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中观见▪P2

  ..续本文上一页却看不到好的报应,因而,他们主张有因无果。在这种观点下,一个人便会胡作非为,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只盲目地造「因」而不去管「果」。这种「有因无果」的想法,便是一种边执之见,称作「断见」。佛陀碰到种断见的人,他要怎么处理呢?《大毗婆沙论》中,引用世友尊者的解说如下:

  

  世尊若遇见断见外道,彼说:『诸法有因无果,以无果故,当来断灭。』世尊告曰:『汝言有因,我亦说有。汝言无果,是愚痴论。』

  

  佛陀对主张「有因无果」的人,先同意对方所说的「有因」,接着指出「无果」是错误的。为什么无果是错误的呢?在世俗现量中,我们就可明显地看到:农夫们辛勤地播种、工人们积极地造桥盖屋等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忙着造「因」呢?因为他们知道有收成的「果」存在着。事实上,众生的所作所为,前一剎那就是因,后一剎那就是果,这个因果系列是绵延不断的。

  例如,将木烧成灰,木虽不见了,但「灰」以及「热能」继续存在着。用「质能守恒」的观念来解说的话,一切物质现象前后不断地变化着,不会变得「什么都没有」了,「果」还延续着,只是形式可能变得大不相同。

  又如,种下芒果的种子,由发芽、长成为树,到生出芒果,需要一段时日。我们不可能今天播下种子,明天就有芒果的收成。同样地,有的人此世做坏事,并不一定就在此世得到刑罚之灾,因为他可能此世仍然享受上一世所造的善因,他此世所造的恶因有时要等到来世才成熟。考虑了「时间」这一因素,我们从现象的变化过程中,就可以理解出「有因有果」才是合理的。若主张「无果」,就是一种愚痴的说法。

  

  丙、中道与无诤

  

  透过因果现象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有果无因」的主张,落入了「常见」的边执;「有因无果」的主张,落入了「断见」的边执。佛陀的主张则脱离了「常见」与「断见」而处在中道,因此,《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说:

  

  佛于二论,各许一边,离断、离常而说中道,故作是说:『我不与世间诤,而世间与我诤。』

  

  由于佛陀主张「有因有果」,对于主张「有因」的人,佛陀也说「有因」;对于主张「有果」的人,佛陀也说「有果」,这便是佛陀所说:「我不与世间诤」的意义。佛陀主张「有因、有果」,但有的人却主张「无因」、「无果」,这便是佛陀所说:「而世间与我诤」的意义。

  在生灭变化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因果的不断呈现,如果以一剎那、一剎那来看,很明显地,果一生起,因就灭去了,因此,没有常住不变的「因」存在着,因而不落入「常边」;同时,因一灭去,果就生起,因此,有延续的「果」存在着,因而不落入「断边」。

  在现象的因果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不落入断常两边的中道。同时也知道:中道是建立在具体的因果现象之上的,而不是来自哲理上的想象。若不立足在现象上,纯粹只是哲理之诤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当佛陀说「我不与世间诤」时,也意味着他的观点都是立足在事实本身,都是大家可以亲身体验到的,因而是「无诤」的。

  

  丁、小结

  

  由于「有因有果」,因此,在修行的路上就要时时注意因果,大意不得。能够掌握因果,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在「中道」的路上,不会偏失。同时,我们也要明了:中道是建立在具体的因果现象上,并不是纯粹的理性思考。为了证得涅槃、为了获得解脱、为了净化心灵、为了救度众生,在「因」的阶段就必须累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而后,在「果」的阶段自然就会达到这些标的。在这整个实践的过程上,步步都必须踩在「中道」的路上,脱离常见与断见的边执,不须与「世间诤」,一步步安详地走向「涅槃城」。

  

  三、精进与中道

  

  释尊成佛后,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法,摄收各色各类的弟子;有的弟子很富有,有的很贫穷;有的很精进,有的很懈怠。其中,有一位弟子名叫「首楼那二十亿」,是富家子弟,在修行时太过精进,不能掌握中道的要旨,因此,释迦佛对他特别指导如何实践中道,使之证悟,以下就探讨这一事件的详细内容。

  

  甲、太过精进偏离中道

  

  《南传大藏经》〈律藏三〉中记载着:

  首楼那二十亿得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受具足戒未久,具寿首楼那住于尸陀林。彼精进勉力过甚,经行而足伤,血涂经行处,犹如屠牛场。时,具寿首楼那静居宴默,心生思念:「世尊有声闻力行精进而住者,我乃其中一人,而我未离执着,无出诸漏心解脱。我家有财宝,我可娱乐财宝而享福。我当还俗,娱乐财宝,而得享福。」

  

  此段经文,叙述具寿首楼那(二十亿)一出家后,就拼命修行,变成「太过精进」而不能悟道,今分析如下:

