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电子,在「库伦作用力」的束缚下,在不同的能阶上升、下降着。轮回中的众生也是如此,每一众生犹如一「精神质点」,在「业烦恼力」的束缚下,众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所以众生是处在不同层次的三界中,由于尚未超越「业烦恼力」的束缚,所以仍无法自在。处在欲界的众生,犹如处在低能阶的电子,此中,处在地狱的众生,犹如处在最低能阶的电子。处在色界的众生,犹如处在中能阶的电子;处在无色界的众生,犹如处在高能阶的电子。宗教家所说的行善升天堂,就像低能阶的电子吸收光量子后上升到高的能阶。作恶下地狱,就像高能阶的电子释放光量子而下降到最低的能阶。
氢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的能阶升降着,可以用科学实验测知,众生在生前死后生天堂或堕地狱,就难以用科学仪器检验,但是即使人在活着的时候,也是可以亲自体验天堂与地狱的:一个人内心充满喜悦时,当下便是处在天堂;一个人笼罩在贪瞋的当下,便是处在地狱。从这角度来看,一个人在一天内就不时在亲身体验轮回了。一个人若透过禅定的训练,时时保持内心平静,那么这一个人已是处在色界的精神境界了,他如果想要超越色界的境界,那就尚须般若的结合。
(三)解脱
A经文所说
首先,佛经上所说的「解脱」是什么意思呢?《杂阿含经》中记载着:
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若彼比丘离贪欲,心解脱,得身作证;离无明,慧解脱。是名比丘断爱缚、转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大七一○)
此处指出,心解脱是从「贪欲」脱离出来;慧解脱是从「无明」脱离出来。也就是说,佛法的解脱是指从「业烦恼力」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一旦达成解脱,修行者就断除了贪爱的束缚(断爱缚)、化解了烦恼结(转结)、看清了内心深处微细的我慢并将之去除(慢无间等)、也拔除随眠而不再有生死之苦了(究竟苦边)。也可以说,解脱是佛弟子们修行的一个目标。但是要如何达成解脱呢?释尊说:
「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a何等为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b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c何等为念根?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d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e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观察已,得尽诸漏,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大六四七,六四九)【S5,9-10】
此处指出,要解脱,就要依次培养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的能力,最后以正智(final knowledge)得到完全的解脱。
B科学譬喻
例如,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伦作用力的束缚下,电子处在不同的能阶中,有时处在第一能阶,有时处在第二能阶,有时处在第三能阶,有时处在更高的能阶。低能阶的电子吸收光量子后上升到高的能阶。只要所吸收的能量超过「束缚能」,这一电子就解脱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
C法喻配合
证悟者在证悟那一个剎那,是精神的量子跃迁,此时吸收一「精神量子」。要不断培养出足够的五力才能发生跃迁,最后从「业烦恼力」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进入涅槃。犹如束缚电子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才能变成自由电子。
问:解脱后会不会再退转,犹如自由电子受撞后又被捕?
答:今因心灵的束缚力已完全没有了,修行者所培养的觉性也不再减,所以不会再退转,也可以说,已没有心灵位能的凹槽,因而不再受拘束,这是不可逆的现象,犹如绳索断了,不同以往,所以称作大死一番。
问:既然无我,谁得到解脱?岂不是矛盾?
答:这一疑问可以用譬喻来了解:每一轮回中上升的众生,犹如氢原子中的电子由第一能阶上升到第二能阶后,前后的能量有所不同,所以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唯有前后完全相同而不变的电子,才称作电子的「我」,站在这角度来看,这一上升的电子是无我的。另一方面,升到第二能阶的电子是来自第一能阶的电子吸收一光子所成,所以不是完全无关的「异」,站在世俗的角度来看,是同一个电子的延续,是依于缘起而存在的。所以这上升(或下降)的电子是缘起而无我的。轮回中上升或下降的任一众生也是如此,都是剎那变化而无常、无我的!
问:如何培养出足够的五力以发生跃升?
答:寻找答案的方式,是经由闻、思、修三个阶段:(a)亲近善知识以多闻;(b)经过多闻后的「思」,可以事半功倍,并避免歧途。不经过多闻的「思」,难免闭门造车;(c)禅修:提升观察的能力,以更稳定的心(止)、更多的观察(观)培养出足够的五力。经过闻、思后的「修」,才易得到心灵的跃升。
《以科学的譬喻来看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