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41

  ..续本文上一页“不生起众苦”,他做了这个事情之后,不会生起其他的苦。“不妨于余善”,做了这个善法固然是很好,但其他的善法有违背的,那也不要做。

  总是要这许多条件去观察,观察是合乎这些要求的,“应速勤励行”,不但要做而且赶快做;不但要做赶快做,而且勤勤恳恳地做,策励自己拼命地去做。“反是宜即止”,那反过来,就马上停下来,不能做了。这是说身语意要该这样子的标准去做。

  

  乙二 观意业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刃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亡遗

  

  那下边是观意业了。“过去行为缘”,过去的做了些事情的缘,“或未来现在,而生起念虑”,我们的念头都是过去未来现在的一些行动,才产生的意念了。那么你要针对观察,这些念头起来的时候,“应以正意观,若是损自他”,好好地观,同样地假使对自己有损的、对他有损——前面是正面,这里是反面,一正一反就开智慧了——假使对自己有损对他有损的,不要做,“妨失戒定慧”的不要做,属于恶性的,“招感苦异熟”果的不要做。

  “不生起众善”,做事情虽然不恶,但是对善法没有好处——聊空天,我们很多。丛林里边,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个习惯,闲下来就欢喜聊天,聊一些漫无边际的天。串寮,我们那个时候不要串的,广单,一个房间,一个炕,多则十几个人,少则三两个人,用不着串寮。人多得很,尤其是受新戒的时候,二十六个人一个炕,那你串啥个寮,空下来就说话。当然,他们纠察来巡单的时候,看你说话要制止,但是毕竟偷说的时候很多。说了半天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有念头也不要说,这对你没有好处的。不生众善的那些念头不要起,假使妨碍余善的,虽然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其他的事情,好的事情有妨碍的,也不要做。

  “应严行责止”,不但不做,严格地呵斥、责止。假使做过的怎么办呢?忏悔。未来的么就不做,现在是停下来,过去已经做,已经起过念头的,那就好好地发露忏悔。

  “如利刃断丝,勿少与方便。”就像一个快刀把它断掉,丝都断。就怕藕断丝不断,有的人他粗的是断掉了,细的还留到,那么这个后患无边!假使出了家,家里不断通信;假使过去有“故二”——就是过去有妻子的,跟妻子、儿不断地来往,送东西等等,这个是很危险的。要一刀两断,丝也断掉。“勿少与方便”,一点点的空子也不要给他留。

  “稍纵则难制”,你稍微放松一点,那以后要制伏它就困难了。我们经常说海边的堤,只要有蚂蚁那么一个洞,一个小洞洞,就可以把整个的堤都淹没,海水就可以涌进来了。慢慢地,虽然堤那个洞不大,它越冲越大、越冲越大,冲到后来,整个堤垮了之后,就是说全部淹没了。所以说坏事情不要放松的,一放松的话,一泛滥就难治。

  那么反过来假使不是这样子的,不是损自他的,就是有益自他的,增长戒定慧的等等,“应励行”,要赶快地去做,“勿缓待亡遗”,(11A)不要慢!“噢,我今天来不及,明天做好了。”到了明天,事情多,忘记掉了。那就忘掉,或者机会没有,就做不成了。

  那么这样地观察三业,戒就能够净。“次第净”就是说先是身口净,后来就是意净,以这样的方式来就是次第。所以刚才问的,因为前面的没有讲,那么怎么“次第净”就不知道了。“护戒诸功德,毁犯堕何地。”那么保护戒有什么功德要知道,毁犯戒之后堕什么地方也要知道。在《比丘日诵》里边,犯了戒,不管你大的小的,这个戒犯了堕什么地狱,是多少时间,那个戒犯了下什么地狱,多少时间,都有一个表格画在里边,自己可以参考。

  

  乙三 引佛教罗怙罗偈

  汝今罗怙罗12 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 念诸佛圣教

  罗怙罗汝应 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 唯胜善无恶13

  

  乙四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忏除14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15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甲五 净戒十德

  乙一 五分法身由戒生起

  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心定如实如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离染得解脱

  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那么持戒有什么功德呢?这个后边也有的,就在《基本三学》第八十七页,我们把它念一道。八十七页的倒数第七行。

  “若具戒士夫”,假使你戒持的好的人,“士夫”么是有力的人,有能力的人,就是丈夫了。“自观戒清净”,假使你自己观察戒,以前面的方式来观察,戒是非常清净的。“便得无忧悔”,戒清净,就不会忧,就不会悔,戒不清净临终必悔,临终的时候,一切生前的三恶行都要现前。戒不清净,做了很多坏事,犯戒事情做了,临终的时候,这个恶趣的境现前,决定要悔,会后悔!那么平时也一样的,你假使持戒清净的,不但临终不忧悔,平时也没有忧,也没有悔。