  1太过精进者,其外在的表现是对身体的过度折磨,例如经行不息、夜间不倒单等,结果肉体受损、受苦。其内在的呈现则是心中充满对成果的强烈执取与期待,结果心情紧张,失去了平衡,进而生起不满、失望的心情。

  2经由苦行得不到结果后,这种人接着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心灰意冷之下,不再精进修行,走向放逸之路,想去享受人间的娱乐。

  3以上二种情况:太过精进的苦行以及放逸于世俗之娱乐,便是实践中道的二个大障碍。但是,修行必须精进不息而不放逸,如何避免走向「太过精进」呢?其关键便在于能否掌握平等之心,当肉体劳累时,就应给予适当的休息;当肉体恢复了疲劳,就应禅修、经行。

  

  乙、调弦与中道

  

  对于首楼那的错误修法,释迦佛以调弦作比喻来纠正其错误,同一经上,释迦佛开示如下:

  

  「首楼那!汝于意如何?汝在家时,善调琴弦否?」「然!」

  「首楼那!汝于意如何?若汝调琴弦过急者,汝之琴声其时善堪任否?」「否!」

  「首楼那!汝于意如何?若汝琴弦过于缓者,汝之琴声其时善堪任否?」「否!」

  「首楼那!汝于意如何?若汝之琴弦不急、不过缓,平均之时,汝之琴声其时善堪任否?」「堪!」

  「首楼那!如此精进过于勤勉者,即至掉举精进过少者,即至懈怠。首楼那!故汝精进摄持平等,诸根平等通达,请于是处取相。」「唯!唯!」

  

  以上释迦佛的精彩譬喻,明白指出修行者调心之时,要如同调琴弦一样,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要脱离掉举与懈怠的心理,将心维持在平等的情况,对肉体也要善于照顾,这样才能不偏离中道的实践。听完释迦佛的开示后,经文上说:

  

  时,彼具寿首楼那独住远离,不放逸、力行,而心住精进,不久彼于现法究竟无上梵行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证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具寿首楼那成为阿罗汉之一。此,诸善男子正行自家出家之本怀也。

  

  此中指出:首楼那依据佛陀的教导,不再折磨自己的身体,而保持不放逸,心住精进,终于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在精进的过程中,依见道、修道的次第,能够自己了知:我已永远尽除地狱、傍生、饿鬼的习性,已永远尽除投生七次以上的习性(得到预流果)、已永远尽除投生二次以上的习性(得到一来果)、已永远尽除投生一次以上的习性(得到不还),以上称作「此生已尽」。同时,能够分别知道:我今证得了预流果的无退转道、一来果的无退转道、不还果的无退转道,这称作「梵行已立」。达到无学道时,能够自己了知:我所要断除的一切烦恼已断除了,断除烦恼所应学的事情我已完成了,这称作「所作已办」;也同时知道:再一次投生的诸行习性已永远尽除了,这称作「不受后有」。因此,在不断的精进下,依次去除诸行习性并证得果位。

  要使琴弦不过急、不过缓,保持平均,才能有雅妙的音乐,同样,要使心不急躁、不松懈,保持平等,才能在佛法的道路上顺行无阻。一般人在实践上,常不能如此顺利,便是因为偏离了中道:

  1修行勇猛时,对成果期待太高,会使整个心常常落在未来,而不能落在当下,因而不能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他的心始终不能安于当下。

  2当所期待的成果不呈现时,就心起懊恼,在患得患失下,心中不再平衡,也就不能活在当下了。

  3勇猛修行一阵子后,成果不呈现时,固然易起瞋恨之心,偏离了平等心;但是,某些成果呈现时,也易生起贪爱的心理,这也是同样的偏离了平等心。故知要如同调弦一样地平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践中,能够一直精进而且维持着平等心,才是真正的走在中道上。

  

  丙、走在中道

  

  由上面引述的经典,我们可以看出:若想走在中道的路上(一)要始终维持着精进之心;(二)要始终活在当下,只问耕耘,而不落入对未来的希冀,也不落入对过去的懊恼;(三)要始终维持着不贪不瞋的平等心。至于,如何生起平等心呢?那就必须培养出正念正知,以智慧了知诸行(身心现象)都是无常、无我,都是因缘和合而已。《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中的《大般涅槃经》有佛陀入灭前的一段重要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今我告汝等:「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应自精进不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遗教。

  

  因此,佛陀的最后遗教便是指示众生要以了知「诸行生灭无常」的智慧,不断地走在中道的路上,精进努力而不放逸。对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能有深切的体会,才能对这些现象不起贪心及瞋心,从而保持着平等之心,这便是佛陀一再强调「诸行无常」的原因。

  

  丁、小结<…

《《阿含经》的中观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间净土的达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