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閻浮提、俱耶尼及郁單曰,如此可符合各洲的日出、日中、日沒及夜半。四大洲及人皆在地球上,容易用肉眼見到,而「天」則有不同。《世記經》的〈忉利天品〉記述著:
「天有十法,何等爲十?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叁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淨大小便利,七者身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産,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色,好青則青,好黃則黃,赤白衆色隨意而現。」(注十二)
故知佛經中的諸天,並不是像人類的肉身易于見到。至于他方的佛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七有如下的記述:
「爾時普賢菩薩,複告大衆言:『諸佛子!世界海有種種差別形相,所謂或圓或方,或非方圓,無量差別。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樹形,或如華形,或如宮殿形,或如衆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
這表示在大乘佛法中,有千差萬別的宇宙形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叁千大千世界」。今日的天文學,已明顯知道太陽系中的天體有盤狀的分布,由1.0E11個恒星所構成的銀河系也是旋轉的盤狀。銀河系外的「旋渦星系」也是如此。由許多星系所構成的「星系團」,則有的不再是盤狀;更大尺度的「超星系團」則旋轉不顯著。
六、世界的成壞
依《世記經》的〈叁災品〉所述:
「佛告比丘:『世有叁災,雲何爲叁?一者火災,二者水災,叁者風災。有叁災上際,雲何爲叁?一者光音天,二者遍淨天,叁者果實天。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爲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爲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爲際。
雲何爲火災?火災始欲起時,此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法時,有人得第二禅者。……此世間人聞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二禅道,身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時,地獄衆生罪畢命終,來生人間;複修無覺無觀第二禅,身壞命終,生光音天。畜生、餓鬼、阿須倫、四天王……梵天衆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無覺無觀第二禅,身壞命終,生光音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須倫乃至梵天皆盡。……梵天盡已,然後人盡,無有遺余。人盡無余已,此世敗壞,乃成爲災。其後天不降雨,百谷草木自然枯死。……緣此世間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間所有小河、汱浍、渠流皆悉幹竭。……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萬天下諸山、大山、須彌山王皆悉洞然,……一時四天王宮、忉利天宮、焰摩天宮、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
佛告比丘:『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爲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注十叁)
這段經文詳述火災起時,下界衆生都生往光音天,整個大地、須彌山王及梵天宮等,皆成灰燼,此時有「七日」出現,《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叁叁說:
「有說世界將欲壞時,即一日輪分爲七日,由彼勢力,世界便壞。有說即一日輪,至劫將末,成七倍熱,焚燒世界。……如是說者,諸有情類,業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時,業力盡故,隨于近處,有災火生,乃至梵宮,皆被焚燎。」(注十四)
此處解釋劫末「七日」的不同意義,可供參考;其推動力,則歸之于「業力」。至于世界如何再形成?此論卷一叁叁說:
「如是世界,壞經久時,于下空中,有微風起,二十空劫,此時已度。二十成劫,從此爲初,所起微風,漸廣漸厚,時經久遠,盤結成輪,厚十六億逾繕那量,廣則無數,其體堅密。……次有雲起,雨風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成輪。如是水輪,此未凝結位,深十一億二萬逾繕那。有說廣量與風輪等。有言狹小分百俱胝百俱胝輪,其量皆等,謂徑十二億叁千四百半;圍量叁倍,謂叁十六億一萬叁百五十逾繕那。此不傍流,由有情業力;有余師說:由風力所抟。次于水輪,有別風起,抟擊此水,上結成金,此即金輪,厚叁億二萬,水輪遂減,唯深八洛叉;有說金輪廣如水量;有師複說少廣水輪。
次有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經于久時,積水浩然,深過八萬,猛風攢擊,寶等變生。複有異風,析令區別,謂分寶土,成諸山洲;分水甘鹹,爲內、外海。初四妙寶成蘇迷盧,挺出海中,處金輪上。……此山出水八萬逾繕那,水中亦然,端嚴可愛。次以金寶成七金山,繞蘇迷盧,住金輪上,在水中量同蘇迷盧,出水相望,各半半減。次以土等成四洲,下據金輪,繞金山外,最後以鐵成輪圍山,在四洲外,如牆圍繞。……七金山間,有七內海,八功德水盈滿其中。七金山外,有鹹外海。……蘇迷盧山有四層級,……四層四面如妙高山,四寶所成,莊嚴殊妙,四層如次:堅手、持鬘、恒憍、四王天衆居止。持雙山等七金山上,亦有四王所部村邑。七山、四級、日月等天,皆是四大王衆天攝,故欲天中,此天最廣。從第四層級,複有四萬逾繕那,至蘇迷盧頂,是叁十叁天住處。」(注十五)
