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密法裏邊叫“胎忍”。不離念就是“正念常現前,由此任持力,有大勢功能,製伏色聲等”,就是說他以前有這個能力,正念現前不會忘失,那麼它的功夫,在製的方面不會有什麼差錯,就是對這個事上,對于色聲香味觸,這些境可以對治,不生煩惱。也相當于開悟之後,次第方面,他是已經明白,那麼具體事上生的煩惱,他要對治。所以說從這一方面海公上師說相當于“長養聖胎”。
至于說密法裏邊的“胎忍” ,這是另外的一個說法,這是藏地的名字。那麼跟我們漢地,也有一個“聖胎”,相應的一個“胎”,相當于“長養聖胎”。這是從它對事上能製伏煩惱的這一點來說的。就是說碰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他能夠修正念,不起那些染汙心,這一方面說他修的功夫是同樣的。
《四分律》結合有部的傳承,是不是可以用?
這個是經過康薩仁波卿的指示的,我們認爲這個不會錯的。傳承,就是佛的傳承了。佛的傳承可以用于四分律,也可以用于有部,這個沒有問題。因爲四分律在我們漢地是斷了傳承的,用西藏的傳承可以的。我們漢地比丘尼的兩部戒傳承以前是沒有的,用斯裏蘭卡的傳承,傳我們的二部僧受戒。後來,文革以後斯裏蘭卡他們自己失傳了,隆蓮法師又把我們的傳給他們,這個我們兩個部也不是一個部,但是可以用的。
屍羅如何淨?
這裏講的戒律儀、根律儀等等都是淨的方式,“不流逸倒惡”,“不虧根本戒”,“隨順威儀行”,“遠離于五家”,這些具體的一些,方式都有。
我們昨天還漏了一段,“不虧十種行,念如來贊喻,善觀叁業行,屍羅次第淨”,昨天我們沒有講,今天要補一下,那麼次第淨就是出在這裏,我們要補。
不離念、不忘念、修正念、不失念有何區別?
不離念、不忘念,這些就是說修正念,就是看你用在哪裏。(10A)這裏不忘念就是“正念常現前”,這個不忘念是比較層次高點。修正念從開始修起,到修圓滿都屬于修正念,那麼看你在什麼地方用。在不忘念裏邊,“正念常現前”的時候,這個修正念是高層次的修正念,如果一開始下手的修正念是低層次的,這個次第範圍是比較寬的,那麼看你怎麼用。不失念麼跟不忘念是一樣的,這是正念不失,就是常現前。
這個“長養聖胎”的問題我們就講過,就是那個問題。因爲就是根律儀現前之後,也是要對治事上的煩惱,這裏也是對事的煩惱,所以這一點的相同之處就是相當于“長養聖胎”,海公上師這麼說的。
“學修誓爲首,刻刻觀淨命”,這個是開始學。開始學的時候先要下個誓言,就是說發一個決定的願,你修什麼東西決定要發願在前頭。我們出家的時候,“決定不退悔否?”要問叁次。你決定了之後,發了決定的誓願,才給你剃頭。你如果要退的話,猶猶豫豫的話,不給你剃的;那麼剃了之後又退,那就是違背誓言,你對叁寶面前打了妄語,這個不太好的。所以說不要隨便退的,出了家之後不要隨便退,還俗。這個固然第二次可以再出家,但是畢竟已經是退過誓言,第二次這個誓言就不可靠了。第一次你發的誓退了,第二次你再發誓人家不相信,就一句話。
在古代有烽火臺,那個皇帝腐敗,爲了取悅于他的妃子,把烽火臺燒起來,好看,結果各地的諸侯帶了兵都來了,以爲戰爭的事情來了,結果他哈哈大笑。他說:他跟他的妃子在玩,燒給她看看,好看。第二次真的敵人來了,他燒烽火臺,結果諸侯不來了,他們不相信了,說是又在開玩笑,那就誤大事了。
所以說你發誓也一樣的,第一次出家你發了誓,“決不退,決定不退”,叁次一問,你結果又退了;第二次再問你叁次,你又靠不住,鬼神什麼都看你不起了。所以說第二次出家,可是可以的,人家不稀奇。他們斯裏蘭卡第叁次之後就不行了。
“刻刻觀淨命”,這是開始下功夫的時候了。那麼後頭“涅槃之功德,刻刻應念知”,這個是後頭的事情了。這是對境界說的,五欲的境界的過失、涅槃的功德兩個對照地看,在用功的時候要這樣子觀察。前面是開始學的時候要發誓言,要觀淨命就是說,你在修行的時候不要搞邪命。這個好象是沒有什麼矛盾,這個是修行的過程。一開始要發誓言,要使生活的養命清淨,不要去搞一些邪命來養命,這是初學的;那麼修到一定的用功之後,就是觀察五欲的過失,涅槃的清淨,這樣子功夫好上進了。
五 戒律儀資糧(續)
甲二 十種虧損
今天我們把上一次跳過的再講一下,上一次因爲念到“不忘念”,就直接把“不忘念”講下去了,前面的“不虧十種行”沒有講。
聽過《律海十門》應當知道,沒有聽過的我們還是念一道。大家翻到《律海十門》,就是《基本叁學》八十四頁,這是整個的一段。
乙一 總標
虧損于屍羅 有十種因緣 若不入此數 圓滿具堪能
“虧損于屍羅,有十種因緣”,就是十種虧損屍羅的事情,不要做,不要有!那麼這十種,在這裏都有。“不虧十種行”,就是使十種虧損屍羅的那些行動不要有,那麼哪十種呢?這個前面是有的了。在《律海十門》,就是八十四頁的第四行。“虧損于屍羅,有十種因緣。”這十種方式對屍羅都是有虧有損的,“若不入此數”,不入此數裏,假使不在這個十種的因緣裏邊,那麼他修行有圓滿堪能性;有這十種因緣的,他沒有堪能性。那麼哪十種呢?
