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

  

  一、《入出息念經》導論

  

  1.本書可能會惹來憤慨和批評的麻煩,因爲它所給的觀念不同于這些片面的相信:佛陀教導的「止」與「觀」是二種分開類型的禅修技巧。這種片面的相信,真正的意思是單方面的信仰,在印度巴利文稱做「一邊之見」。它就是執取單方面的立場,並且堅持自己的看法或見解是正確的,而所有其他的見解都是錯的。佛陀勸告他的弟子們,如果有人對他的教導有新的或不同的理解,要溫柔,並且不生氣。他教導他的真正弟子們要仔細傾聽這人所表達的是什麼,而後將它與佛陀在經內所教導的來比對,看看它是否正確。這兒關鍵的字是「經」而不是「論」或「釋」。這個有關「不生氣」的勸誡,使他的真正弟子們免于內心染汙。因爲,在生氣的過程中,他們就不能判定這人的批評是否公正。

  

  2.同樣的,本書提出在練習禅修中,對佛陀所教方法的一個澄清。如果有人片面相信他們所練習的禅修法是唯一的方法,而不老實檢查經上所表達的是什麼,那麼,他們可能走到岔路。佛陀的教導有時如果不配合經典來質詢、檢查、比較,即使這人有最好的誠意,仍有可能使他偏離了佛陀的教導。

  

  3.片面的相信和想法,其徒勞和荒謬,佛陀以下列的的故事來說明:

  以前,有一位國王,爲了娛樂自己,下令將王宮的大象帶到跟前。他又下令將一些天生的瞎子帶到大象旁邊。而後,他要這些瞎子去摸象,並將大象的樣子描述出來。

  摸到象尾的瞎子說,象像一把掃帚。摸到腳的說,它像一棵樹。摸到身體的說,它像牆壁。摸到耳朵的說,象像扇谷的扇子。如此,每一個人對象的描述都不同,但每人都確認自己的說法才是象的真正描述。他們沒有體認到每人所接觸的只是象的一部分。每一位瞎子只擁有片面的真理。他們開始相互爭論,每人執著自己的觀點。爭論演變成爭吵和打鬥。當瞎子不斷相互爭吵和打鬥,國王和大臣都笑翻了。

  

  4.佛陀指出,禅修者和哲學家們相互爭辯和爭論,同樣是因爲他們只看到片面的真理,或者只是以一個角度來看事情。他們武斷地執著他們的見解,堅持唯有他們擁有該真理的獨占權。佛陀則考量並且看到真理的各面。這就是爲什麼佛所說的「經」比後人的「論」來得重要。雖然「論」對經的解釋有所幫助,但有絕對的必要去檢查「論」的說法,是否與佛陀原先所說的相違背。

  

  5.這點證明真正的佛法是不會被稱做「片面的」。依照佛法的思維方式,經驗是多方面的,因而,佛法的見解是全面的。如果真理是全面的,它就不能以片面來描述。

  

  6.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我不與世間爭論,雖然世間跟我爭論;覺知到整個真理的人,不與世間爭論。」有人問佛陀他的見解,佛陀說他的見解是他不反對世間任一人,不管是人、神或魔。如果這是佛法的立場,那麼,佛法的禅修者們如何會相互沖突?或與世間任一人沖突?

  

  7.當禅修者變得獨斷,他們就不再尋求真理(正法),因爲獨斷的態度隔離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尋找開放、淨化他們內心的人。獨斷一定會産生沖突與言辭交鋒。禅修與淨心在于教導我們愛心、慈悲與忍耐。如果是如此,獨斷的態度如何能在真理的名下盛行?

  

  8.如果一個人執著先入之見:「這是唯一的方法」,那麼就不能理解佛法的正確地位。這就是爲什麼佛陀以這些話開啓他的教導:

  「敞開,是走向無死之門。願眼中只有一些灰塵的人們,能看得清楚,如此他們能免于盲目的信仰。」

  

  9.禅宗的一個故事,闡述了這個觀點。有一次,一位教授到禅師那兒,請他解釋禅的意義。禅師靜靜地倒一杯茶。杯子已經滿了,但他仍然繼續倒。教授再也忍不住了,就問這位禅師:「杯子已滿了,您爲何繼續倒?」禅師說:「我想向你指出,同樣的你心中已滿了。你想來了解禅,在你想了解禅之前,先將你心中先入爲主的見解空掉。」

  

  

  請以一顆敞開而沒有先入爲主的心,來享受本書。

  

  

  

  二、一個公開的邀請

  

  敬禮世尊、應供、無上正等正覺者!

