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看不到好的報應,因而,他們主張有因無果。在這種觀點下,一個人便會胡作非爲,不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因爲他只盲目地造「因」而不去管「果」。這種「有因無果」的想法,便是一種邊執之見,稱作「斷見」。佛陀碰到種斷見的人,他要怎麼處理呢?《大毗婆沙論》中,引用世友尊者的解說如下:
世尊若遇見斷見外道,彼說:『諸法有因無果,以無果故,當來斷滅。』世尊告曰:『汝言有因,我亦說有。汝言無果,是愚癡論。』
佛陀對主張「有因無果」的人,先同意對方所說的「有因」,接著指出「無果」是錯誤的。爲什麼無果是錯誤的呢?在世俗現量中,我們就可明顯地看到:農夫們辛勤地播種、工人們積極地造橋蓋屋等等,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忙著造「因」呢?因爲他們知道有收成的「果」存在著。事實上,衆生的所作所爲,前一剎那就是因,後一剎那就是果,這個因果系列是綿延不斷的。
例如,將木燒成灰,木雖不見了,但「灰」以及「熱能」繼續存在著。用「質能守恒」的觀念來解說的話,一切物質現象前後不斷地變化著,不會變得「什麼都沒有」了,「果」還延續著,只是形式可能變得大不相同。
又如,種下芒果的種子,由發芽、長成爲樹,到生出芒果,需要一段時日。我們不可能今天播下種子,明天就有芒果的收成。同樣地,有的人此世做壞事,並不一定就在此世得到刑罰之災,因爲他可能此世仍然享受上一世所造的善因,他此世所造的惡因有時要等到來世才成熟。考慮了「時間」這一因素,我們從現象的變化過程中,就可以理解出「有因有果」才是合理的。若主張「無果」,就是一種愚癡的說法。
丙、中道與無诤
透過因果現象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出:「有果無因」的主張,落入了「常見」的邊執;「有因無果」的主張,落入了「斷見」的邊執。佛陀的主張則脫離了「常見」與「斷見」而處在中道,因此,《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九說:
佛于二論,各許一邊,離斷、離常而說中道,故作是說:『我不與世間诤,而世間與我诤。』
由于佛陀主張「有因有果」,對于主張「有因」的人,佛陀也說「有因」;對于主張「有果」的人,佛陀也說「有果」,這便是佛陀所說:「我不與世間诤」的意義。佛陀主張「有因、有果」,但有的人卻主張「無因」、「無果」,這便是佛陀所說:「而世間與我诤」的意義。
在生滅變化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因果的不斷呈現,如果以一剎那、一剎那來看,很明顯地,果一生起,因就滅去了,因此,沒有常住不變的「因」存在著,因而不落入「常邊」;同時,因一滅去,果就生起,因此,有延續的「果」存在著,因而不落入「斷邊」。
在現象的因果變化中,我們看到了不落入斷常兩邊的中道。同時也知道:中道是建立在具體的因果現象之上的,而不是來自哲理上的想象。若不立足在現象上,純粹只是哲理之诤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當佛陀說「我不與世間诤」時,也意味著他的觀點都是立足在事實本身,都是大家可以親身體驗到的,因而是「無诤」的。
丁、小結
由于「有因有果」,因此,在修行的路上就要時時注意因果,大意不得。能夠掌握因果,自然而然地就會走在「中道」的路上,不會偏失。同時,我們也要明了:中道是建立在具體的因果現象上,並不是純粹的理性思考。爲了證得涅槃、爲了獲得解脫、爲了淨化心靈、爲了救度衆生,在「因」的階段就必須累積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而後,在「果」的階段自然就會達到這些標的。在這整個實踐的過程上,步步都必須踩在「中道」的路上,脫離常見與斷見的邊執,不須與「世間诤」,一步步安詳地走向「涅槃城」。
叁、精進與中道
釋尊成佛後,在印度各地傳播佛法,攝收各色各類的弟子;有的弟子很富有,有的很貧窮;有的很精進,有的很懈怠。其中,有一位弟子名叫「首樓那二十億」,是富家子弟,在修行時太過精進,不能掌握中道的要旨,因此,釋迦佛對他特別指導如何實踐中道,使之證悟,以下就探討這一事件的詳細內容。
甲、太過精進偏離中道
《南傳大藏經》〈律藏叁〉中記載著:
首樓那二十億得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受具足戒未久,具壽首樓那住于屍陀林。彼精進勉力過甚,經行而足傷,血塗經行處,猶如屠牛場。時,具壽首樓那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世尊有聲聞力行精進而住者,我乃其中一人,而我未離執著,無出諸漏心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可娛樂財寶而享福。我當還俗,娛樂財寶,而得享福。」
