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39

  ..续本文上一页好的名字,这个也是抬高自己。“执持种姓尊”,我是从什么种姓出家的。在印度当时是刹帝利种,或者婆罗门种出家是高种姓了。那么在汉地就是说我是大家出生的,我父亲是什么大夫子、长者,或者是什么大官的家里的人等等。表示自己的出身高贵了。

  “求多闻持法”,他也求法,也很用功,但是“为名利宣传”,他将来去弘法不是为度众生,为了自己的名,为自己的利。这是为个人奋斗,我们说世间上现在这些人很多。他也很用功念书,但是他的目的为了个人,将来能够什么都好,名誉、地位、财富、家庭、妻子儿女,都要去追求最好的。这个并不是好事了。

  那么他还吹牛,他说“佛说弟子论”,佛说的经或者佛弟子作的论,“谓为己心成”,他说这是我自己搞的,是我开了悟知道的,并不是说我学来的,或者是我听来的。

  “或方便现相,求衣服资具。”或者要求衣服资具的时候,故意装一个我没有,穿一件破衣服跑到人家施主家里,让施主看到他的衣服叮叮当当的,人家问“哎,你怎么,衣服怎么烂了”,“哎呀,我没有钱哎,买不起哎”等等,说这个话,就是化衣服,求好衣服。资具,你要用什么东西也尽量想办法使施主能够知道他需要这个东西。

  “多求不厌美”,求了一个么就够了,不够!还要多求,而且求得要最好的,不厌足地要求好。

  “无匮着弊衣”也就是那个话,并不是说没有衣服(匮就是匮乏了、没有)。并不是没有衣,好的衣服,但是故意地穿一些烂衣服,穿烂衣服的目的么就是表示没有钱,就是求人家供养,就是那个心了。或者么穿一些破衣服,表示修苦行了等等,总的目的还是求利养了恭敬了。我们佛的制度,假使你有好衣服的话,不准穿破衣服,把好衣服穿完,都是破的,那你补一下穿也可以。如果你有好衣服不穿,故意穿一些补补巴巴的衣服,这个戒律也不符合的,也不能这样做,这就是装穷,这个样子不太好。“希他好施与”,故意穿一些破衣服,希望人家布施他好的,拼命地追求。

  “所求不称遂,研磨粗鄙语,闻者难忍受,强迫苦索求。”(10B)假使求不到的话,他就磨,纠缠不清地跟你折磨,总要你布施才肯走了。那么说话也就不讲礼节,说“粗鄙语”,粗的话都说,使人家听的人心里不好受。强迫就是“苦索求”,总是苦苦地给你研磨,总要强迫你布施他,布施他好了、满意了么,就拿走了。

  “得财物劣少”,假使给他的东西少,少了之后,他不但是不满足,“施主前毁弃”,就在施主面前丢了地下,“这些东西供养我,你当我什么人了!”那么这就是很不礼貌,人家供养你多、少,毕竟人家节约自己的东西来供养你的,你怎么当他的面前摔掉,丢掉,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动了。

  “作诸欺诈言”,“赞此或轻彼”,他说一些骗人的话,就是要求利养,说些话就不讲老实话,那就有些骗人话也会说了。或者“赞此”“轻彼”,这个人你看非常好,怎么怎么赞叹一番,好在哪里呢?他供养他多,或者那个人不好不好不好骂了一大堆,为什么原因呢?他不供养他,不恭敬他。

  “种种苦研逼”,以各式各样的这些办法来苦苦地这个研磨,总要逼得施主拿钱出来。“求四缘利誉”,求衣服、饮食、卧具、这个医药,求这四个东西。这四个就是出家人的这个生活的必需品,这个东西要求,还要求利养,更多的利养,更多的名誉,就是说要他声誉高了。这些都不该求的,他不但求而且用各式各样的不如法的手腕逼着要求。“诸非法追取”,这样子不如法地追求,就是“亏尸罗邪命”,这是损亏尸罗的邪命,这也是一种不堪能的人。

  

  丙八 过奢受用

  从他所获得 若法若非法 四缘食服等 及一切资具

  已精益求精 美更欲增美 广求坚藏护 爱玩贪无已

  不见其过失 习定无堪能

  

  这一种就是过分地享受,从那里得到,他那里供养的东西,如法的也好,不如法的就是邪命得到的也好,这些东西四缘,饮食,衣服等等一切资具,其他生活的一些所需要的东西。过去是最简单的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后来因为多寒国土,开一些什么其他的衣服等等,这些已是多余的。

  但现在的人就是,我看一些出家人,什么电视机,照相机,啥个机了多得很。如果说不是为了法上需要的话,那好象是也不太好;即使你是如法得到的,也不太好。一个出家人,颈项上挂了个照相机到处给人家照相,一会儿蹲起、一会儿跪起、一会儿坐起、一会儿站起,这个看起来总不太如法的,照相的事情叫在家人去做,最好出家人不要去做。

  这“一切资具”,“已精益求精”,本来已经很好,还要好;本来已经很美观,还要更加美观。“广求”,到处追求,有了还有要,求了之后又不布施,“坚藏护”,牢牢地藏起来。

  “爱玩贪无已”,到的时候拿出来,欣赏欣赏,贪心没有止尽。这些过失你自己也看不到,像这一类人你说他犯戒,假使如法得到的,也没有犯什么戒,但是修定的话,决定不能成就的。贪着那些资具,那个我们说“玩物丧志”,儒家都有对贪着这些东西是认为不好的,何况你要修定,当然修不上去。

