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好的名字,這個也是擡高自己。“執持種姓尊”,我是從什麼種姓出家的。在印度當時是刹帝利種,或者婆羅門種出家是高種姓了。那麼在漢地就是說我是大家出生的,我父親是什麼大夫子、長者,或者是什麼大官的家裏的人等等。表示自己的出身高貴了。

  “求多聞持法”,他也求法,也很用功,但是“爲名利宣傳”,他將來去弘法不是爲度衆生,爲了自己的名,爲自己的利。這是爲個人奮鬥,我們說世間上現在這些人很多。他也很用功念書,但是他的目的爲了個人,將來能夠什麼都好,名譽、地位、財富、家庭、妻子兒女,都要去追求最好的。這個並不是好事了。

  那麼他還吹牛,他說“佛說弟子論”,佛說的經或者佛弟子作的論,“謂爲己心成”,他說這是我自己搞的,是我開了悟知道的,並不是說我學來的,或者是我聽來的。

  “或方便現相,求衣服資具。”或者要求衣服資具的時候,故意裝一個我沒有,穿一件破衣服跑到人家施主家裏,讓施主看到他的衣服叮叮當當的,人家問“哎,你怎麼,衣服怎麼爛了”,“哎呀,我沒有錢哎,買不起哎”等等,說這個話,就是化衣服,求好衣服。資具,你要用什麼東西也盡量想辦法使施主能夠知道他需要這個東西。

  “多求不厭美”,求了一個麼就夠了,不夠!還要多求,而且求得要最好的,不厭足地要求好。

  “無匮著弊衣”也就是那個話,並不是說沒有衣服(匮就是匮乏了、沒有)。並不是沒有衣,好的衣服,但是故意地穿一些爛衣服,穿爛衣服的目的麼就是表示沒有錢,就是求人家供養,就是那個心了。或者麼穿一些破衣服,表示修苦行了等等,總的目的還是求利養了恭敬了。我們佛的製度,假使你有好衣服的話,不准穿破衣服,把好衣服穿完,都是破的,那你補一下穿也可以。如果你有好衣服不穿,故意穿一些補補巴巴的衣服,這個戒律也不符合的,也不能這樣做,這就是裝窮,這個樣子不太好。“希他好施與”,故意穿一些破衣服,希望人家布施他好的,拼命地追求。

  “所求不稱遂,研磨粗鄙語,聞者難忍受,強迫苦索求。”(10B)假使求不到的話,他就磨,糾纏不清地跟你折磨,總要你布施才肯走了。那麼說話也就不講禮節,說“粗鄙語”,粗的話都說,使人家聽的人心裏不好受。強迫就是“苦索求”,總是苦苦地給你研磨,總要強迫你布施他,布施他好了、滿意了麼,就拿走了。

  “得財物劣少”,假使給他的東西少,少了之後,他不但是不滿足,“施主前毀棄”,就在施主面前丟了地下,“這些東西供養我,你當我什麼人了!”那麼這就是很不禮貌,人家供養你多、少,畢竟人家節約自己的東西來供養你的,你怎麼當他的面前摔掉,丟掉,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動了。

  “作諸欺詐言”,“贊此或輕彼”,他說一些騙人的話,就是要求利養,說些話就不講老實話,那就有些騙人話也會說了。或者“贊此”“輕彼”,這個人你看非常好,怎麼怎麼贊歎一番,好在哪裏呢?他供養他多,或者那個人不好不好不好罵了一大堆,爲什麼原因呢?他不供養他,不恭敬他。

  “種種苦研逼”,以各式各樣的這些辦法來苦苦地這個研磨,總要逼得施主拿錢出來。“求四緣利譽”,求衣服、飲食、臥具、這個醫藥,求這四個東西。這四個就是出家人的這個生活的必需品,這個東西要求,還要求利養,更多的利養,更多的名譽,就是說要他聲譽高了。這些都不該求的,他不但求而且用各式各樣的不如法的手腕逼著要求。“諸非法追取”,這樣子不如法地追求,就是“虧屍羅邪命”,這是損虧屍羅的邪命,這也是一種不堪能的人。

  

  丙八 過奢受用

  從他所獲得 若法若非法 四緣食服等 及一切資具

  已精益求精 美更欲增美 廣求堅藏護 愛玩貪無已

  不見其過失 習定無堪能

  

  這一種就是過分地享受,從那裏得到,他那裏供養的東西,如法的也好,不如法的就是邪命得到的也好,這些東西四緣,飲食,衣服等等一切資具,其他生活的一些所需要的東西。過去是最簡單的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後來因爲多寒國土,開一些什麼其他的衣服等等,這些已是多余的。

  但現在的人就是,我看一些出家人,什麼電視機,照相機,啥個機了多得很。如果說不是爲了法上需要的話,那好象是也不太好;即使你是如法得到的,也不太好。一個出家人,頸項上挂了個照相機到處給人家照相,一會兒蹲起、一會兒跪起、一會兒坐起、一會兒站起,這個看起來總不太如法的,照相的事情叫在家人去做,最好出家人不要去做。

  這“一切資具”,“已精益求精”,本來已經很好,還要好;本來已經很美觀,還要更加美觀。“廣求”,到處追求,有了還有要,求了之後又不布施,“堅藏護”,牢牢地藏起來。

  “愛玩貪無已”,到的時候拿出來,欣賞欣賞,貪心沒有止盡。這些過失你自己也看不到,像這一類人你說他犯戒,假使如法得到的,也沒有犯什麼戒,但是修定的話,決定不能成就的。貪著那些資具,那個我們說“玩物喪志”,儒家都有對貪著這些東西是認爲不好的,何況你要修定,當然修不上去。