  

  1.現今很多人在尋找一條精神的道路,能引導他們的心走向安祥與開放。他們發現,強調物質快樂的世間標准,實際上不能帶來真正的安祥與平安。反而導致更多的痛苦與不滿足。對這些人,佛陀的八聖道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可以滿足的生活榜樣。這種生活是敞開而自由的。佛陀教導出使內心脫離貪、瞋、癡的方法,開始對他的弟子示出如何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擴大超越現有的限製,使自己能以理性來檢查。在《葛拉瑪經》中,佛陀明確地說,一個人必須一直檢、探究,而不要盲目追隨任何信仰。所有這些勸誡,其目的是敞開和擴大個人的經驗,如此才不會未經徹底探究就執著于任何特別的教義。

  

  2.對任何特別教義的坦誠探究,可打開個人的內心並擴展他們的意識。而後,他們可以看清什麼會導致封閉而緊張的心,什麼會導致一顆開放而清明的心。佛陀所教導的許多課程中的一個是,首先要人們慷慨布施來擴大自己的意識。吝啬的人,會有緊張、心胸狹窄的傾向。他們的心抓住物質而容易變成對它們執著。任何形式的執著,會使內心不適而緊張。緊張是衆多痛苦的産因。因此,經由激勵人們練習布施,他教導人們如何去擁有一顆喜悅、開放、清明而不封閉、緊張的心。慷慨布施的另一種形式是,給出時間和力氣去幫助那些有問題的人,成爲他們真正的朋友。這包含幫助他們使他們快樂。一個人說出或做出一些行爲使別人微笑,它會打開自己的心而後生起喜悅,這不只是發生在別人心上,在自己心上也會生起。這類練習有助于擴大自己的心胸並且送走緊張。

  

  3.佛陀也強調遵守道德戒律的重要。持續地遵守和奉行五條戒律,可以使人的內心從悔恨、激動及罪惡感中釋放出來。這五條戒律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不用毒品。一個人能不斷維持這些簡單的行爲規則,內心將沒有壓力。

  

  4.接著,佛陀教導禅修或精神的提升,使內心免于壓力。禅修的要點是保持自心的開放與甯靜,並且接受任何在心中生起的現象而不要有一點緊張。因此,這本指導的是寫給這些神聖的追尋者。對一位初學者而言,這些指導可能顯得有些不清或難以了解,但是當他好好遵照這些指導,將逐漸發現許多的益處。

  

  5.事實上,佛陀所教的禅修,並不像今日一般所練習的(專注禅修法),被割成不同的類型。它不是任何形式的安止定、近行定或剎那定的深度專注,這些專注實際會帶來內心的緊張和壓抑內心的煩惱。「專注禅修法」是一種壓抑的形式,是一種將個人的經驗切掉,而産生一種對內心所生起的現象的反抗。結果,存在著對實相的沖突。反過來說,「定慧禅修法」則開放個人的內心,連繼地擴大心胸,沒有一點的排斥或反抗任何東西。只專注的心,並不是佛法的禅修方式;不管所說的是安止定或近行定,都是一樣。

  

  6.禅修的重要規則是,不管什麼東西使心從呼吸這對象跑開後,想使心甯靜,只要將心放開、擴大,不去想分心的事,讓它走,放松心胸及頭部的緊張,感覺到心胸敞開,松弛掉壓力,而後輕輕地將注意力移回到禅修的對象「呼吸」上,保持松弛。在移回到呼吸前,要使心甯靜並且放松頭部的緊張,這一點使「專注禅修法」與「定慧禅修法」呈現巨大的差異。練習「專注禅修」的人,過分專注于禅修的對象,結果,他們傾向于封閉或鎖緊內心直到沒有任何分心。這種練習,導致內心的深度專注而將煩惱阻擋住。反過來說,練習「定慧禅修」的人,傾向于開放自心,並且允許內心自然地甯靜。他不壓抑或強迫自己的心停留、聚焦于禅修的對象上,而是使心永遠覺知眼前當下正在做什麼。任何分心生起了,他放下它。在回到注意呼吸前,將心開放、擴大,松弛頭部的緊張並使心甯靜。如此,就如同經上所說的,「定慧禅修」可以導致智慧、全面的覺知、正念以及最後獲得涅槃的最高目標。

  

  7.入息、出息、松弛頭部的緊張以及敞開、擴大自己的心,便是一個人所依歸的「家」。這意思是,每次心從家出走,首先不管它,再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心胸擴大、變得甯靜,而後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使心甯靜。不管它是一個妄念、情緒上的痛苦、身體的感受或其他任何使他分心的東西,他必須「永遠要回家」。這些分心的現象,都要用相同的方式處理。這是到目前爲止,佛陀所給出的最簡單的禅修指導。只簡單的放下、放松頭部的緊張、感覺到內心的擴大及變得甯靜,再將注意力移回到呼吸上,在入息時放松頭部的緊張並使心甯靜,在出息時放松頭部的緊張並使心甯靜。多麼簡單!不要嘗試去控製呼吸!只要正常而自然地呼吸,簡要地說,就是這樣。本書的其余部分只是以較精細的解說來描述這些指導。當一個人檢查並探究本書的意義,將開始理解並逐漸應用本技巧在禅坐及日常生活當中。同時,他將驚喜于佛陀所教的「入出息念」的美麗與簡單。

  願所有閱讀本書的人發現它有所助益,也願他們都到達最高的成就。

  

  

  叁、閻浮樹、菩提樹以及涅槃路

  

  1.近年來,有許多英文及其他語文的佛法的解說。但是,其中不少缺乏可靠性,沒有正確地表達佛陀的話。許多是以自由投稿的方式來寫,實在難以認同這些寫作是佛法。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將注意力拉向佛法的深遠意義,這兒包含禅修指導、佛法的初步理解指引及其實際運用。本書試圖依據《入出息念經》寫出禅修的精確描述。這些指導在「中部經」的《念住經》及《教誡羅怙羅大經》中,有完全相同的字、句。本書也盡量限製使用標准的「論」。此經是選自涅納摩裏及菩提法師譯自巴利文的…

《定慧禅修法 3-1 定慧禅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