  

  丙九 过事苦行

  复又一类人 好自行苦行 不依律法制 无量苦逼身

  食住同畜类 蓬垢若囚人 毁身学外道 自作教他行

  不发轻安喜 于定无堪能 种种戒禁取 不生戒功能

  

  第九种人“过事苦行”,那是反过来,一个是享受,一个是苦行,两边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佛教要中道。

  “复又一类人,好自行苦行”,欢喜苦行,有这个天性。“不依律法制”,那么你苦行也好,十二头陀、四依,都是苦行,但是他“不依律法制”,自己想一套,佛制的不一定照做,自己想一套认为好的,就是前面说的,执这个恶取,自己认为那些对就照那个做。

  “无量苦逼身”,把自己弄得受了很多的苦,怎么讲?具体下边说了。

  “食住同畜类”,住的地方,跟吃的东西跟畜生一样,吃草,或者吃一些野生的植物,住么住在牛棚,或者露天,露地草地上就睡,这样子。

  反正印度以前的外道是很多,牛狗戒的,鸡戒的等等,鸡戒的么是学鸡,一切跟鸡看齐;牛戒的么向牛看齐;狗戒的么跟狗看齐。狗看齐就不好干,狗要吃屎的,我们这个狗,看看很大一个狗,还是什么狼狗,但是我们里边有人看到就是吃大小便,它要吃的。那么你想持狗戒的人就得要吃大小便。我们说,一个人这样子做,怎么还叫修行呢?脏不堪言,那个变畜生了。

  “蓬垢若囚人”,头发也不梳,也不剪也不剃,脸也不洗,身体也不洗,蓬了个头,身体脏脏的,就像一个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一样。

  “毁身学外道”,毁坏自己的身体,跟了外道学,“自作教他行”,自己学了之后还要叫人家做。

  这样子做虽然苦行很厉害,一般人就是说难行苦行,但是你这个苦行不是佛教里边律法所制的苦行。

  那你虽然吃了很多苦,“不发轻安喜”,修这些苦行,不能生轻安的,也不能得喜悦。你要生轻安生喜才能得定,你毫无轻安可言,一天到晚自己感到自己在受苦,那你怎么能得定呢?

  “于定无堪能”,我们修戒的目的就是要得定,得定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你戒修了半天,不是依佛的戒,当然是不会得定。

  “种种戒禁取”,这个戒并不是佛制的戒,戒禁取,自己执为这是戒。“不生戒功能”,戒的功能作用是生不起的。

  有一些人为了自己抬高自己,都会想一些苦行的事情来标榜自己,我是能够苦行了。提婆达多反对佛;因为佛的戒很严格,提婆达多就想了五条法,这五法比佛的戒还要严格,这样子他可以取得威信了。我记得有一条就是不吃盐巴,吃饭的时候,菜里边不摆盐的,这个一般是做不到的,一般是盐没有的话身体要受损的。但是他就立了五条,其中一条是不吃盐的。那就说比佛立的制还要严格,人家看起来这个更严格、就更好,有很多不懂事的年轻的才出家的就跟着跑,就破僧了。这样子做,该得到的戒定慧的功德是得不到的。

  这是属于戒禁取,戒的功能、利益都得不到的。

  

  丙十 内秽外净

  内怀实腐坏 外现清净行 无惭愧羞耻 不顾出家行

  毁犯于重禁 习诸恶法行 不真实忏悔 而修戒定慧

  人粪作旃檀 假花无果实 终当堕恶趣

  

  那么另外一种是“内秽外净”,里边是烦恼很重,外边却装模作样了。

  “内怀实腐坏”,里边的心里坏透了,就是烂透了,都是烦恼。“外现清净行”,但是外边装得自己好象是修清净的梵行的。

  “无惭愧羞耻”,这个人就是心里没有惭愧心,也不知羞耻。“不顾出家行,毁犯于重禁。”那就是说出家人要做的事情没有去做,甚至于犯重戒。“习诸恶法行”,做那一些坏事。“不真实忏悔”,做了之后也不真忏悔。这些人有没有呢?不能说没有,像这类人自己找苦吃了。表面上还要修戒定慧,装模装样还要修戒修定修慧,实际上内心秽腐不堪。

  这个就打个譬喻,就是“人粪作旃檀,假花无果实”,旃檀是檀香木,人的大粪,代替檀香木怎么做得来呢?檀香木一烧就是到处香,这个香气就香云盖了。你这个人的粪一烧的话,臭云盖,那个臭不堪言,这怎么好代替。“假花无果实”,我们这个花,开了花就结果。你表面上装得很象样的,而内部腐坏的,这个花不是真的,假花,假花结不了果的。

  这里边就牵涉到一个供花的问题,照规矩供花要供真花的,不能供假花的。因为假花无果实,这个不好的。但是我们现在供假花就是不取它的花,这是庄严,作一个色的庄严、颜色的庄严,不是供花的原来的目的。

  那么讲到供花,海公上师还有两条。上次我们里边也挑了一些,就是玫瑰花之类的有刺的,不能供。有刺的表瞋心,要害人的,恼害人的,有瞋心。还有桃花不能供,桃花是表示男女色的。这样一个贪一个瞋,不能供,其他的花只要看了颜色好看就都供了…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