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部經」。
2.我們開始先重新定義一些常被誤解(或爲了適應論典而不正當使用、錯用)並對佛陀禅修法産生許多混淆的字。首先,讓我們看看禅那(jhana)這個字。在巴利文,禅那有多種意義。它可以意指「禅修階段」或「照亮」。但是,禅那這個字常常只被譯作「專注」,誤解就産生了。因此,本書作者在這書上出現這個字時,將注解它的意義(即,禅修階段)。作者也檢查到,在經上「禅那」這個字從未被定義成「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這種定義只有在一些「論」上提到。
3.佛陀一成不變地將「禅那」這個字包含在整個逐步的禅修訓練過程中(此處禅那指禅修階段,而不是內心的定點專注)。依據經典,這些禅修階段並不是神秘或神奇的經驗。它們只是簡單的階段而且可以被禅修者所認識。這些禅修階段(禅那)助成正道本具的圓滿,而正道強調內心的深度寂止、智慧、甯靜及開放。這些品質提供一個堅固的基礎,用以體驗內心的甯靜與智慧的增長。當它們仍屬于世間時,禅那(禅修階段)便是重要的「如來的階梯」,構成導向涅槃的逐步訓練。
4.其次是巴利文字「奢摩他」(samatha)。奢摩他的比較正確的意義是安祥、甯靜、寂止、靜止或安靜,而不是一般常常翻譯的詞,像:「全神貫注」或「定點專注」。因此,作者在此甯願用「寂止」這個字。
5.巴利字「叁摩地」(samadhi)也是同樣重要的字,它有許多不同的意義,諸如:甯靜、統一的心、寂止、安祥、安靜、心的鎮靜、靜心、靜止,而一個較少意義的是「專注」。因此,叁摩地的真正意義,不只是定點全神專注(安止定)或接近專注(近行定),而是不同程度的甯靜或安靜。很有趣地,Rhys Davids 經由研究,發現到在佛陀之前,叁摩地這個字並未被用過。甚至,在做菩薩時,他(悉達多太子)所練習的「專注禅修」也不同于「專注」的意義。佛陀將「叁摩地」這個字的內涵擴大,用以表示甯靜、智慧、寂止、開放、覺知,以及發展一個具有清明與智慧的心。後來,印度教徒改變其意義爲「專注」。因此,本作者將用安靜、心的鎮靜或統一的心,來翻譯叁摩地。依據布達答大的<巴英字典>,「叁摩」的意思是甯靜、寂止。「地」的意思是智慧。當這二者的意義合在一起,「叁摩地」的實際意義就是「定慧」(寂止智慧)。如果有人想選用「專注」這個字來用,那就要知道它的意義是心的安靜、心的鎮靜或統一的心,而不是全神貫注,不是寂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
6.作者寫出本書,深信「定慧禅修」的系統耕耘,可以同時帶來觀察身心實相過程的「觀」,以及內心的「止」。再者,可以看到並體驗所有緣起現象的因果關系。這意思是,培養洞見的智慧,看清緣起,導致滅除煩惱,得到解脫與覺悟。事實上,佛陀發現到任何一種的「專注練習」不能帶領到達涅槃。
7.菩薩(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後,去找兩位教導「專注禅修法」的不同老師。第一位是阿羅羅.迦羅摩老師。菩薩向他學法,並遵守紀律,練習到獲得一個稱做「無所有處」的非常高而顯著的禅修階段。而後菩薩到老師跟前問他是否可以從這禅修更進一層。迦羅摩老師回答說,這是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階段。菩薩並不滿意,去找另一位名爲郁陀迦.羅摩的老師,向他學法、遵守紀律,練習到獲得「非想非非想處」的成果。菩薩同樣到老師跟前問同樣的問題,是否可更進一層。菩薩同樣被告知,這絕對是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未來佛(指悉達多太子)非常失望,因爲他看到內心仍有許多東西要清除。他察覺到這種「專注的技巧」,是強烈專注在禅修的對象,由此會在內心産生緊張。當內心有緊張存在,他推知,就仍有執著存在。他也注意到,如果壓抑任何經驗(如貪、瞋)或不讓它們生起,那麼,就仍有對自我的某種執取或執著。因此,經過六年嘗試所有不同的靈性與禁欲的練習,從像斷食的苦行到閉氣,他體認到這些練習不能帶他到免于執著和痛苦的一個甯靜而開放的心胸。
8.在菩薩證得究竟涅槃的夜晚,他先回憶起當他只一、二歲時,發生在春耕慶祝的事。他的侍女們留下他一人在閻浮樹下時,他坐著練習「定慧禅修」並體驗到一個擴大而開放的心。他看出這種禅修方式可以帶他到「寂止禅那」的經驗(不是用專注禅那)。由于「定慧禅修」的結果,他的內心充滿喜悅,他的身體變得光明而快樂。喜悅消失後,他經驗到非常強的甯靜和安祥。他的身心非常舒適,他的內心非常甯靜、安靜,在那時,他以正念和完全的覺知知道發生在他周遭的事,也就是,他仍然能夠聽到聲音、感覺到身上的感受等等。
