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高到这个标准。刻刻地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这样的要求?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是资格不够;资格不够的话,东西可能会失调;失调的话,那就是犯罪犯戒;犯戒破因果的话,将来会受苦。这个一连串的东西要知道,那么你就时时刻刻要把自己抬高到这个要求。
反过来说,你假使没有这样子做,“若侵损僧物”,假使你把僧人的那些常住的东西侵损了,——“侵损”,不一定是拿了,损坏了也是在里边。侵犯了之后你拿了自己用了固然是一个了,损坏了、没有保管好,都属于“侵损僧物”。所以这个责任性很大,库房的东西,你说“我没有偷,我也没有拿,什么都没有,丢在那里,不管它”,霉了、烂了,好了,“侵损僧物”,那也是一个罪。既然要你保管,你就要好好保管,该晒的要晒,该怎么的要怎么处理。一丢了之,过了两年再去看一看,什么东西呢?成了霉的不晓得啥东西了,这个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了。那是因果哎!
“随爱憎取与”,“爱憎取与”就是“爱恚怖痴”。分东西的时候,“这个跟我要好的,多给些;那个跟我不要好的,不给”,这个也不行的。你自己的东西可以,常住的东西不行的。我自己有的东西,跟哪个朋友要好的,给他,这个不是常住的,那不在此例。那么常住的东西却不能随便了,常住的东西我们说要根据规定来了。我们以前说过,《俱舍论》学好的,前三名可以发奖金,可以给(前三名走掉一个,只有两名了)。我们是这么做的,这个不是“爱恚怖痴”。
“不护惜浪用”,这下边就说了,常住的东西不护惜、浪用,都是盗戒。什么罪?“愚痴波罗夷”,你犯的罪是波罗夷罪,这个波罗夷是愚痴来的。愚痴心就是不懂事,“我不懂嘛,该不犯罪了,一般说我不知道就不犯罪”,你不知道怎么不犯罪呢?前面一个火坑,你知道是火坑,跳下去,你烧不烧死?烧死。你不知道是火坑,你掉下去了,你死不死?你不死啊?一样死。因为你犯了罪之后一样死,你愚痴,你搞错了,也是波罗夷,这个很严重了。这个愚痴波罗夷比一般的波罗夷还厉害。
“望十方圣凡,各各成盗罪”,因为这个三宝物是僧众所共有的。十方的僧,不管你是贤圣僧,或者是凡夫僧,你对他们来说,都成了一个盗罪。那么多的僧,每一个的面前犯了一个盗戒,那个好厉害。
“胜五逆四重,无法能除悔”,这个上次我们盗戒的一个书也给你们念过了。“五逆四重”是最重的罪了,四根本犯了、五逆罪犯了,那是很重的罪了。五逆四重是十三重难之一,总之犯了这些罪,现生不能出家、受戒,下一辈子下阿鼻地狱,这是很厉害的事情。但是愚痴波罗夷比这个还厉害,无法能除悔。五逆四重还能除悔。瓶沙王的孩子,阿阇世王,他杀父幽母,犯了五逆罪,后来好,忏悔,地狱里边去了一下子就出来了。它能忏悔,但是这个愚痴波罗夷无法忏悔。愚痴,你是不懂,不懂之后呢,佛不是不救你,佛也加持你,你愚痴,你不懂,你没有得佛的加持,佛的加持你不懂,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的话,忏悔不了,不是佛不慈悲。五逆十恶,你犯了罪,只要对佛有信心,能够接受佛的加持,可以,也可以忏悔,这个愚痴波罗夷没办法了。这个我们上次经里讲过的,就是昨天念的,弘一大师《盗戒问答》那本书,这是根据经上的文,不是海公上师自己编的。它这个罪,比五逆四重还要重,忏悔也忏不掉。
那么这些我们就是提心吊胆地,管三宝财物的人要刻刻把这些记在心上,不要马马虎虎,这个是比五逆罪四根本罪还得厉害的罪。
“于他正士所,闻法义修行”,前面是盗物,下边是盗法。“于他正士所”,其他的善知识面前,你听了法了,听了一些道理了,修行的办法学了一些。
“转于异地方,为利而宣说,言我自会悟,如是深妙理,盗法大妄语,得财根本罪”,他在其他的正士(善知识)面前去闻了法了,闻了法,道理也懂了,修行的方法也学了,这个本来是很好,你好修行了;但是呢,他就是名利心没有断,“转于异地方”,调了一个地方,就是善知识不在的地方,“为利而宣说”。说法本来是度众生,是好事,但是你为的财利,为了要名闻利养去给人家讲。讲的时候也不说我是哪里学来的,“言我自会悟,如是深妙理”,是我自己会的,我自己开悟得来的,这些深的道理、这些修法都是我自己会过来的,是我的本事大,无师智,不要师父的,我自己会。这样子说。“盗法大妄语,得财根本罪”,这个一般就是说尤其是传法,不要乱传,乱传法的话,本身就是盗法。假使说是自己会悟的,自己懂的,自己是无师自悟的,大妄语!“得财根本罪”,得财根本罪是盗法的罪。人家的恭敬利养你得到之后,根本的重罪,盗法、盗罪成就了;而大妄语罪却是早就成立了,你说你自己开悟的,不是人家教的,那么这个大妄语的罪早就成立了。这是属于盗戒另外的罪,另外一个妄语罪,所以这个罪是两重的罪了。
