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中部经」。

  

  2.我们开始先重新定义一些常被误解(或为了适应论典而不正当使用、错用)并对佛陀禅修法产生许多混淆的字。首先,让我们看看禅那(jhana)这个字。在巴利文,禅那有多种意义。它可以意指「禅修阶段」或「照亮」。但是,禅那这个字常常只被译作「专注」,误解就产生了。因此,本书作者在这书上出现这个字时,将注解它的意义(即,禅修阶段)。作者也检查到,在经上「禅那」这个字从未被定义成「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这种定义只有在一些「论」上提到。

  

  3.佛陀一成不变地将「禅那」这个字包含在整个逐步的禅修训练过程中(此处禅那指禅修阶段,而不是内心的定点专注)。依据经典,这些禅修阶段并不是神秘或神奇的经验。它们只是简单的阶段而且可以被禅修者所认识。这些禅修阶段(禅那)助成正道本具的圆满,而正道强调内心的深度寂止、智慧、宁静及开放。这些品质提供一个坚固的基础,用以体验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增长。当它们仍属于世间时,禅那(禅修阶段)便是重要的「如来的阶梯」,构成导向涅槃的逐步训练。

  

  4.其次是巴利文字「奢摩他」(samatha)。奢摩他的比较正确的意义是安祥、宁静、寂止、静止或安静,而不是一般常常翻译的词,像:「全神贯注」或「定点专注」。因此,作者在此宁愿用「寂止」这个字。

  

  5.巴利字「三摩地」(samadhi)也是同样重要的字,它有许多不同的意义,诸如:宁静、统一的心、寂止、安祥、安静、心的镇静、静心、静止,而一个较少意义的是「专注」。因此,三摩地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定点全神专注(安止定)或接近专注(近行定),而是不同程度的宁静或安静。很有趣地,Rhys Davids 经由研究,发现到在佛陀之前,三摩地这个字并未被用过。甚至,在做菩萨时,他(悉达多太子)所练习的「专注禅修」也不同于「专注」的意义。佛陀将「三摩地」这个字的内涵扩大,用以表示宁静、智慧、寂止、开放、觉知,以及发展一个具有清明与智慧的心。后来,印度教徒改变其意义为「专注」。因此,本作者将用安静、心的镇静或统一的心,来翻译三摩地。依据布达答大的<巴英字典>,「三摩」的意思是宁静、寂止。「地」的意思是智慧。当这二者的意义合在一起,「三摩地」的实际意义就是「定慧」(寂止智慧)。如果有人想选用「专注」这个字来用,那就要知道它的意义是心的安静、心的镇静或统一的心,而不是全神贯注,不是寂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

  

  6.作者写出本书,深信「定慧禅修」的系统耕耘,可以同时带来观察身心实相过程的「观」,以及内心的「止」。再者,可以看到并体验所有缘起现象的因果关系。这意思是,培养洞见的智慧,看清缘起,导致灭除烦恼,得到解脱与觉悟。事实上,佛陀发现到任何一种的「专注练习」不能带领到达涅槃。

  

  7.菩萨(悉达多太子)在出家后,去找两位教导「专注禅修法」的不同老师。第一位是阿罗罗.迦罗摩老师。菩萨向他学法,并遵守纪律,练习到获得一个称做「无所有处」的非常高而显著的禅修阶段。而后菩萨到老师跟前问他是否可以从这禅修更进一层。迦罗摩老师回答说,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菩萨并不满意,去找另一位名为郁陀迦.罗摩的老师,向他学法、遵守纪律,练习到获得「非想非非想处」的成果。菩萨同样到老师跟前问同样的问题,是否可更进一层。菩萨同样被告知,这绝对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未来佛(指悉达多太子)非常失望,因为他看到内心仍有许多东西要清除。他察觉到这种「专注的技巧」,是强烈专注在禅修的对象,由此会在内心产生紧张。当内心有紧张存在,他推知,就仍有执着存在。他也注意到,如果压抑任何经验(如贪、瞋)或不让它们生起,那么,就仍有对自我的某种执取或执着。因此,经过六年尝试所有不同的灵性与禁欲的练习,从像断食的苦行到闭气,他体认到这些练习不能带他到免于执着和痛苦的一个宁静而开放的心胸。

  

  8.在菩萨证得究竟涅槃的夜晚,他先回忆起当他只一、二岁时,发生在春耕庆祝的事。他的侍女们留下他一人在阎浮树下时,他坐着练习「定慧禅修」并体验到一个扩大而开放的心。他看出这种禅修方式可以带他到「寂止禅那」的经验(不是用专注禅那)。由于「定慧禅修」的结果,他的内心充满喜悦,他的身体变得光明而快乐。喜悦消失后,他经验到非常强的宁静和安祥。他的身心非常舒适,他的内心非常宁静、安静,在那时,他以正念和完全的觉知知道发生在他周遭的事,也就是,他仍然能够听到声音、感觉到身上的感受等等。

  