9.在五月的月圓夜,當菩薩坐在菩提樹下禅修時,他下大決心去證得無上涅槃,他想到並非所有樂的形式都是不善的,他體認到,雖然對一切不執著,但身心上仍然可以生起愉悅的感受。在這特別的一晚,菩薩以敞開、擴大內心的方法來練習「定慧禅修」。簡而言之,他練習「入出息念」。結果,如大家所知的,他成了佛陀,一位無上的覺悟者。
10.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教的《入出息念經》仍然對日常工作、處理問題以及內心從貪瞋癡解脫的最高目標,提供出訓練和培養心性最簡單、直接、徹底、有效的方法。這兒所描寫的方法是直接從經典本身拿出來,當一個人依照經上的指導去練習,其效果將明顯而容易地看到。作者在此強調,本書的指導不是作者自己的看法,而實際是佛陀本身明顯而精確的指導。它可以被稱做「未稀釋的法」,因爲它直接來自經典本身,沒有增加或隨意寫上的觀念。
11.《入出息念經》給出今日能得到的最深的禅修指導。它包含四念住及七覺支,並且指出如何經由「入出息」的練習來圓滿它們。這是以獲得所有的禅修階段(禅那)來達成。此經示出練習「定慧禅修」的直接方法,而沒有將禅修練習分類。奇異的是,今日將禅修分成不同類別,例如,安止定、近行定和剎那定,這些只出現在「論」上,而不曾出現在「經」上。因此,要注意這一點,並且爲了正確,要與經比較。
12.達到第四禅修階段後,往上發展有叁種可能。此經只處理其中的一種,也就是,獲得所有的色界與無色界的禅修階段,接著體驗「滅想受定」,最後體驗「緣起」的經驗。在這些獲得當中,佛陀提到四種禅修階段其連繼的「心一境性」,是由禅那所建立的。這些階段被描述成「安祥而無色的解脫」,但仍是屬于世間的狀態。藉由微細心理觀察的深入,這些階段不同于色界禅那而依其提升的階段被稱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如果一個人努力而連續地每日禅修練習,將可獲得這些心識的狀態。由于這是漸進的訓練,在學會如何跑之前,必須先學會走。因此,禅修練習的起步,是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13.這是一條直接走向解脫與出世涅槃的道路。然而,這需要持續禅修的勤奮努力,觀察禅修的簡單對象-呼吸,伴隨著內心的放松與擴大,使得內心變得甯靜、清晰而沒有妄想。
14.當一個人以「定慧禅修法」練習《入出息念經》,將發現練習增多後,創作力和直覺力增加了。這形成一種真正「覺悟之法」的不受時限、普遍的吸引力。「覺悟之法」是體認緣起及四聖谛,有其深度、廣度、簡潔、睿智,做爲一個活潑的「大衆之法」的基礎與架構。人們可以感覺到一個根本精神問題的急迫,以及尋找一個不是科學也不是盲信所能提供的答案。
15.較重要的是,經由「定慧禅修法」的最後體驗,此中涉及經驗到不同的禅修階段並且以直接的智慧看到十二支緣起的全部。這意思是直接看到並經驗到第二和第叁聖谛。當這兩個聖谛被直接看到並經驗到,意味著第一聖谛和第四聖谛也被看到和練習過。這是因爲如果沒有看到苦本身(第一聖谛),就不能看到苦的原因(第二聖谛);如果沒有練習滅苦之道(第四聖谛)就不能滅苦(第叁聖谛)。如此,看見並體驗緣起,就表示看到並體驗整個四聖谛,而這實際上是佛法禅修的真正精髓。
16.《入出息念經》的直正目的不外是從痛苦完全解脫出來,而這就是佛法的最高目標-涅槃。佛法正道的練習開展出兩個不同的階段,一個是世間的或准備的階段,一個是出世的或完成的階段。當弟子們逐步訓練培養他們的道德(不斷遵守戒律),內心的寂止或安靜以及智慧增長時,世間道就在增長。「定慧禅修」的練習,使它到達頂點,加深直接的體驗,同時展現萬有的叁個特征(無常、苦、無我)以及所有的聖谛。
17.簡而言之,有二種涅槃,一種是世俗或世間的涅槃,一種是出世間或非世俗的涅槃。禅修者獲得世間或世俗的涅槃是在每次放下執著蓋障,內心釋然而有一種快樂伴隨著。當一個人認真練習「定慧禅修」時,這種涅槃會多次生起。出世涅槃則只發生在禅修者看見並體驗順逆的「緣起」之後(也就是體驗四聖谛之後)。這種出世涅槃須要時間及努力去獲得。但這並不是意味著,在家的男女衆不可能獲得它。每天耐心地練習並偶爾閉關,在一位懂得如何「定慧禅修」的夠格老師指導下,這些在世間過著活躍生活的俗人們,仍然能夠到達出世涅槃的最高目的。《大般涅槃經》中提到,在佛陀時期有許多在家的男女衆規律地練習,他們證得聖位的人數比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還要多。一般認爲要到達這個目的必須先成爲比丘或比丘尼,這並不正確。佛陀的勸導是要所有有興趣于正道的人們「走來看」。這是很好的忠告,因爲它有助于這些有興趣的人免于判決、批評的心態,而能實實在在地練習,看看這是否真正的正道。
18.緣起的教導,使佛陀的正道有別于其他的禅修類型。在他奮力于開悟的時期…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