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定慧禅修法
一、《入出息念经》导论
1.本书可能会惹来愤慨和批评的麻烦,因为它所给的观念不同于这些片面的相信:佛陀教导的「止」与「观」是二种分开类型的禅修技巧。这种片面的相信,真正的意思是单方面的信仰,在印度巴利文称做「一边之见」。它就是执取单方面的立场,并且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见解是正确的,而所有其他的见解都是错的。佛陀劝告他的弟子们,如果有人对他的教导有新的或不同的理解,要温柔,并且不生气。他教导他的真正弟子们要仔细倾听这人所表达的是什么,而后将它与佛陀在经内所教导的来比对,看看它是否正确。这儿关键的字是「经」而不是「论」或「释」。这个有关「不生气」的劝诫,使他的真正弟子们免于内心染污。因为,在生气的过程中,他们就不能判定这人的批评是否公正。
2.同样的,本书提出在练习禅修中,对佛陀所教方法的一个澄清。如果有人片面相信他们所练习的禅修法是唯一的方法,而不老实检查经上所表达的是什么,那么,他们可能走到岔路。佛陀的教导有时如果不配合经典来质询、检查、比较,即使这人有最好的诚意,仍有可能使他偏离了佛陀的教导。
3.片面的相信和想法,其徒劳和荒谬,佛陀以下列的的故事来说明:
以前,有一位国王,为了娱乐自己,下令将王宫的大象带到跟前。他又下令将一些天生的瞎子带到大象旁边。而后,他要这些瞎子去摸象,并将大象的样子描述出来。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象像一把扫帚。摸到脚的说,它像一棵树。摸到身体的说,它像墙壁。摸到耳朵的说,象像扇谷的扇子。如此,每一个人对象的描述都不同,但每人都确认自己的说法才是象的真正描述。他们没有体认到每人所接触的只是象的一部分。每一位瞎子只拥有片面的真理。他们开始相互争论,每人执着自己的观点。争论演变成争吵和打斗。当瞎子不断相互争吵和打斗,国王和大臣都笑翻了。
4.佛陀指出,禅修者和哲学家们相互争辩和争论,同样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片面的真理,或者只是以一个角度来看事情。他们武断地执着他们的见解,坚持唯有他们拥有该真理的独占权。佛陀则考量并且看到真理的各面。这就是为什么佛所说的「经」比后人的「论」来得重要。虽然「论」对经的解释有所帮助,但有绝对的必要去检查「论」的说法,是否与佛陀原先所说的相违背。
5.这点证明真正的佛法是不会被称做「片面的」。依照佛法的思维方式,经验是多方面的,因而,佛法的见解是全面的。如果真理是全面的,它就不能以片面来描述。
6.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我不与世间争论,虽然世间跟我争论;觉知到整个真理的人,不与世间争论。」有人问佛陀他的见解,佛陀说他的见解是他不反对世间任一人,不管是人、神或魔。如果这是佛法的立场,那么,佛法的禅修者们如何会相互冲突?或与世间任一人冲突?
7.当禅修者变得独断,他们就不再寻求真理(正法),因为独断的态度隔离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寻找开放、净化他们内心的人。独断一定会产生冲突与言辞交锋。禅修与净心在于教导我们爱心、慈悲与忍耐。如果是如此,独断的态度如何能在真理的名下盛行?
8.如果一个人执着先入之见:「这是唯一的方法」,那么就不能理解佛法的正确地位。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以这些话开启他的教导:
「敞开,是走向无死之门。愿眼中只有一些灰尘的人们,能看得清楚,如此他们能免于盲目的信仰。」
9.禅宗的一个故事,阐述了这个观点。有一次,一位教授到禅师那儿,请他解释禅的意义。禅师静静地倒一杯茶。杯子已经满了,但他仍然继续倒。教授再也忍不住了,就问这位禅师:「杯子已满了,您为何继续倒?」禅师说:「我想向你指出,同样的你心中已满了。你想来了解禅,在你想了解禅之前,先将你心中先入为主的见解空掉。」
请以一颗敞开而没有先入为主的心,来享受本书。
二、一个公开的邀请
敬礼世尊、应供、无上正等正觉者!
