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顔色不好看的,很難看的也不要供。供佛的目的就是要這個供養,以最好的供養,那一些不象樣的東西,顔色也不好,香味也不好,那就不要去供了。供麼總要供好的,而好的裏邊桃花也不是顔色很好看,但是又牽涉到男女的貪心的問題,因爲世間上以桃花經常代替這些事情,所以我們佛教裏邊不供桃花。那麼有刺的玫瑰花之類,玫瑰花當然很好看,但是它有刺,有刺就是說要傷害人的,有瞋心,也不好,也不供。這兩種花不要供的。
“終當墮惡趣”, 人的糞不能冒充旃檀,假的花也不會生果實。盡管你裝,裝總不像的,而最後的因果卻逃不掉,這要墮惡趣受報的。
乙叁 結示
此十種常思 不虧于屍羅 乃堪得定慧
那麼“此十種常思,不虧于屍羅”,這十種不好的,對屍羅有虧損的事情,經常去思惟,不要去墮在這十種裏邊,那麼你的定慧才有堪能性了。持戒的目的要得定,得定的目的是開智慧,般若智慧開了之後能出叁界,“度一切苦厄”。那麼你如果這樣子十種的方式去持戒,那是不會得到定慧的。我們所說的十種虧損行,就是指這十個。那這十種不能去沾邊,不要虧,做這十種。
甲叁 佛贊戒德
“念如來贊喻,善觀叁業行”,又是在這一條裏邊的。那直接,“屍羅次第淨,護戒諸功德”,這個都是連到的,贊歎戒的功德,後邊也有。這裏“念如來贊喻,善觀叁業行”,就是在後頭。
乙一 引佛語
如世尊宣說
這裏佛怎麼贊歎戒?“如世尊宣說”,佛贊戒德,下面佛怎麼說呢?
乙二 贊戒德
丙一 根本
屍羅名根本 能持任建立 世出世間善 引涅槃功德 亦譬如大地
“屍羅名根本”,佛贊歎戒有好幾個比喻來贊歎。一個,屍羅叫“根本”。
“能持任建立,世出世間善,引涅槃功德”,一切樹,都依樹根才能夠開花結果,那麼戒也等于樹根一樣,它能夠任持,能夠建立,建立什麼?世出世間的善法,世間的善也要靠戒的,不違世間理。那麼出世善也靠戒爲根本。最後涅槃功德也靠戒引出來的,沒有戒的話,涅槃功德也引不出來。
“亦譬如大地”,大地任持一切。我們地上的一切寶,藥,草等等,乃至人,都依靠地而生的。沒有地的話,這一些都不能存在,依靠的地方都沒有了。那麼戒也是這樣子,譬如大地,一切善寶、藥、草等,好的東西都是從戒而生的。所以戒是“根本”,也叫“大地”,能任持産生一切善法。
丙二 莊嚴
屍羅名莊嚴 老少服常美
凡是有戒的人是最莊嚴的。世間上這個莊嚴品,就是戴珠、戴花、戴金,這些年輕的戴了之後,固然有人說戴了很好看;但是老的人戴了的,越戴越醜,年紀到八十歲,你還把金子寶貝戴了一身,不是那個很諷刺的一個場面嘛,老妖怪,人家就會這麼說了。
那麼這個屍羅卻是老少都適合的,老人持戒,人家看到非常莊嚴,年輕的持戒,也感到非常好。所以說世間上莊嚴品只適應于年輕的人,老人不行,老人戴了莊嚴品反而顯醜。而這個屍羅的這個莊嚴品,卻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適合!
丙叁 熏香
屍羅名熏香 順逆普飄揚 遐迩俱周流 芬馥可衆心
第叁種,這是比喻。在帝釋天,有一棵大樹,這個樹的花極香,順風一百由旬之內都能聞到這個香,逆風的話也能夠聞到五十由旬。那麼這就是說,屍羅這個香也相當于順逆都能夠聞到。一般世間的香,順風就聞到香,逆風就聞不到;在上風聞不到的,要下風才聞到。而屍羅這個,你持戒的人,不管你是順的逆的、遠的近的,都能夠聞到,而且人家聞到這個香都感到歡喜。,那就是說屍羅這個,你受戒的人,不管你在順的環境也好,逆的環境也好,都不影響你的這個高尚的品德!那麼遠近的人都會贊歎你。聞到你香味就知道你是持戒的人,大家都贊歎,贊歎歡喜。
丙四 塗香
屍羅名塗香 郁蒸諸毒除
印度是很熱的地方,經常有毒蟲,毒的蚊子,毒的蜂子要咬人,那麼你塗了一種藥,這個藥一塗這些毒的蟲就不來咬了。那麼一些熱的氣,印度很熱的地方有毒氣,或者山上瘴氣之類的,你把這個一塗,大概氣也可以侵犯不進去。
那麼我們持戒的人,一切犯戒的那些因素都不能侵犯我們!就是你碰到一般普通人都會做壞事的一個境界,持戒的人去,不會害。所以說我們叫你們把這個攝修心要背下來,“持律好比丘,雖逢而無害”,持律的好比丘碰到那些不好的境界,他可以不犯。固然得到定的,得了不淨觀的,他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去不受影響。但是你還沒有定,還沒有得道,那麼你怎麼辦呢?持戒!持了戒之後,這些境界來,照樣能夠安穩度過,不會受害。這個地方就是說你只要持戒好了,這個持戒跟塗香一樣,一切毒都能夠排除。
丙五 妙行
屍羅名妙行 不入險惡道 健速而安穩 直至涅槃城