以上這一段描述太陽系的形成過程,先由風(氣體)盤結成輪狀,而後收縮成液狀的水輪。其中一個說法是徑與圍量成一比叁的長度比,故爲盤形結構。而後水輪中間凝成金輪,此代表太陽及其赤道面所成的圓盤。再經由風(氣體)的攢擊,形成山、洲、內海及外海等。此處的「蘇迷盧」代表太陽的旋轉軸心(今不指地球軸心),「七金山」則代表七大行星,「四大洲」代表地球。「七內海」,指「太陽風」吹及的區域,「鹹外海」指星際間的介質,「輪圍山」指太陽風與星際介質交接面的不連續區域。此段文字並指出七金山及日、月等,都是屬于「天」,都是「有情」,而不是無生命的物質類!至于爲何形成輪狀而不散開,文中指出是由于「有情業力」或「風力所抟」。在《世記經》的〈叁災品〉中也記載著:
「雲何火災還複?其後久久,有大黑雲在虛空中,至光音天,周遍降雨,滴如車輪。如是無數百千歲雨,其水漸長,高無數百千由旬,乃至光音天。時,有四大風起,持此水住。何等爲四?一名住風,二名持風,叁名不動,四名堅固。其後此水稍減百千由旬,無數百千萬由旬,其水四面有大風起,名曰僧伽。吹水令動,鼓蕩濤波,起沫積聚,風吹離水,在于空中,自然堅固,變成天宮。……」(注十六)
此段經文指出以風(氣體)持住水(液體),依次形成天宮等。在《世記經》的〈世本緣品〉中又記述著:
「佛告比丘:『火災過已,此世天地還欲成時,有余衆生福盡、行盡、命盡,于光音天命終,生空梵處,于彼生染著心,愛樂彼處,願余衆生共生彼處。發此念已,有余衆生福、行、命盡,于光音天身壞命終,生空梵處。時,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無造我者,我自然有,無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諸義趣,富有豐饒,能造化萬物,我即是一切衆生父母。其後來諸梵複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無造彼者,……能造萬物,是衆生父母,我從彼有。……
或有是時,此世還成世間,衆生多有生光音天者。……其後此世還欲變時,有余衆生福盡、行盡、命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皆悉化生,歡喜爲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久住此間。爾時,無有男女、尊卑、上下。……是時,此地有自然地味出,凝停于地,猶如ML;醍醐。……其後衆生以手試嘗,知爲何味。初嘗覺好,遂生味著,如是展轉嘗之不已。……此衆生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複神足,不能飛行。……』」(注十七)
「佛告比丘:『劫初衆生,食地味已,久住于世,其食多者顔色粗悴,其食少者顔色光潤,然後乃知衆生顔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其後複有自然粳米,……其後衆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其後衆生淫逸轉增,遂成夫妻。有余衆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時衆生競積余糧故,是時粳米便生糠糊,收已不生,有枯稈現。……即共分田,以異疆畔,計有彼我。其後遂自藏己米,盜他田谷。……我等今者甯可立一平等主,善護人民,賞善罰惡。……』」(注十八)
以上一方面說明大梵天王何以自認爲是「造化萬物者」,一方面說明人間如何由「化生」演變至「胎生」,以及「部落主」的産生。可知佛教的宇宙觀中,除了「物質世界」的變化外,時時強調與「有情世界」的關連,也就是說:衆生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一體,不可孤立。
七、時間的相對
叁界衆生的壽命,長短不同外,相互間的時間間距也不相同。《俱舍論》卷十一說:
「要先建立天上晝夜,方可計算天壽短長。天上雲何建立晝夜?人五十歲爲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晝一夜。……上五欲天,漸俱增倍,謂人百歲爲第二天一晝夜。……夜摩等四,隨次如人二、四、八百、千六百歲爲一晝夜。……持雙以上,日月並無,彼天雲何建立晝夜及光明事依何得成?依花開合,建立晝夜;……又依諸鳥,鳴靜差別,或依天衆寤寐不同;依自身光明,成外光明事。……」(注十九)
此中指出「六欲天」中的最下天(指四大王衆天),其一晝夜爲人間五十年,其他諸天一並列之如下:
四大王衆天一日:人間五十年。
叁十叁天(忉利天)一日:人間一百年。
夜摩天(焰摩天)一日:人間二百年。
睹史多天(兜率天)一日:人間四百年。
樂變化天(化自在天)一日:人間八百年。
他化自在天一日:人間一千六百年。
玄奘所譯的《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中,則記述著:
「佛言:『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釋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極樂世界無量光佛土爲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剛堅固歡喜佛土爲一晝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輪音世界極妙圓滿紅蓮敷身佛土爲一晝夜。……』」
依上列經論,可看出「人天之間」與「佛國…
《佛教的宇宙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