这是说盗法的事情。盗财物固然一个,法也不能盗。这两天有人写信来,说:“很远的地方,他要传法,能不能方便一些,叫人家代传、或者是寄个录音带传?”这个都是不如法的事情,不能做的。
“说法巧媚世,谄笑以趋时”,这是为了财利作的那个卑鄙的样子。“说法”,我们说法要如实而说,根据佛的教授教诫,当然,也是应时应机了,要契时契机契理。要契时代的需要,要契当时的机,也不能离开佛的原来的原则性的真理。但是,他这里说法呢,“巧媚世”,故意来讨好世间的人,就离开佛的原则性了。讨好世间,就是顺世外道的一些做法了,世间上欢喜什么的,也怎么怎么说,“巧媚世”,使世间人欢喜。“谄笑以趋时”,“谄”就是谄曲,心不直,装了那个笑,来趋那个时尚、这个时代的需要,他就装模做样地去趋向、趋奉那个时代的需要。
“不识诈言识”,你自己本来是不懂、不知道的,你说我知道的,不识的你说我认识的,不知道的说我知道的,这始终是骗人的话了。
“若法谓非法,非法说为法”,那是颠倒说法了。本来是法,你说这是非法;本来不是法,是非法的,你说是法;本来是合理的,你说非理,不合理的;本来是不合理的,你说是如理的,——那就是完全颠倒说法了。这些都是属于盗罪里边的。
“或饷馈请谒”,那些卑鄙的样子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了。“饷馈”,送东西,自己要求名利呢,先是给人家送点东西。那就是什么呢?那就是用一点小的东西来钓大的东西,给你先送点小的礼。“饷”是请吃饭、招待人家,“馈”是送东西,或者请他来,或者是你自己去拜见他,“请谒”。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求利,各式各样卑鄙样子都作出来了。
“奔趋无倦意”,到处奔波,也不怕疲劳。我们说出家人为利众生,不怕疲劳是对的。为了自己求财,各式各样的名堂,到处奔了、跑了、说了、送礼了、请客了,乱搞,这个太不好意思了。我们看弘一大师,他毕竟是高僧,记得好象是《影尘回忆录》里说的,当时一个姓朱的大官,要请他吃顿饭,他说不来就不来,写了个条子:不来。这个大官他也毕竟是大官,他也不生气,他就说他清高 32。你自己呢,那个人家请了他都不来,这个是人家没有请,你到处去奔波,去要求,“多方邪命求”,各式各样的方式,想尽办法做些邪命,来求财利。“得则皆盗罪”,这样子得来的财利,你得到之后,都是犯盗戒。所以我们说化缘什么东西的,还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做得过分,过分的话,容易引到盗戒里去了。
“财利大毒蛇,钩蜜鹿角井,受用图安享,是众苦之门。”
“财利大毒蛇”,这个我们讲过的,西藏人拿到财了,都要骂一声:毒蛇。骂了之后又揣进去。这个就是要提高警觉性,这不是好东西,是个毒蛇,你摆在口袋里,你想想看,毒蛇摆在你口袋里,你怎么办?它哪个时候把你咬一口,把你肚子咬穿了,你死掉了。所以说那个财利不要当好东西,要提高警惕,拿了提心吊胆地把它管在那里,只是为了三宝的事情需要它一下子,不是拿来享受的。
“财利”这个“毒蛇”,它还有几个譬喻:钩,蜜,鹿的角,井。
“钩”,大家知道,钓鱼的钩。钓鱼,在这个鱼钩上挂一个小蚯蚓什么的,这个鱼就上当了,“哎,这个是好啊,我要吃”,财利哎。财利,你想吃点财利,小小的财利,一口还没吞下去,好了,这个嘴给人家刺穿了,一把这么你钓上去了,命也送掉了。你贪这个财利嘛,你小小的财贪了,你命也送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儒家也有这个话,你要贪财的话,人会牺牲的。
“蜜”,蜜就是蜂蜜,蜂蜜就是糖,就是蜜糖,这个就是捕苍蝇的糖纸了。
这个海公上师他讲得很好了,他说这个苍蝇,它嗡来嗡去地飞,你去抓它呢,它又飞掉了,不好抓。你就用一张纸涂了蜂蜜,粘的,这个胶水、蜂蜜铺在上面,你摆在那里,它自己来的。那就不要你捕了,它自己来了,它闻到这个蜜的香味道,它就是想吃了。海公上师就说这个苍蝇里边也有聪明的苍蝇,等于是他们的学者了,一些老的老师,它给它们小苍蝇教了:“哎,这个东西你不能吃的啊,你吃了之后你命要送掉的。”小苍蝇说:“对对对,我们不吃,我们听你的话。”但是闻到这个味道实在好闻,“我不吃,我打个转转、闻闻总可以吧?不去吃它就是了,老师叫不要吃我就不吃,我们就闻一下”。闻一下之后呢,越闻越好闻,——所以说不能近的,你靠近了之后,你想脱离就失去自在权了——闻到后来,掌握不住了,它说:“我一定要去尝一尝味道,我不要去趴在这个纸上面,趴在纸上老师说要粘住的,我就把舌头舔一下子就马上飞走,只尝一下就可以了。”它就飞下来,轻轻地舌头一舔,马上想飞,糟糕,舌头粘住了,那就飞不动了;飞不动了,它就想办法,两个前腿一蹬,把舌头蹬出来嘛就飞了。两个腿一蹬的…
《律海十门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