  9.在五月的月圆夜,当菩萨坐在菩提树下禅修时,他下大决心去证得无上涅槃,他想到并非所有乐的形式都是不善的,他体认到,虽然对一切不执着,但身心上仍然可以生起愉悦的感受。在这特别的一晚,菩萨以敞开、扩大内心的方法来练习「定慧禅修」。简而言之,他练习「入出息念」。结果,如大家所知的,他成了佛陀,一位无上的觉悟者。

  

  10.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教的《入出息念经》仍然对日常工作、处理问题以及内心从贪瞋痴解脱的最高目标,提供出训练和培养心性最简单、直接、彻底、有效的方法。这儿所描写的方法是直接从经典本身拿出来,当一个人依照经上的指导去练习,其效果将明显而容易地看到。作者在此强调,本书的指导不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而实际是佛陀本身明显而精确的指导。它可以被称做「未稀释的法」,因为它直接来自经典本身,没有增加或随意写上的观念。

  

  11.《入出息念经》给出今日能得到的最深的禅修指导。它包含四念住及七觉支,并且指出如何经由「入出息」的练习来圆满它们。这是以获得所有的禅修阶段(禅那)来达成。此经示出练习「定慧禅修」的直接方法,而没有将禅修练习分类。奇异的是,今日将禅修分成不同类别,例如,安止定、近行定和剎那定,这些只出现在「论」上,而不曾出现在「经」上。因此,要注意这一点,并且为了正确,要与经比较。

  

  12.达到第四禅修阶段后,往上发展有三种可能。此经只处理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获得所有的色界与无色界的禅修阶段,接着体验「灭想受定」,最后体验「缘起」的经验。在这些获得当中,佛陀提到四种禅修阶段其连继的「心一境性」,是由禅那所建立的。这些阶段被描述成「安祥而无色的解脱」,但仍是属于世间的状态。藉由微细心理观察的深入,这些阶段不同于色界禅那而依其提升的阶段被称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如果一个人努力而连续地每日禅修练习,将可获得这些心识的状态。由于这是渐进的训练,在学会如何跑之前,必须先学会走。因此,禅修练习的起步,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3.这是一条直接走向解脱与出世涅槃的道路。然而,这需要持续禅修的勤奋努力,观察禅修的简单对象-呼吸,伴随着内心的放松与扩大,使得内心变得宁静、清晰而没有妄想。

  

  14.当一个人以「定慧禅修法」练习《入出息念经》,将发现练习增多后,创作力和直觉力增加了。这形成一种真正「觉悟之法」的不受时限、普遍的吸引力。「觉悟之法」是体认缘起及四圣谛,有其深度、广度、简洁、睿智,做为一个活泼的「大众之法」的基础与架构。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根本精神问题的急迫,以及寻找一个不是科学也不是盲信所能提供的答案。

  

  15.较重要的是,经由「定慧禅修法」的最后体验,此中涉及经验到不同的禅修阶段并且以直接的智慧看到十二支缘起的全部。这意思是直接看到并经验到第二和第三圣谛。当这两个圣谛被直接看到并经验到,意味着第一圣谛和第四圣谛也被看到和练习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看到苦本身(第一圣谛),就不能看到苦的原因(第二圣谛);如果没有练习灭苦之道(第四圣谛)就不能灭苦(第三圣谛)。如此,看见并体验缘起,就表示看到并体验整个四圣谛,而这实际上是佛法禅修的真正精髓。

  

  16.《入出息念经》的直正目的不外是从痛苦完全解脱出来,而这就是佛法的最高目标-涅槃。佛法正道的练习开展出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世间的或准备的阶段,一个是出世的或完成的阶段。当弟子们逐步训练培养他们的道德(不断遵守戒律),内心的寂止或安静以及智慧增长时,世间道就在增长。「定慧禅修」的练习,使它到达顶点,加深直接的体验,同时展现万有的三个特征(无常、苦、无我)以及所有的圣谛。

  

  17.简而言之,有二种涅槃,一种是世俗或世间的涅槃,一种是出世间或非世俗的涅槃。禅修者获得世间或世俗的涅槃是在每次放下执着盖障,内心释然而有一种快乐伴随着。当一个人认真练习「定慧禅修」时,这种涅槃会多次生起。出世涅槃则只发生在禅修者看见并体验顺逆的「缘起」之后(也就是体验四圣谛之后)。这种出世涅槃须要时间及努力去获得。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在家的男女众不可能获得它。每天耐心地练习并偶尔闭关,在一位懂得如何「定慧禅修」的够格老师指导下,这些在世间过着活跃生活的俗人们,仍然能够到达出世涅槃的最高目的。《大般涅槃经》中提到,在佛陀时期有许多在家的男女众规律地练习,他们证得圣位的人数比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还要多。一般认为要到达这个目的必须先成为比丘或比丘尼,这并不正确。佛陀的劝导是要所有有兴趣于正道的人们「走来看」。这是很好的忠告,因为它有助于这些有兴趣的人免于判决、批评的心态,而能实实在在地练习,看看这是否真正的正道。

  

  18.缘起的教导,使佛陀的正道有别于其他的禅修类型。在他奋力于开悟的时期…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