1.现今很多人在寻找一条精神的道路,能引导他们的心走向安祥与开放。他们发现,强调物质快乐的世间标准,实际上不能带来真正的安祥与平安。反而导致更多的痛苦与不满足。对这些人,佛陀的八圣道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可以满足的生活榜样。这种生活是敞开而自由的。佛陀教导出使内心脱离贪、瞋、痴的方法,开始对他的弟子示出如何拥有一颗开放的心,扩大超越现有的限制,使自己能以理性来检查。在《葛拉玛经》中,佛陀明确地说,一个人必须一直检、探究,而不要盲目追随任何信仰。所有这些劝诫,其目的是敞开和扩大个人的经验,如此才不会未经彻底探究就执着于任何特别的教义。
2.对任何特别教义的坦诚探究,可打开个人的内心并扩展他们的意识。而后,他们可以看清什么会导致封闭而紧张的心,什么会导致一颗开放而清明的心。佛陀所教导的许多课程中的一个是,首先要人们慷慨布施来扩大自己的意识。吝啬的人,会有紧张、心胸狭窄的倾向。他们的心抓住物质而容易变成对它们执着。任何形式的执着,会使内心不适而紧张。紧张是众多痛苦的产因。因此,经由激励人们练习布施,他教导人们如何去拥有一颗喜悦、开放、清明而不封闭、紧张的心。慷慨布施的另一种形式是,给出时间和力气去帮助那些有问题的人,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这包含帮助他们使他们快乐。一个人说出或做出一些行为使别人微笑,它会打开自己的心而后生起喜悦,这不只是发生在别人心上,在自己心上也会生起。这类练习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心胸并且送走紧张。
3.佛陀也强调遵守道德戒律的重要。持续地遵守和奉行五条戒律,可以使人的内心从悔恨、激动及罪恶感中释放出来。这五条戒律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不用毒品。一个人能不断维持这些简单的行为规则,内心将没有压力。
4.接着,佛陀教导禅修或精神的提升,使内心免于压力。禅修的要点是保持自心的开放与宁静,并且接受任何在心中生起的现象而不要有一点紧张。因此,这本指导的是写给这些神圣的追寻者。对一位初学者而言,这些指导可能显得有些不清或难以了解,但是当他好好遵照这些指导,将逐渐发现许多的益处。
5.事实上,佛陀所教的禅修,并不像今日一般所练习的(专注禅修法),被割成不同的类型。它不是任何形式的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的深度专注,这些专注实际会带来内心的紧张和压抑内心的烦恼。「专注禅修法」是一种压抑的形式,是一种将个人的经验切掉,而产生一种对内心所生起的现象的反抗。结果,存在着对实相的冲突。反过来说,「定慧禅修法」则开放个人的内心,连继地扩大心胸,没有一点的排斥或反抗任何东西。只专注的心,并不是佛法的禅修方式;不管所说的是安止定或近行定,都是一样。
6.禅修的重要规则是,不管什么东西使心从呼吸这对象跑开后,想使心宁静,只要将心放开、扩大,不去想分心的事,让它走,放松心胸及头部的紧张,感觉到心胸敞开,松弛掉压力,而后轻轻地将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对象「呼吸」上,保持松弛。在移回到呼吸前,要使心宁静并且放松头部的紧张,这一点使「专注禅修法」与「定慧禅修法」呈现巨大的差异。练习「专注禅修」的人,过分专注于禅修的对象,结果,他们倾向于封闭或锁紧内心直到没有任何分心。这种练习,导致内心的深度专注而将烦恼阻挡住。反过来说,练习「定慧禅修」的人,倾向于开放自心,并且允许内心自然地宁静。他不压抑或强迫自己的心停留、聚焦于禅修的对象上,而是使心永远觉知眼前当下正在做什么。任何分心生起了,他放下它。在回到注意呼吸前,将心开放、扩大,松弛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如此,就如同经上所说的,「定慧禅修」可以导致智慧、全面的觉知、正念以及最后获得涅槃的最高目标。
7.入息、出息、松弛头部的紧张以及敞开、扩大自己的心,便是一个人所依归的「家」。这意思是,每次心从家出走,首先不管它,再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心胸扩大、变得宁静,而后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使心宁静。不管它是一个妄念、情绪上的痛苦、身体的感受或其他任何使他分心的东西,他必须「永远要回家」。这些分心的现象,都要用相同的方式处理。这是到目前为止,佛陀所给出的最简单的禅修指导。只简单的放下、放松头部的紧张、感觉到内心的扩大及变得宁静,再将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在出息时放松头部的紧张并使心宁静。多么简单!不要尝试去控制呼吸!只要正常而自然地呼吸,简要地说,就是这样。本书的其余部分只是以较精细的解说来描述这些指导。当一个人检查并探究本书的意义,将开始理解并逐渐应用本技巧在禅坐及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他将惊喜于佛陀所教的「入出息念」的美丽与简单。
愿所有阅读本书的人发现它有所助益,也愿他们都到达最高的成就。
三、阎浮树、菩提树以及涅槃路
1.近年来,有许多英文及其他语文的佛法的解说。但是,其中不少缺乏可靠性,没有正确地表达佛陀的话。许多是以自由投稿的方式来写,实在难以认同这些写作是佛法。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将注意力拉向佛法的深远意义,这儿包含禅修指导、佛法的初步理解指引及其实际运用。本书试图依据《入出息念经》写出禅修的精确描述。这些指导在「中部经」的《念住经》及《教诫罗怙罗大经》中,有完全相同的字、句。本书也尽量限制使用标准的「论」。此经是选自涅纳摩里及菩提法师译自巴利文的…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