不住,鬼神什么都看你不起了。所以说第二次出家,可是可以的,人家不稀奇。他们斯里兰卡第三次之后就不行了。
“刻刻观净命”,这是开始下功夫的时候了。那么后头“涅槃之功德,刻刻应念知”,这个是后头的事情了。这是对境界说的,五欲的境界的过失、涅槃的功德两个对照地看,在用功的时候要这样子观察。前面是开始学的时候要发誓言,要观净命就是说,你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搞邪命。这个好象是没有什么矛盾,这个是修行的过程。一开始要发誓言,要使生活的养命清净,不要去搞一些邪命来养命,这是初学的;那么修到一定的用功之后,就是观察五欲的过失,涅槃的清净,这样子功夫好上进了。
五 戒律仪资粮(续)
甲二 十种亏损
今天我们把上一次跳过的再讲一下,上一次因为念到“不忘念”,就直接把“不忘念”讲下去了,前面的“不亏十种行”没有讲。
听过《律海十门》应当知道,没有听过的我们还是念一道。大家翻到《律海十门》,就是《基本三学》八十四页,这是整个的一段。
乙一 总标
亏损于尸罗 有十种因缘 若不入此数 圆满具堪能
“亏损于尸罗,有十种因缘”,就是十种亏损尸罗的事情,不要做,不要有!那么这十种,在这里都有。“不亏十种行”,就是使十种亏损尸罗的那些行动不要有,那么哪十种呢?这个前面是有的了。在《律海十门》,就是八十四页的第四行。“亏损于尸罗,有十种因缘。”这十种方式对尸罗都是有亏有损的,“若不入此数”,不入此数里,假使不在这个十种的因缘里边,那么他修行有圆满堪能性;有这十种因缘的,他没有堪能性。那么哪十种呢?
乙二 分陈
丙一 无出离心
不为自调伏 寂静大涅槃 由王贼等害 债主怨家逼
不活诸畏惧 求出家受具
“不为自调伏”,那就是出家的因地不正,没有出离心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调伏,调伏烦恼,调伏习气,为了“寂静”,为了“大涅槃”。就是说出家的目的不是为调伏烦恼,不是为得到寂静的境界,也不是为了证大涅槃的境界。
那是什么原因呢?“由王贼等害”,或者是坏了王法,或者贼来了把他的家产都抢完,生活成问题了。“等”,还有水火了等等这些迫害。过去中国有这个法律,你犯了罪之后,出家了,就算了,不办了,只要你出家,他就原谅你了。那么有些人犯了罪之后,他怕受刑罚,怕关起来,或者受什么刑,他就干脆出家,逃避国王的刑罚。这样子出家当然是不正的。
或者,“债主怨家逼”,他欠了很多债,或者是怨家要害他,他没有办法逃避,就跑到僧团里边来躲避。
“不活”,没有饭吃,没有工作,或者是懒汉吃不到饭等等这些“畏惧”。
因为这些不正规的原因而出家的,就出家受具的,那这些人根本没有出离心的,他的戒波罗密要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有一个就是说如果出离的心,这个出家的心,并不殊胜,但是中间学了法之后,他能够后头补充上去,这一类的人也不能说没有。但是总的来说,因地不正,真正圆满出家的功德的人是不多的。中间偶尔有一些,中间学好改过来,那么这不是正规的。正规的要有出离心才能出家,如果你没有出离心的话,你受戒还不得戒,何况你要修,戒定慧要上去,当然不行了。
第一种是出离心没有,出家为了一些逼迫才想出家的。当然这些人是不行的。
丙二 戒羸行缓
若性无羞耻 恶性戒体羸 学处行缓慢 沉下不堪能
第二种“性无羞耻”,没有惭愧的人,“恶性戒体羸”,他本身是一种“恶性”,天性是不好的,受戒的戒体很羸弱,不坚固的,受的戒是下下品的,不是上等的,没有力的。“学处行缓慢”,你说持戒,他是马马虎虎,不当一回事,不慎重其事。“沉下不堪能”,这一种没有力量的人。戒羸,行缓,就是戒的体,本身受的是不好,他的行动又是不认真,缓慢,缓慢就是随随便便地,倒受不受的那个样子。“沉下不堪能”,他没有一种有力的力量,沉下就是沉没,对戒不当一回事,糊里糊涂地那里混。就这一类人,他要从戒上去,定慧要得到,戒圆满,那是不可能的。
丙三 恶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坚执持恶取 非处强恶作 放浪轻蔑人
恼害心含恨 非是强言是 自胜难引转 浮散不堪能
第三种是“恶性浮散”。一种是沉没,一种是浮散,沉没就是没有力量;浮散,力量倒有,但不是好的力量,是随自己的烦恼,到处飘的力量,那也不好。
“若心太浮散”,这个心太浮散,浮散表现在哪里呢?“坚执持恶取”,“恶取”说见取、戒禁取这些,执为最好,他自己认为这些好。不以佛的见地,以自己的见地,认为这个好,认为这个最殊胜。“非处强恶作”,这个在《瑜伽师地论》来说,就是“非处”,不是犯戒的地方,他认为犯了,就是不如理地忏悔,不该忏的去忏,该忏的不忏。
“放浪轻蔑人”,这些行动是放浪。有的时候还看不起人家,还恼害人家,心里含恨,有的时候行不如法的时候对人家起瞋恨心,“恼害心含恨”。“非是强言是”,不对的地方他偏偏说对。“自胜难引转”,这些人我们说个性太强,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难引转”,不可引转,不可以教化,不可以改变的。这种人叫“浮散不堪能”。心不是沉下,是能够有力量,但是他不是用在点子上,这是浮散,力量浮散在坏的地方,也不堪能持圆满的戒。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毁犯不作净 不于先所犯 发起猛利心
后当不更犯 随顺尸罗行 取睡眠为乐 偃卧胁倚等
不惜光阴去 懒惰不堪能
这些人是放逸不畏罪:对戒律犯了之后,以后该怎么堕落受什么苦他不在乎。人家说这个事情做了要下地狱的,“地狱在哪里?我还没有看到。等我看到之后,可怕,我自己会怕,现在我看都没有看到。”这些话不是一个人说的,听得很多了。那么这样子的人就是愚痴,他自己本身是放逸懈怠的。做了犯戒的事情“不作净”,不去忏悔,本来要洗净,跟衣服一样的,脏了就要洗干净;你犯了戒你要作净,忏悔洗净,但是你犯了戒之后,也不求忏悔。
…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