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觀
(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
林崇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佛陀並不回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
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2)叁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3)宇宙的動態變化:于成、住、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爲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評。
一、前言
佛教對宇宙現象的描述,散見于大小乘的經論中,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譯的《起世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以下依次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長度的計量、叁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物質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滅詳細闡述。
二、數字
爲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現象,佛經中定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
「一十爲十,十十爲百,十百爲千,十千爲萬,十萬爲洛叉,十洛叉爲度洛叉,十度洛叉爲俱胝,十俱胝爲末陀,十末陀爲阿庾多,十阿庾多爲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爲那庾多,十那庾多爲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邏攙爲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爲阿僧企耶。」(注一)
依此說法,「洛叉」爲10,000=1.0E5,「俱胝」爲1.0 E 7,「阿庾多」爲1.0 E 9,「那庾多」爲1.0 E 11,「阿僧企耶」(或略爲「阿僧企」,意譯爲「無數」)爲1.0 E 51。這些大的數字常用來記述長的時間、距離等。只是在大小乘的不同經論中,所記敘的數值大小常有不同,一方面可能是佛經經過長期背誦下傳而有所出入,一方面可能是釋尊因材施教,適應聽衆的根機而有不同的權說與實說。佛典中經常出現很大的數字,不外反應出佛教的眼光不是只拘限在一小範圍內,而是放眼在廣大的時空,使心胸能含攝整個宇宙。
叁、時間
佛典中的短時間,用「剎那」、「一彈指頃」來敘述。今依《俱舍論》卷十二:
「對法諸師說:如壯士一疾彈指頃,六十五剎那」
「剎那百二十爲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爲一臘縛。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即「須臾」)。叁十牟呼栗多爲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叁十晝夜爲一月。總十二月爲一年」(注二)
依此記載來推算,一須臾(一牟呼栗多)爲48分鍾。一剎那爲0.0 133秒。一彈指頃約爲0.86秒。
佛典中的長時間則用「劫」來表達。「一大劫」由「成劫」、「住劫」、「壞劫」及「空劫」等四劫所合成,此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因此「一大劫」共含有八十中劫,每「二十中劫」是由一減劫、十八中劫及一增劫所合成。所謂「一增劫」是由人壽十歲時算起,每經過百年,人壽增一歲,一直增至人壽八萬歲爲止,如此一段時間,爲一「增劫」,共計 7,990,000=7.99E6年;反之,則爲「減劫」。十八中劫皆由一增一減所合成,故又稱「增減劫」。若將增劫及減劫各近似爲八百萬年,則「二十中劫」約爲叁億年,「一大劫」約爲十二億年。依此可以推算出佛經上的「叁大阿僧企劫」約爲3.6 E 60年。以上主要依小乘經論來計算,若依大乘經論(如《華嚴經》、《瑜伽師地論》)則其數值更大。目前太陽及地球的形成年齡,科學上認爲不超過二百億年,此點可相互比較。
四、長度
佛典中的長度單位常用「極微」及「逾繕那」(「由旬」)來表達。《俱舍論》卷十二的頌文說:
「極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塵,虮虱麥指節,後後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爲弓量,五百俱盧舍,此八逾繕那。」(注叁)
此頌文是說:由「極微」開始,依次以七倍來增加,則成爲「微」、「金塵」、「水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隙塵」、「虮」、「虱」、「面麥」、「指節」的長度。叁個指節合成一「指」,二十四指橫排即合成一「肘」的長度,四肘成爲一「弓」,五百弓成爲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爲一「逾繕那」(一由旬)。此中「指節」及「指」的長度較爲習知。今設一指節的長度爲2.5公分,寬爲叁分之五公分,如此可估計出:
一極微(的長度)爲0.05A(埃);
一俱盧舍爲800公尺;
一逾繕那爲6.4公裏;
一千逾繕那爲一地球半徑。
由于一個波爾半徑爲0.5A,故知極微本身近乎原子的大小。
五、叁界與叁千大千世界
佛經中的一個小世界,由「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叁界所構成。叁界內各有相關的衆生,《長阿含經》卷二十的《世記經》中記載著:
「佛告比丘:『欲界衆生有十二種。何等爲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叁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色界衆生有二十二種:一者梵身天,二者梵輔天,叁者梵衆天,四者大梵天,五者光天,六者少光天,七者無量光天,八者光音天,九者淨天,十者少淨天,十一者無量淨天,十二者遍淨天,十叁者嚴飾天,十四者小嚴飾天,十五者無量嚴飾天,十六者嚴飾果天,十七者無想天,十八者無造天,十九者無熱天,二十者善見天,二十一者大善見天,二十二者阿迦尼咤天。無色界衆生有四種。何等爲四?一者空智天,二者識智天,叁者無所有智天,四者有想無想智天。』」(注四)
以上共標出叁界的衆生有叁十八種。《世記經》又記載著:
「閻浮提人身長叁肘半……四天王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铢……兜率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铢半……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叁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铢……」(注五)
以上顯示出愈往上層的天,其身長愈大,密度愈稀;而另一方面壽命卻愈長,《世記經》說:
「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四天王壽天五百歲,……忉利天壽天千歲,……焰摩天壽天二千歲,……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化自在天壽天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壽天萬六千歲,……梵迦夷天壽命一劫,……光音天壽命二劫,……遍淨天壽命叁劫,……果實天壽命四劫,……無想天壽命五百劫,……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空處天壽命萬劫,……識處天壽命二萬一千劫,……不用處天壽命四萬二千劫,……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減者。齊此爲衆生,齊此爲壽命,齊此爲世界,齊此名爲生、老、病、死往來所趣。……」(注六)
以上標示出「天」的壽命甚長,但仍不能超越生、老、病、死。今回過頭來,看此大地,《世記經》說: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于水,水深叁千叁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于風,風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注七)
此處的數據,在不同經論上並不相同,但都表示此大地(地球)下方是水(大海),再下就是風(大氣)。若再把宇宙的範圍,由此世界往外看,依《世記經》的記載: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爲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爲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爲叁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衆生所居,名一佛剎。」(注八)
此處指出一個小千世界含一千個太陽系;中千世界含一百萬個太陽系;一個大千世界含十億個太陽系,如是爲一佛剎。《世記經》的〈地獄品〉記述著:
「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複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複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複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于彼,彼有八大地獄。」(注九)
依此段經文所述,八大地獄是在太陽系的外圍二大金剛山(即「鐵圍山」)之間。「大海水」似指星際介質,「金剛山」似指不同星際介質間的不連續交界區。
至于地球上的四大洲,依《世記經》的〈閻浮提洲品〉及〈世本緣品〉的記載: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郁單曰(即「北俱盧洲」)。……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即「東勝身洲」)。……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貨洲」)。……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即「南贍部洲」),其土南狹北廣。……』」(注十)
「此閻浮提日中時,弗于逮日沒。拘耶尼日出,郁單曰夜半。……閻浮提東方,弗于逮爲西方。閻浮提爲西方,拘耶尼爲東方。拘耶尼爲西方,郁單曰爲東方。郁單曰爲西方,弗于逮爲東方。」(注十一)
依以上二段經文的記述,此處的須彌山代表地球自轉的軸心;地面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大洲,依次爲弗于逮、…
《佛教的宇宙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