乙二 分陳
丙一 無出離心
不爲自調伏 寂靜大涅槃 由王賊等害 債主怨家逼
不活諸畏懼 求出家受具
“不爲自調伏”,那就是出家的因地不正,沒有出離心的,並不是爲了自己調伏,調伏煩惱,調伏習氣,爲了“寂靜”,爲了“大涅槃”。就是說出家的目的不是爲調伏煩惱,不是爲得到寂靜的境界,也不是爲了證大涅槃的境界。
那是什麼原因呢?“由王賊等害”,或者是壞了王法,或者賊來了把他的家産都搶完,生活成問題了。“等”,還有水火了等等這些迫害。過去中國有這個法律,你犯了罪之後,出家了,就算了,不辦了,只要你出家,他就原諒你了。那麼有些人犯了罪之後,他怕受刑罰,怕關起來,或者受什麼刑,他就幹脆出家,逃避國王的刑罰。這樣子出家當然是不正的。
或者,“債主怨家逼”,他欠了很多債,或者是怨家要害他,他沒有辦法逃避,就跑到僧團裏邊來躲避。
“不活”,沒有飯吃,沒有工作,或者是懶漢吃不到飯等等這些“畏懼”。
因爲這些不正規的原因而出家的,就出家受具的,那這些人根本沒有出離心的,他的戒波羅密要圓滿是不可能的。但是還有一個就是說如果出離的心,這個出家的心,並不殊勝,但是中間學了法之後,他能夠後頭補充上去,這一類的人也不能說沒有。但是總的來說,因地不正,真正圓滿出家的功德的人是不多的。中間偶爾有一些,中間學好改過來,那麼這不是正規的。正規的要有出離心才能出家,如果你沒有出離心的話,你受戒還不得戒,何況你要修,戒定慧要上去,當然不行了。
第一種是出離心沒有,出家爲了一些逼迫才想出家的。當然這些人是不行的。
丙二 戒羸行緩
若性無羞恥 惡性戒體羸 學處行緩慢 沈下不堪能
第二種“性無羞恥”,沒有慚愧的人,“惡性戒體羸”,他本身是一種“惡性”,天性是不好的,受戒的戒體很羸弱,不堅固的,受的戒是下下品的,不是上等的,沒有力的。“學處行緩慢”,你說持戒,他是馬馬虎虎,不當一回事,不慎重其事。“沈下不堪能”,這一種沒有力量的人。戒羸,行緩,就是戒的體,本身受的是不好,他的行動又是不認真,緩慢,緩慢就是隨隨便便地,倒受不受的那個樣子。“沈下不堪能”,他沒有一種有力的力量,沈下就是沈沒,對戒不當一回事,糊裏糊塗地那裏混。就這一類人,他要從戒上去,定慧要得到,戒圓滿,那是不可能的。
丙叁 惡性浮散
若心太浮散 堅執持惡取 非處強惡作 放浪輕蔑人
惱害心含恨 非是強言是 自勝難引轉 浮散不堪能
第叁種是“惡性浮散”。一種是沈沒,一種是浮散,沈沒就是沒有力量;浮散,力量倒有,但不是好的力量,是隨自己的煩惱,到處飄的力量,那也不好。
“若心太浮散”,這個心太浮散,浮散表現在哪裏呢?“堅執持惡取”,“惡取”說見取、戒禁取這些,執爲最好,他自己認爲這些好。不以佛的見地,以自己的見地,認爲這個好,認爲這個最殊勝。“非處強惡作”,這個在《瑜伽師地論》來說,就是“非處”,不是犯戒的地方,他認爲犯了,就是不如理地忏悔,不該忏的去忏,該忏的不忏。
“放浪輕蔑人”,這些行動是放浪。有的時候還看不起人家,還惱害人家,心裏含恨,有的時候行不如法的時候對人家起瞋恨心,“惱害心含恨”。“非是強言是”,不對的地方他偏偏說對。“自勝難引轉”,這些人我們說個性太強,自以爲是,自己認爲自己是對的;“難引轉”,不可引轉,不可以教化,不可以改變的。這種人叫“浮散不堪能”。心不是沈下,是能夠有力量,但是他不是用在點子上,這是浮散,力量浮散在壞的地方,也不堪能持圓滿的戒。
丙四 愚不畏罪
由放逸懈怠 毀犯不作淨 不于先所犯 發起猛利心
後當不更犯 隨順屍羅行 取睡眠爲樂 偃臥脅倚等
不惜光陰去 懶惰不堪能
這些人是放逸不畏罪:對戒律犯了之後,以後該怎麼墮落受什麼苦他不在乎。人家說這個事情做了要下地獄的,“地獄在哪裏?我還沒有看到。等我看到之後,可怕,我自己會怕,現在我看都沒有看到。”這些話不是一個人說的,聽得很多了。那麼這樣子的人就是愚癡,他自己本身是放逸懈怠的。做了犯戒的事情“不作淨”,不去忏悔,本來要洗淨,跟衣服一樣的,髒了就要洗幹淨;你犯了戒你要作淨,忏悔洗淨,但是你犯了戒之後,也不求忏悔。
…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