  没有悔的话有什么好处?“生欢喜”。因为没有悔么,悔就是恶作,你做错,感到不好了。那么既然没有悔,很坦然,欢喜心就生起来。

  生“喜”之后“生轻安”,轻安就是什么呢?身轻安,身上有力;心轻安,心有堪能性。身有力你就是坐在那里不疲劳很舒服;心有力,你要观什么,要念什么都提得起来,没有力的话,你观了半天昏沉,或者观了半天掉举,或者观了之后身体吃不消,要赶快站起来,或者躺下去了等等,这就是没有轻安。

  “轻安受胜乐”,轻安生了之后,殊胜的乐就生起了。

  “由乐而心定”,这个乐一生的话,心就入定了。所以我们心要入定,并不是说冒火辣燥的这个心就可以入定的。从喜到轻安,轻安到乐,这个离生喜乐,是最初的一个定。乐生起之后,定,定得下去,所以定是跟乐一定有联系的。

  心定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开智慧嘛,“如实知”。能够真正地如实地知道。我们前面讲《二十唯识》,一般的他心智都不能如实知,就是它有法执在里边。那么我们这个如实当然相对的,没有入定的话,心是粗,不能如实知;那么得了定之后,定中的慧生起来,相对说能够如实知了。

  如实知什么东西呢?“如实见谛理”,四谛道理能够真正地如实知道,那是见道,见道之后,真正证到四谛道理,踏踏实实是亲自证到了。

  “于诸有为法,能起厌离意。”四谛道理,第一个是苦,苦的道理证到之后,对世间一切有漏法,厌离心生起了。“于诸有为法,能生厌离意。”当然有为法里边也有道谛,我们指的是有漏的那一部分。如实地见了四谛道理之后,对那些世间有为的、有漏那一部分,能够生起厌离的心。

  “离染得解脱”,那么既然能够生厌离么,就可以慢慢地把烦恼断掉。你烦恼断掉之后,就解脱了。

  “能自知自见,我已得解脱。”解脱之后能够自己知道,自己看到,自己见到,得解脱,那就是阿罗汉,“我生已尽,烦恼已断,不受后有”,自己可以知道的。你说我证了阿罗汉果,我还不知道,不会的。自己解脱了,这是五分法身:戒清净就生定;定之后就生慧;慧,得了慧之后;解脱,烦恼断掉之后就解脱;解脱知见,怎么样子解脱的,自己都知道。那么解脱知见有,就能够使人家也解脱,你单是自己解脱,没有解脱知见,你如何叫人家解脱呢?那你说不出来,怎么样子能解脱的,你说不出来。那么你糊里糊涂解脱,你真正解脱决定说得出来。那么你自己怎么解脱的,自己知道我已解脱了,可以告诉人家——解脱知见。

  “乃至当涅槃,如来五分身,次第而生起。”因为我已经得到解脱,“乃至当涅槃”,将来还可以证到涅槃的果,自己能够知道。大家以前抄笔记的时候就抄到一个“王道朗现”,大家不知道什么叫“王道朗现”,王道是比喻。涅槃城,或者是菩提城,就是最珍贵的王;大乘见道得时候,这个大道都看清楚,将来证涅槃城,“乃至当涅槃”,都知道了。

  “如来五分身,次第而生起。”这个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是前面讲的了。佛的五分法身,最高的层次,“次第而生起”,可以按了次第一个一个生起来,但是这个重点还在戒,没有戒是不能成的,决定有戒才能成,这是戒的第一个功德。佛的五分法身,从戒下手,以戒为首,有了戒之后,开个头才能得到五分法身,这是第一个功德。

  

  乙二 随愿往生

  若具戒士夫 临终观业行 无罪不悔恨 善称遍方域

  必往人天趣 随愿生净土

  

  第二个,“若具戒士夫”,假使能够持戒清净的人,“临终观业行,无罪不悔恨”,临终的时候一切业都要现前。

  为什么现前?这个很简单,我们海公上师说的,就是平时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五识都在采访外边的,接触外境,不断地接受外边的新的资料,那么心里边就在整理那些资料,所以说过去的事情都来不及去现出来,到了临终的时候前五识先停下来,不作用,那就是说,新闻记者没有,那么报社编辑,新的资料没有,就翻旧的,旧账一翻,过去造的业就都现出来。

  所以说临终的时候,前五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还没有失去作用,这个时候以前作的业都会现出来。“临终观业行”,那么现的时候,你犯了很多戒,当然是恐怖,悔恨。但是你持戒很清净,都是善业,那不会悔恨,没有罪,就不悔恨。

  “善称偏方域”,你的善的名称到处流布,将来你去的地方决定人天,那么你假使发愿生净土的也可以生净土。有的人说我要生净土,密宗能不能生净土?生!净土宗在印度从…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