  

  丙九 過事苦行

  複又一類人 好自行苦行 不依律法製 無量苦逼身

  食住同畜類 蓬垢若囚人 毀身學外道 自作教他行

  不發輕安喜 于定無堪能 種種戒禁取 不生戒功能

  

  第九種人“過事苦行”,那是反過來,一個是享受,一個是苦行,兩邊都是不好的,所以我們佛教要中道。

  “複又一類人,好自行苦行”,歡喜苦行,有這個天性。“不依律法製”,那麼你苦行也好,十二頭陀、四依,都是苦行,但是他“不依律法製”,自己想一套,佛製的不一定照做,自己想一套認爲好的,就是前面說的,執這個惡取,自己認爲那些對就照那個做。

  “無量苦逼身”,把自己弄得受了很多的苦,怎麼講?具體下邊說了。

  “食住同畜類”,住的地方,跟吃的東西跟畜生一樣,吃草,或者吃一些野生的植物,住麼住在牛棚,或者露天,露地草地上就睡,這樣子。

  反正印度以前的外道是很多,牛狗戒的,雞戒的等等,雞戒的麼是學雞,一切跟雞看齊;牛戒的麼向牛看齊;狗戒的麼跟狗看齊。狗看齊就不好幹,狗要吃屎的,我們這個狗,看看很大一個狗,還是什麼狼狗,但是我們裏邊有人看到就是吃大小便,它要吃的。那麼你想持狗戒的人就得要吃大小便。我們說,一個人這樣子做,怎麼還叫修行呢?髒不堪言,那個變畜生了。

  “蓬垢若囚人”,頭發也不梳,也不剪也不剃,臉也不洗,身體也不洗,蓬了個頭,身體髒髒的,就像一個關在監獄裏的犯人一樣。

  “毀身學外道”,毀壞自己的身體,跟了外道學,“自作教他行”,自己學了之後還要叫人家做。

  這樣子做雖然苦行很厲害,一般人就是說難行苦行,但是你這個苦行不是佛教裏邊律法所製的苦行。

  那你雖然吃了很多苦,“不發輕安喜”,修這些苦行,不能生輕安的,也不能得喜悅。你要生輕安生喜才能得定,你毫無輕安可言,一天到晚自己感到自己在受苦,那你怎麼能得定呢?

  “于定無堪能”,我們修戒的目的就是要得定,得定的目的是要開智慧;你戒修了半天,不是依佛的戒,當然是不會得定。

  “種種戒禁取”,這個戒並不是佛製的戒,戒禁取,自己執爲這是戒。“不生戒功能”,戒的功能作用是生不起的。

  有一些人爲了自己擡高自己,都會想一些苦行的事情來標榜自己,我是能夠苦行了。提婆達多反對佛;因爲佛的戒很嚴格,提婆達多就想了五條法,這五法比佛的戒還要嚴格,這樣子他可以取得威信了。我記得有一條就是不吃鹽巴,吃飯的時候,菜裏邊不擺鹽的,這個一般是做不到的,一般是鹽沒有的話身體要受損的。但是他就立了五條,其中一條是不吃鹽的。那就說比佛立的製還要嚴格,人家看起來這個更嚴格、就更好,有很多不懂事的年輕的才出家的就跟著跑,就破僧了。這樣子做,該得到的戒定慧的功德是得不到的。

  這是屬于戒禁取,戒的功能、利益都得不到的。

  

  丙十 內穢外淨

  內懷實腐壞 外現清淨行 無慚愧羞恥 不顧出家行

  毀犯于重禁 習諸惡法行 不真實忏悔 而修戒定慧

  人糞作旃檀 假花無果實 終當墮惡趣

  

  那麼另外一種是“內穢外淨”,裏邊是煩惱很重,外邊卻裝模作樣了。

  “內懷實腐壞”,裏邊的心裏壞透了,就是爛透了,都是煩惱。“外現清淨行”,但是外邊裝得自己好象是修清淨的梵行的。

  “無慚愧羞恥”,這個人就是心裏沒有慚愧心,也不知羞恥。“不顧出家行,毀犯于重禁。”那就是說出家人要做的事情沒有去做,甚至于犯重戒。“習諸惡法行”,做那一些壞事。“不真實忏悔”,做了之後也不真忏悔。這些人有沒有呢?不能說沒有,像這類人自己找苦吃了。表面上還要修戒定慧,裝模裝樣還要修戒修定修慧,實際上內心穢腐不堪。

  這個就打個譬喻,就是“人糞作旃檀,假花無果實”,旃檀是檀香木,人的大糞,代替檀香木怎麼做得來呢?檀香木一燒就是到處香,這個香氣就香雲蓋了。你這個人的糞一燒的話,臭雲蓋,那個臭不堪言,這怎麼好代替。“假花無果實”,我們這個花,開了花就結果。你表面上裝得很象樣的,而內部腐壞的,這個花不是真的,假花,假花結不了果的。

  這裏邊就牽涉到一個供花的問題,照規矩供花要供真花的,不能供假花的。因爲假花無果實,這個不好的。但是我們現在供假花就是不取它的花,這是莊嚴,作一個色的莊嚴、顔色的莊嚴,不是供花的原來的目的。

  那麼講到供花,海公上師還有兩條。上次我們裏邊也挑了一些,就是玫瑰花之類的有刺的,不能供。有刺的表瞋心,要害人的,惱害人的,有瞋心。還有桃花不能供,桃花是表示男女色的。這樣一個貪一個瞋,不能供,其他的花只要看了顔色好看就都供了…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