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的中观见

  佛学论文选集

  

  

《阿含经》的中观见

  

  

林崇安(普门杂志205,1996)

  

  一、苦乐与中道

  

  要了解佛法的「中观见」,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下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首次的开示,便是对五比丘讲解中道,他们奉行中道后,都得到了开悟。对中道的正确见解,称作「中观见」,是整个佛法的核心见解,以下先谈谈释迦牟尼佛的首次开示。

  

  甲、首次开示中道

  

  南传的《律藏》〈大品〉记载着:

  

  时世尊告五比丘曰:诸比丘!于世有二边,出家者不得亲近。何为二耶?一、于诸欲欣爱、贪着为事,乃下劣、卑贱凡夫所行,而非圣贤,无义相应也。二、自以烦苦为事,乃苦而非贤圣,无义相应也。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现等觉中道,为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者也。诸比丘!何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中道耶?此即八圣道也!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以此为如来所现等觉,资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之中道也。

  

  在佛陀的这段开示中,已标出整个佛法的核心见解及实践的原则,试分析如下:

  一、中道是来自舍离二边;只要舍离二边,自然就处在中道上。

  二、二边是什么?一边是对乐的执取,另一边是对苦的执取。凡夫对身上快乐的感受,生起强烈的欲求,希望乐受能增多而长存,这就是一种贪爱的心。此时生起了无明,偏离了实相,因为乐受本身是无常而不能长存的。由此可知,对乐执取就会偏离中道。同样,对苦执取也是忘记了苦受是无常的。对无常的东西起了执着,就落入边见。这便是凡夫之行。

  反之,圣贤之行便是对快乐及痛苦都不执着,能够舍离二边,处于中道,生起慧眼、寂静、证智,走向觉悟、涅槃,因此,《中阿含经》同样说: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

  

  三、如何实践中道?因为苦受及乐受不断地在众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由于习性反应,众生对苦受生起瞋斥的心理,对乐受生起贪爱的心理;一旦生起贪瞋,心中便不能平静。为了实践中道,便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警觉到苦受及乐受的生起,对乐受不生起「增多一点」的心理,对苦受不生起「快点消去」的心理,要对苦乐如实地知道其无常、无我的性质。在实践中道时,并不是对苦受、乐受都麻木无知,而是要时时刻刻地觉知到苦乐在身心上的呈现,同时体会其变化的特性,在这种智慧的觉照下,中道的实践便是八圣道的实践,因此,世尊告诉五比丘说中道就是八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者的日常行为,必然合乎八圣道。此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及正定属于定学;正思惟及正见属于慧学。凡夫想要成为圣者,便要在这八圣道上努力,也就是要在中道上实践,所实践的内容也不出戒、定、慧三学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要实践八圣道,必须时时刻刻舍离二边,也就是说,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对苦受、乐受要保持高度的觉知,并且了知其无常的性质而不起执着;若一起了执着,就偏离了中道。

  五、对「苦乐等感受」时时觉知,才能达成「眼生、智生、寂静生、证智、等觉、涅槃」。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指出「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中,由于对「感受」的执着,才有「爱、取、生、老死」,因此,要想证得涅槃,必须灭除对「感受」的执取,如此才能「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因而,就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道是立足在日常生活上。对生活中的苦乐若起执着,就走向轮回;对苦乐若不起执着,就步向涅槃。

  

  乙、观察苦乐

  

  为了掌握中道,必须对苦乐的本质有深切的体会,因此,诸佛世尊在成佛前都必须对各种感受的性质作仔细的观察,《杂阿含经》第四七五经记载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如是观察: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此中明显地指出,要以八个项目来认清感受的来龙去脉;

