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在不同的能階上升、下降著。輪回中的衆生也是如此,每一衆生猶如一「精神質點」,在「業煩惱力」的束縛下,衆生的精神境界是量子化的,所以衆生是處在不同層次的叁界中,由于尚未超越「業煩惱力」的束縛,所以仍無法自在。處在欲界的衆生,猶如處在低能階的電子,此中,處在地獄的衆生,猶如處在最低能階的電子。處在色界的衆生,猶如處在中能階的電子;處在無色界的衆生,猶如處在高能階的電子。宗教家所說的行善升天堂,就像低能階的電子吸收光量子後上升到高的能階。作惡下地獄,就像高能階的電子釋放光量子而下降到最低的能階。
氫原子中的電子在不同的能階升降著,可以用科學實驗測知,衆生在生前死後生天堂或墮地獄,就難以用科學儀器檢驗,但是即使人在活著的時候,也是可以親自體驗天堂與地獄的:一個人內心充滿喜悅時,當下便是處在天堂;一個人籠罩在貪瞋的當下,便是處在地獄。從這角度來看,一個人在一天內就不時在親身體驗輪回了。一個人若透過禅定的訓練,時時保持內心平靜,那麼這一個人已是處在色界的精神境界了,他如果想要超越色界的境界,那就尚須般若的結合。
(叁)解脫
A經文所說
首先,佛經上所說的「解脫」是什麼意思呢?《雜阿含經》中記載著: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轉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大七一○)
此處指出,心解脫是從「貪欲」脫離出來;慧解脫是從「無明」脫離出來。也就是說,佛法的解脫是指從「業煩惱力」的束縛中,脫離出來。一旦達成解脫,修行者就斷除了貪愛的束縛(斷愛縛)、化解了煩惱結(轉結)、看清了內心深處微細的我慢並將之去除(慢無間等)、也拔除隨眠而不再有生死之苦了(究竟苦邊)。也可以說,解脫是佛弟子們修行的一個目標。但是要如何達成解脫呢?釋尊說:
「有五根。何等爲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a何等爲信根?若比丘于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余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余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b何等爲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c何等爲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殷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d何等爲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e何等爲慧根?若比丘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是名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實觀察已,得盡諸漏,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大六四七,六四九)【S5,9-10】
此處指出,要解脫,就要依次培養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能力,最後以正智(final knowledge)得到完全的解脫。
B科學譬喻
例如,氫原子中的電子,在庫倫作用力的束縛下,電子處在不同的能階中,有時處在第一能階,有時處在第二能階,有時處在第叁能階,有時處在更高的能階。低能階的電子吸收光量子後上升到高的能階。只要所吸收的能量超過「束縛能」,這一電子就解脫束縛而成爲「自由電子」。
C法喻配合
證悟者在證悟那一個剎那,是精神的量子躍遷,此時吸收一「精神量子」。要不斷培養出足夠的五力才能發生躍遷,最後從「業煩惱力」的束縛中,脫離出來,進入涅槃。猶如束縛電子要得到足夠的能量,才能變成自由電子。
問:解脫後會不會再退轉,猶如自由電子受撞後又被捕?
答:今因心靈的束縛力已完全沒有了,修行者所培養的覺性也不再減,所以不會再退轉,也可以說,已沒有心靈位能的凹槽,因而不再受拘束,這是不可逆的現象,猶如繩索斷了,不同以往,所以稱作大死一番。
問:既然無我,誰得到解脫?豈不是矛盾?
答:這一疑問可以用譬喻來了解:每一輪回中上升的衆生,猶如氫原子中的電子由第一能階上升到第二能階後,前後的能量有所不同,所以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唯有前後完全相同而不變的電子,才稱作電子的「我」,站在這角度來看,這一上升的電子是無我的。另一方面,升到第二能階的電子是來自第一能階的電子吸收一光子所成,所以不是完全無關的「異」,站在世俗的角度來看,是同一個電子的延續,是依于緣起而存在的。所以這上升(或下降)的電子是緣起而無我的。輪回中上升或下降的任一衆生也是如此,都是剎那變化而無常、無我的!
問:如何培養出足夠的五力以發生躍升?
答:尋找答案的方式,是經由聞、思、修叁個階段:(a)親近善知識以多聞;(b)經過多聞後的「思」,可以事半功倍,並避免歧途。不經過多聞的「思」,難免閉門造車;(c)禅修:提升觀察的能力,以更穩定的心(止)、更多的觀察(觀)培養出足夠的五力。經過聞、思後的「修」,才易得到心靈的躍升。
《以科學的譬喻來看佛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