“屍羅名妙行,不入險惡道。”妙行就是說叁妙行,就是叁個清淨行了。屍羅是最殊妙的一種德行,它可以保護我們不墮落叁惡道去。凡是持戒的人決定不入叁惡道,這個,只要你這一輩子持戒,下一輩子不會入叁惡道的,除非你犯了戒,那不好說了。那麼除非你假使難陀一樣,你持了戒之後生天去,生了天去享受,不持戒,那再下一輩子下地獄都保不住了。只要你是這一輩子持戒的,下一輩子決定是生人天的,不會入惡道。我們要不入惡道,把戒不能忘記,生生世世輩輩生生地持戒的話,那當然不也入惡道。
但要保證生生世世持戒,那又怎麼樣才做得到呢?得道,道共戒。你得了這個無漏的道共戒之後,那天然的這些犯戒的事情就不做了。得了初果,最初的那個果,五戒是再也不會犯的,即使命難的因緣也不會犯五戒,五戒不犯惡趣當然不去了。所以說我們要真正不墮惡趣,見道以上。實際上在上忍以後,暖頂忍的忍,分叁品,上品的忍之後,惡道的因已經遮掉,雖然沒有斷完,遮掉,不會去了。到了見道之後那絕對不去。所以說真正那個要不入惡道,要見道以上或者上忍以上。但是沒有得到達到那個高的果位的時候,你怎麼辦呢?就要持戒,也可以至少保證你下一輩子不入惡道。那麼當然人天乘,天道、人道,好的地方。
“健速亦安穩,直至涅槃城”,如果說“戒淨有智慧”,從持戒,又能夠得定,得了智慧的話,那麼可以又快又——健就是穩,“健速”就是說過去的時候騎馬的,這匹馬是非常年輕,又是長得非常強壯的,那你走起來當然很快了。“安穩”,這個不是劣馬不亂跳的。那麼很平穩的一直到涅槃城,成佛了。所以說戒是因,涅槃是果。那麼中間當然不是說單是一個戒就解決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了。這樣子“戒淨有智慧”,戒要清淨,從定得到智慧的話,那麼涅槃、成佛都在手掌之中。這是戒的功德,佛贊歎了很多。
丙六 律儀
屍羅名律儀 清淨妙善法 亦防護息險 靜潔遠離性
第六種。“律儀”就是戒律,就是戒律儀,律是如法,如法的威儀行儀。“清淨妙善法”,清淨的法,殊妙的法,也可以“防護”一切惡不善法,不能侵犯我們,持戒的話不會做壞事;“息險”,一些不善的業可以息除,裏邊不起煩惱的話,一些不善業就不做,那麼將來墮惡道的苦也沒有。“靜潔遠離性”,非常幹淨,可以遠離一切惡行。這是佛贊歎戒的一些功德,一些譬喻。
甲四 善觀叁業
欲學修易成 觀叁業最要
接下去是觀。“善觀叁業行,屍羅次第淨。”要觀叁業的,就是身口意叁業,這樣好好地觀,屍羅慢慢按次第就淨了。有人問屍羅怎麼次第淨,都在這裏頭。
那麼它怎麼觀叁業行呢?它就是說假使你要學修能夠很快地成功的話,那麼你下手的功夫觀叁業,最重要了。就是觀自己的身語意叁業。
那麼怎麼觀呢?粗的麼從身語下手,意是細的,難,比較難一點了。
乙一 觀身語業
此身語欲作 或正作作已 覺悟善觀尋
最初的是從身語下手,“此身語欲作”,這個身語,假使我們一般的人想做一個事情,心裏要做的事情,或者要說一句話,還沒說之前自己用正知正念觀照。“或正作作已”,或者正在做,或者麼做好,都要觀察。最好是沒有做之前就觀察,正在做的時候,也來得及。做好了之後只能忏悔,假使做錯的話只能忏悔,總結經驗以後再不要這麼做,碰到這些環境來的時候我該怎麼善巧方便,避免再去犯錯誤。所以說欲作、正作、作已,都要觀察。
“覺悟善觀尋”,要以覺悟的心好好地去觀察、尋求。尋求什麼?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長戒定慧 諸善性所攝
能感樂異熟 不生起衆苦 不妨于余善 應速勤勵行
反是宜即止
觀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我們凡夫的觀察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對我有沒有好處,有好處的就要做,有壞處的就不做。有的時候甚至于像殺人放火,只要有目前一點點好處,搶了之後能夠發財,以後的後果就不管,抓起來槍斃也不管,這些就是愚癡。
那麼出家人要好好地觀察,要做的時候或者正在做的時候,或者做好之後,要好好地觀察:這個做的事情是不是對他有益?或者自己有益。對自己有益,對他沒有益,可以做;對自己有益,對他有害,不能做;再者自他有益,對他也有益,那麼當然要做了;如果對他也沒有益,對自己也沒有益,那麼根本就不需要做。這麼四料簡,自己去看了。這裏的書就是說對自他有益的這兩種;對自有益而不損他的;對他有益犧牲自己也可以;那麼對自他都有益麼最好了。對自他麼有利益的,做了之後,戒定慧能增長的。反過來說違背戒定慧的,毀損戒的、障定的、障智慧的,那就不要做了。
“諸善性所攝”,那有好幾個條件,屬于善性的。什麼叫善性呢?“能感樂異熟”,他能夠感樂的異熟果的;惡性就是感苦的異熟果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