  1感受的类别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2现前感受的生起是来自六根与六境的接触。

  3现前感受的灭去,是来自接触的灭去。

  4将来感受的生起流转,是来自对感受的爱乐、赞叹、染着、坚住。

  5将来感受的灭去原因,是来自对感受的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

  6感受的杂染原因,是来自对感受生起乐喜、味着。

  7感受的清净原因,是来自对感受认清其无常变易的性质。

  8感受的清净,是达成对感受断除欲贪、超越欲贪。

  经由以上对各种感受的如实观察后,知道苦受、乐受及不苦不乐受都是无常变易之法,以正念正知体会其根本特性后,不再对其生起贪心与瞋心的习性反应,因而不再对感受有所执着,生起真正的平等心,这样,便处于中道而不偏执。以这种处于中道的平等心,应用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便是八圣道的实践:以正念正知,觉知身心现象都是无常、无我,不值得执着,这便是正思惟及正见。持续地勤奋努力,念念分明,心不散乱而活在当下,这便是正精进、正念及正定。以正念正知,面对生活的起伏而不起贪心及瞋心,因而言语、行为、事业皆能处于安详自在之中,这便是正语、正业及正命。由此可看出,透过对苦受乐受的觉知,以平等心去面对而不起贪瞋的习性反应,便是行于中道,同时也是行于八圣道。

  

  丙、小结

  

  释尊成佛后,所作的第一次开示,以舍离二边的中道作主题,由此开展出八圣道的实践,这些便是佛法的核心内容。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导,也围绕在这一范围内。这一范围建立在个人的身心上:要培养出智慧的觉照,了知身心的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一条具体而易行的解脱大道。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感受不起执着,便能立足于中道之上,一直前往,就能达到涅槃。

  

  二、因果与中道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印度大众不断开示因果的正确道理;当他遇见曲解因果的人士,便给予适当的纠正,使他们脱离常见或断见而契入中道。以下便以「因果」作主题来解说中道的内涵。

  

  甲、有因与无因

  

  在佛陀出世之前及佛陀入灭以后,印度始终有一派哲学家,认为「诸法有果无因」。他们看到有的人突然致富、有的人突然困厄,有种种的「果」呈现,但却看不到它们的「因」,因而认为现象是有果无因。由于「果」是不断地呈现着,因而他们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永恒的,自性是常存的。又如,有的人看到好人、坏人在一次意外中死亡,这些人以往所作所为都不相同,但却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正表示着没有「因」而却有「果」。

  在这观点之下,一个人的命运,都变成注定的了,因为他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因」,使他的「果」改变;因此,在因果过程中,「因」是毫无分量可言的。以上这种想法,便是一种边执之见,被称作「常见」。佛陀碰到这种常见的人,他要怎么处理呢?《大毗婆沙论》中,引用世友尊者的解说如下:

  

  佛若遇见常见外道,彼说:『诸法有果无因,以无因故,自性常有。』世尊告曰:『汝言有果,我亦说有。汝言无因,是愚痴论。』

  

  佛陀对主张「有果无因」的人,先同意对方所说的「有果」,接着指出「无因」是错误的。为什么无因是错误的呢?在世俗现量中,我们就可明显地看到芒果树是由芒果的种子长成的,子女是由父母的结合而来的,芒果树、子女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是无因的话,芒果树可以不需要由芒果的种子长成,子女不需要有父母就能冒出来,而事实上并不如此。

  又如联考时,很多学生聚在一起,这并不代表大家的「果」相同,只是此时聚在一起而已,每人当下的身心状况都不一样,考完后分发到不同的学校,各有不同的果;餐会中众人聚在一起,每人的享用、满意程度都不相同;空难时,每人的伤亡程度也不相同,甚至在全部罹难的情况下,每人的临终心情都不相同,所投生的地点也不相同。众生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所有的果报都不相同,这是由于每一众生以往所作的因不相同。同一稻田中的稻草,表面看来很相似,细看则色彩、大小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原先的每一谷粒以及所吸收的阳光、水分等因素有所不同之故。因此,若主张「无因」,就是一种愚痴的说法。

  

  乙、有果与无果

  

  在佛陀出世之前及佛陀入灭以后,印度始终有一派哲学家,认为「诸法有因无果」。他们看到有的人做尽坏事,到临死前仍看不到恶报降临到这些人的身上;有的人积极作善,…

《《阿含经》的中观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人间净土的达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