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身」。在这种见解下,生命的存在与身体是同一个,因而,认为身体老死后,生命也就断灭无有了。这种人注重肉身、注重此世的享受,认为照顾好身体,就是照顾好生命了;身体散灭后,什么都没有了,没有生命延续到后世,也没有什么果报的存在,因此,不信因果,不修「梵行」,堕于「断见」之中。
乙、「命异身异」堕入常见
什么是「命异身异」?有的人将「身体」以外的心或精神,称作「灵魂」或「命」,比较身与命之后,主张「命异身异」,认为命与身完全不同。为什么不同呢?有的人看到自己的身体胖瘦改变下,自己的技巧、智慧等没有改变,故知在自己的身体之外,另有一个不变的「生命」存在着。有的人依靠禅定的力量,回忆起过去世中自己有不同的身体生死过,而自己的「生命」则是同一个,因而主张「命异身异」。有的人说:刚死的人,他的身体与死前并无多大改变,只是「生命」离开肉体到他处去而已,就如同车主拋弃旧车而去,因此主张「命异身异」。有的人在梦中游历他方,而身在此处,因此主张身体之外,另有一「命者」存在。有的人认为身体有生灭变化,至于生命则是没有生灭变化,因而主张「命异身异」。在这些见解之下,将生命或灵魂视为一个永恒、独立、不变的实体;虽然身体有老死变化,但是生命或精神、灵魂是永不变化的。这种人注重精神,但是执着有一不变的灵魂或生命,因而堕入了「常见」。如果灵魂或生命是永恒不变的,那么修「梵行」变成是多余的了。
丙、命者与身为一为异?
佛陀入灭后,有关「命即是身」或「命异身异」的辩论仍是在印度的宗派间长期进行着。西元前一五○年左右,毕邻陀王(或作弥兰王)与龙军大德(即那先比丘)曾就此论题作一深入的探讨,《俱舍论》卷三十引述如下:
于时有一毕邻陀王,至大德所,作如是说:「我今来意,欲请所疑。然诸沙门,性好多语;尊能直答,我当请问。」大德受请。
王即问言:「命者与身为一为异?」
大德答言:「此不应记。」
王言:「岂不先有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
大德质曰:「我欲问疑,然诸国王,性好多语;王能直答,我当发问。」王便受教。
大德问言:「大王宫中,谓庵罗树,所生果味,为醋为甘?」
王言:「宫中本无此树。」
大德复责:「先无要耶?今何异言,不答所问?」
王言:「宫内此树既无,宁可答言果味甘醋?」
大德诲曰:「命者亦无,如何可言与身一异?」
在这段问答中,龙军大德以王宫中所没有的「庵罗树」为譬喻,点出恒常不变的「命者」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如何可以与「身」为一为异呢?因此,在佛法的教导中,否定有一恒常不变的「命者」、灵魂、真我等。
丁、正向中道
以上所探讨的「命即是身」与「命异身异」二种见解,分别堕入「断见」与「常见」二边,《大毗婆沙论》卷二百说:
然诸愚夫,于色心等,剎那相续,不善了知,说有命者即异身等。 说即身及非异身,入断见品。若说异身及非即身,入常见品。故诸外道诸恶见趣,无不皆入断常品中。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对治彼故,宣说中道,谓色心等,非断非常。
由于愚夫对色心的剎那相续不能了知,因而堕入断常二边。众生的身心五蕴是前后相续的因果变化,在缘生的诸行中,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灵魂、真我或实我。诸佛如来的出世,以缘起的中道见解来破除愚夫所执着的断见与常见,并在身心的缘生诸行上,洞见无我,因此,《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九三说:
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因此,在身心的缘生诸行之外,并没有「实我」可得,否定了「命异身异」,这便是补特伽罗无我(略称为人无我);缘生的诸行都是剎那、剎那地变化着,因而都不是「实我」,这些法都是「无我」,这种无我的性质,便是「如实性」;能够如此地明了,便是「心不颠倒」。透过缘生以了解「无我」,否定了「命即是身」及「命异身异」的见解,这便是《杂阿含经》第二九七经中所说的「大空」,最后,再引来作完结:
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无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知,所谓缘无明行。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身心现象是不断地变化着,在变化中,众生造作种种的行为,有的人执着生命与身体是一(命即是身);有的人执着在身体之外有一独立自存的生命(命异身异),这个独立自存的生命或灵魂拥有这个身体。如果「生命与身体为一」,那么身体灭坏后,生命也就消失了,修梵行有何意义呢?如果身体之外有一永恒的生命或实我,既然已有永恒不变的生命或实我,那么修梵行就变成是多余的了。由此可以看出,主张「命与身为一」是落入断边;主张「身外有一永恒不变的生命」是落入常边。离开这断常二边,才可处在中道之上。贤圣的人出世时,都如实体验到:在身心变化(流转与还灭)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实我,在身上、心上没有实我,在身心之外也没有实我,因而心不颠倒(也不再恐惧),清清楚楚地了知身心的实相。凡夫由于看不清这一实相而有「无明」(执着有一实我),由于无明而有种种贪瞋的行为。佛陀告诉比丘们:如果看清身心的实相,在身心变化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实我,那么就不再有「无明」而能够脱离欲贪,生起「明」或智慧,看清楚在身心变化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实我在老死着,老死也不是由一个实我所拥有的。体验到这一实相,就可以断除老死、遍知老死,彻底去除了老死之根,就像多罗树的根被拔除后,将来永不再生了。比丘看清身心的实相,不再生起「无明」,脱离了欲贪,生起明明白白的智慧;无明灭除了,贪瞋的行为也就灭除了,接下来种种生老病死的大苦聚也都灭除了。这个经典,就称做《大空法经》。
(普门杂志205,1996)
《《阿含经》的中观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