此段經文,敘述具壽首樓那(二十億)一出家後,就拼命修行,變成「太過精進」而不能悟道,今分析如下:
1太過精進者,其外在的表現是對身體的過度折磨,例如經行不息、夜間不倒單等,結果肉體受損、受苦。其內在的呈現則是心中充滿對成果的強烈執取與期待,結果心情緊張,失去了平衡,進而生起不滿、失望的心情。
2經由苦行得不到結果後,這種人接著走向另一個極端,在心灰意冷之下,不再精進修行,走向放逸之路,想去享受人間的娛樂。
3以上二種情況:太過精進的苦行以及放逸于世俗之娛樂,便是實踐中道的二個大障礙。但是,修行必須精進不息而不放逸,如何避免走向「太過精進」呢?其關鍵便在于能否掌握平等之心,當肉體勞累時,就應給予適當的休息;當肉體恢複了疲勞,就應禅修、經行。
乙、調弦與中道
對于首樓那的錯誤修法,釋迦佛以調弦作比喻來糾正其錯誤,同一經上,釋迦佛開示如下:
「首樓那!汝于意如何?汝在家時,善調琴弦否?」「然!」
「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調琴弦過急者,汝之琴聲其時善堪任否?」「否!」
「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琴弦過于緩者,汝之琴聲其時善堪任否?」「否!」
「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之琴弦不急、不過緩,平均之時,汝之琴聲其時善堪任否?」「堪!」
「首樓那!如此精進過于勤勉者,即至掉舉;精進過少者,即至懈怠。首樓那!故汝精進攝持平等,諸根平等通達,請于是處取相。」「唯!唯!」
以上釋迦佛的精彩譬喻,明白指出修行者調心之時,要如同調琴弦一樣,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要脫離掉舉與懈怠的心理,將心維持在平等的情況,對肉體也要善于照顧,這樣才能不偏離中道的實踐。聽完釋迦佛的開示後,經文上說:
時,彼具壽首樓那獨住遠離,不放逸、力行,而心住精進,不久彼于現法究竟無上梵行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具壽首樓那成爲阿羅漢之一。此,諸善男子正行自家出家之本懷也。
此中指出:首樓那依據佛陀的教導,不再折磨自己的身體,而保持不放逸,心住精進,終于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在精進的過程中,依見道、修道的次第,能夠自己了知:我已永遠盡除地獄、傍生、餓鬼的習性,已永遠盡除投生七次以上的習性(得到預流果)、已永遠盡除投生二次以上的習性(得到一來果)、已永遠盡除投生一次以上的習性(得到不還),以上稱作「此生已盡」。同時,能夠分別知道:我今證得了預流果的無退轉道、一來果的無退轉道、不還果的無退轉道,這稱作「梵行已立」。達到無學道時,能夠自己了知:我所要斷除的一切煩惱已斷除了,斷除煩惱所應學的事情我已完成了,這稱作「所作已辦」;也同時知道:再一次投生的諸行習性已永遠盡除了,這稱作「不受後有」。因此,在不斷的精進下,依次去除諸行習性並證得果位。
要使琴弦不過急、不過緩,保持平均,才能有雅妙的音樂,同樣,要使心不急躁、不松懈,保持平等,才能在佛法的道路上順行無阻。一般人在實踐上,常不能如此順利,便是因爲偏離了中道:
1修行勇猛時,對成果期待太高,會使整個心常常落在未來,而不能落在當下,因而不能夠「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他的心始終不能安于當下。
2當所期待的成果不呈現時,就心起懊惱,在患得患失下,心中不再平衡,也就不能活在當下了。
3勇猛修行一陣子後,成果不呈現時,固然易起瞋恨之心,偏離了平等心;但是,某些成果呈現時,也易生起貪愛的心理,這也是同樣的偏離了平等心。故知要如同調弦一樣地平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實踐中,能夠一直精進而且維持著平等心,才是真正的走在中道上。
丙、走在中道
由上面引述的經典,我們可以看出:若想走在中道的路上(一)要始終維持著精進之心;(二)要始終活在當下,只問耕耘,而不落入對未來的希冀,也不落入對過去的懊惱;(叁)要始終維持著不貪不瞋的平等心。至于,如何生起平等心呢?那就必須培養出正念正知,以智慧了知諸行(身心現象)都是無常、無我,都是因緣和合而已。《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中的《大般涅槃經》有佛陀入滅前的一段重要經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我告汝等:「諸行皆是壞滅之法,應自精進不放逸。」此是如來最後之遺教。
因此,佛陀的最後遺教便是指示衆生要以了知「諸行生滅無常」的智慧,不斷地走在中道的路上,精進努力而不放逸。對身心現象的生滅無常,能有深切的體會,才能對這些現象不起貪心及瞋心,從而保持著平等之心,這便是佛陀一再強調「諸行無常」的原因。
丁、小結<…
《《阿含經》的中觀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