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中观见▪P3

  ..续本文上一页B>

  

  「中道」不是口头上的理论而已,而是走向解脱的一条大道;走在这条道上,必须「精进不放逸」并且步步踏实,不落入妄想,同时要维持着平等心,对身心的苦乐不起执着,如此才能不偏失方向,走向正确的目标。在修行的道上,「精进」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四神足中,有「精进神足」;在五根中,有「精进根」;在五力中,有「精进力」;在七等觉支中,有「精进等觉支」;在八圣道中,有「正精进」,由此可以看出「精进」是解脱道上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要拿捏得准,就要配合着觉知与平等心,在顺境中不起贪心;在逆境中不起瞋心;在不顺不逆时也不起枯燥无味的厌烦心理,那么,就自然而然地走在中道的路上了。

  

  四、集灭与中道

  

  在佛法中,世间分成「器世间」及「有情世间」。器世间所指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有情世间所指的是各各内在的身心世界。每一有情的身心世界不外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内处所组成。而这六内处的生起与止灭,在《阿含经》上分别称作「世间集」与「世间灭」,《杂阿含经》二三三经上,佛说: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云何世间集?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云何世间灭?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着,无余断、已舍、已吐、已尽、离欲、灭、止、没。

  

  因此,世间集是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身心世界生起于欲爱、贪着;世间灭是完全息灭对身心世界的欲爱、贪着。

  

  甲、阐陀的疑惑

  

  佛陀入灭不久,阐陀长老仍未「知法、见法」,因此,他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去请教诸比丘,但他始终对于「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的义理,产生困惑;他认为诸行空、寂等等,则「一切都没有了」,那么,有谁去「知法、见法」呢?由于他的见解落入了边执,因而不能开启慧眼,最后,他想起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便到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找阿难尊者请教。阿难于是引述佛陀对迦旃延尊者的开示,说给阐陀长老听,其内容如下。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杂阿含经》二六二经)

  

  以上这一段重要的经文,佛陀以世间的集灭开显出中道的义理,今说明如下:

  1阿难引述佛陀对「论议第一」的迦旃延的开示,一方面表示此义理甚深,一方面使阐陀长老生起信心。

  2「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上的人们,在根尘接触产生苦乐的感受时,便生起颠倒的染污心理。对快乐的感受生起贪着的心理,希望乐受能够常存不灭,因而落入了有边、落入了常边。同样地,对痛苦的感受生起瞋恨的心理,希望苦受能够断灭无有,因而落入了无边、落入了断边。因此说:「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一遇到顺逆的境界,便心随境转,被贪瞋的习性拉着跑而不自在。

  3「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当根尘接触产生感受时,如果能够对苦乐的感受不起贪瞋的心理,不认为此时有一个「我」在尝受着苦或乐,而只是苦乐的生起而已,灭去也是如此;对感受的生灭,时时觉知并且体认无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那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正见」。

  4「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由于有欲爱、贪着,因而有「世间集」,要将欲爱、贪着灭去,才能有「世间灭」。对「世间集」要如实正观,知道如果欲爱、贪着存在的话,生死轮转就不可避免了,因此,「不生世间无见」。另一方面,对「世间灭」也要如实正观,知道如果欲爱、贪着灭除的话,身心五蕴或六内处的生死轮转就可以止息了,因此,「不生世间有见」。

  5「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于有边(常边)是一边,无边(断边)是另一边,如来的教导便是脱离此二边而处于中道。而这中道,也不是哲理上的玄想而已,而是立足于缘起的身心现象上。众生身心五蕴(或六内处)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便是来自不能如实正观世间集,不知道是来自欲爱、贪着,而欲爱、贪着是来自无明。无明则是对自己的身心现象误执有「我」。在流转的过程上,由于「无明」而有「行」、而有「识」、而有「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便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对于此缘起现象的呈现,要如实正观,不能认为完全没有,如此才能不落入「无边」。另一方面,只要看清自己身心现象的无常、无我,不再生起欲爱、贪着,那么,在还灭的过程上,「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依次而有名色灭、六处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如此正观世间灭,因而不落入「有边」。经由上述缘起的流转与还灭过程,如实地看清世间的集与灭,脱离了无边与有边而处于中道之上。

  

  乙、阐陀的开悟

  

  阐陀长老听了阿难尊者所引述的佛陀开示后,终于开悟了,《杂阿含经》二六二经记载着: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

  

  由于阐陀长老掌握了中道的要旨,不再堕入有无二边,打开了慧眼;将见道所要断除的「烦恼缠」都灭除了,称作「远尘」;将见道所要断除的「随眠」也都灭除了,称作「离垢」。在得到慧眼清净的同时,阐陀长老也得到了「见法」、「得法」、「知法」等十种胜利,《瑜伽师地论》卷八六说明如下:

  

  于诸法中得法眼时,当知即得十种胜利。何等为十?一者于四圣谛已善见故,说名见法。二者随获一种沙门果故,说名得法。三者于己所证,能自了知:我今已尽所有那落迦、傍生、饿鬼,我证预流,乃至广说,由如是故,说名知法。四者得四证净,于佛法僧如实知故,名遍竖法(即,起法)。五者于自所证无惑。六者于他所证无疑(以上二种称作超越狐疑)。七者宣说圣谛相应教时,不藉他缘。八者不观他面,不看他口,于此正法毗奈耶中,一切他论所不能转。九者记别一切所证解脱,都无所畏。十者由二因缘,随入圣教,谓正世俗及第一义故。

  

  在佛法的修学路上,阐陀长者经由阿难的指点,开启了清净的慧眼,也获得了上述的十种胜利;他之能够开悟,便是对「世间集」不落入无边;对「世间灭」不落入有边,而立足在中道之上。

  

  丙、小结

  

  甚至释尊也要如实了知「世间」及「世间集」才能成佛,《杂阿含经》第八九四经中,释尊说:

  

  以我于世间及世间集,如实知故,是故我于诸天世人、魔梵,心离颠倒具足住,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段开示明显指出,要想超越所有天人、魔梵、沙门以及婆罗门等等众生,得到解脱,心不颠倒,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必须对「世间」及「世间集」如实了知,也就是说,要看清世间的实相,不再落入无边或有边,正确地走在中道,才能成佛。

  

  五、身命与中道

  

  每人都有「身体」与「生命」,但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呢?古代印度的哲学家们,便提出二种不同的见解,争论不休。第一种是「命即是身」,也称作「命者即身」;第二种是「命异身异」,也称作「命者异身」。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指出这二种见解的错误,并以中道为归趣,《杂阿含经》第二九七经说:

  

  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所知,谓缘生老死。

  

  以下分析「命即是身」及「命异身异」的见解,最后以中道作总结,并解释经文的意义。

  

  甲、「命即是身」堕入断见

  

  什么是「命即是身」?有的人看到众生出生后,有了身体同时也开始有生命;一旦身体灭坏,生命也就消失了,因此主张「命即是身」。有的人看到身体强壮的人生命力强,身体衰弱的人生命力弱,因此主张「命即是身」。有的人看到壁虎的尾巴断开后,尾巴仍然能够动转,表示身体上有生命,因此主张「命即是身」。有的人看到心情快乐的人和颜悦色,心情悲忧的人愁眉苦脸,他们的心理状态全表现在身体上,因此主张「命…

《《阿含经》的中观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净土的达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