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的中觀見

  佛學論文選集

  

  

《阿含經》的中觀見

  

  

林崇安(普門雜志205,1996)

  

  一、苦樂與中道

  

  要了解佛法的「中觀見」,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阿含經》下手。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首次的開示,便是對五比丘講解中道,他們奉行中道後,都得到了開悟。對中道的正確見解,稱作「中觀見」,是整個佛法的核心見解,以下先談談釋迦牟尼佛的首次開示。

  

  甲、首次開示中道

  

  南傳的《律藏》〈大品〉記載著:

  

  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于世有二邊,出家者不得親近。何爲二耶?一、于諸欲欣愛、貪著爲事,乃下劣、卑賤凡夫所行,而非聖賢,無義相應也。二、自以煩苦爲事,乃苦而非賢聖,無義相應也。諸比丘!如來舍此二邊,以現等覺中道,爲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者也。諸比丘!何爲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中道耶?此即八聖道也!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諸比丘!以此爲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之中道也。

  

  在佛陀的這段開示中,已標出整個佛法的核心見解及實踐的原則,試分析如下:

  一、中道是來自舍離二邊;只要舍離二邊,自然就處在中道上。

  二、二邊是什麼?一邊是對樂的執取,另一邊是對苦的執取。凡夫對身上快樂的感受,生起強烈的欲求,希望樂受能增多而長存,這就是一種貪愛的心。此時生起了無明,偏離了實相,因爲樂受本身是無常而不能長存的。由此可知,對樂執取就會偏離中道。同樣,對苦執取也是忘記了苦受是無常的。對無常的東西起了執著,就落入邊見。這便是凡夫之行。

  反之,聖賢之行便是對快樂及痛苦都不執著,能夠舍離二邊,處于中道,生起慧眼、寂靜、證智,走向覺悟、涅槃,因此,《中阿含經》同樣說: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爲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于涅槃。

  

  叁、如何實踐中道?因爲苦受及樂受不斷地在衆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由于習性反應,衆生對苦受生起瞋斥的心理,對樂受生起貪愛的心理;一旦生起貪瞋,心中便不能平靜。爲了實踐中道,便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警覺到苦受及樂受的生起,對樂受不生起「增多一點」的心理,對苦受不生起「快點消去」的心理,要對苦樂如實地知道其無常、無我的性質。在實踐中道時,並不是對苦受、樂受都麻木無知,而是要時時刻刻地覺知到苦樂在身心上的呈現,同時體會其變化的特性,在這種智慧的覺照下,中道的實踐便是八聖道的實踐,因此,世尊告訴五比丘說中道就是八聖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聖者的日常行爲,必然合乎八聖道。此中正語、正業和正命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及正定屬于定學;正思惟及正見屬于慧學。凡夫想要成爲聖者,便要在這八聖道上努力,也就是要在中道上實踐,所實踐的內容也不出戒、定、慧叁學的範圍。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要實踐八聖道,必須時時刻刻舍離二邊,也就是說,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對苦受、樂受要保持高度的覺知,並且了知其無常的性質而不起執著;若一起了執著,就偏離了中道。

  五、對「苦樂等感受」時時覺知,才能達成「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在十二緣起中,佛陀指出「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中,由于對「感受」的執著,才有「愛、取、生、老死」,因此,要想證得涅槃,必須滅除對「感受」的執取,如此才能「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因而,就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了。由此也可以看出,中道是立足在日常生活上。對生活中的苦樂若起執著,就走向輪回;對苦樂若不起執著,就步向涅槃。

  

  乙、觀察苦樂

  

  爲了掌握中道,必須對苦樂的本質有深切的體會,因此,諸佛世尊在成佛前都必須對各種感受的性質作仔細的觀察,《雜阿含經》第四七五經記載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毗婆屍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雲何爲受?雲何受集?雲何受滅?雲何受集道迹?雲何受滅道迹?雲何受味?雲何受患?雲何受離?如是觀察:有叁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于受愛樂、贊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愛樂、贊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迹。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此中明顯地指出,要以八個項目來認清感受的來龍去脈;

  1感受的類別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叁種。

  2現前感受的生起是來自六根與六境的接觸。

  3現前感受的滅去,是來自接觸的滅去。

  4將來感受的生起流轉,是來自對感受的愛樂、贊歎、染著、堅住。

  5將來感受的滅去原因,是來自對感受的不愛樂、贊歎、染著、堅住。

  6感受的雜染原因,是來自對感受生起樂喜、味著。

  7感受的清淨原因,是來自對感受認清其無常變易的性質。

  8感受的清淨,是達成對感受斷除欲貪、超越欲貪。

  經由以上對各種感受的如實觀察後,知道苦受、樂受及不苦不樂受都是無常變易之法,以正念正知體會其根本特性後,不再對其生起貪心與瞋心的習性反應,因而不再對感受有所執著,生起真正的平等心,這樣,便處于中道而不偏執。以這種處于中道的平等心,應用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便是八聖道的實踐:以正念正知,覺知身心現象都是無常、無我,不值得執著,這便是正思惟及正見。持續地勤奮努力,念念分明,心不散亂而活在當下,這便是正精進、正念及正定。以正念正知,面對生活的起伏而不起貪心及瞋心,因而言語、行爲、事業皆能處于安詳自在之中,這便是正語、正業及正命。由此可看出,透過對苦受樂受的覺知,以平等心去面對而不起貪瞋的習性反應,便是行于中道,同時也是行于八聖道。

  

  丙、小結

  

  釋尊成佛後,所作的第一次開示,以舍離二邊的中道作主題,由此開展出八聖道的實踐,這些便是佛法的核心內容。釋尊四十多年的教導,也圍繞在這一範圍內。這一範圍建立在個人的身心上:要培養出智慧的覺照,了知身心的無常、苦、空、無我。這是一條具體而易行的解脫大道。日常生活中,能夠對感受不起執著,便能立足于中道之上,一直前往,就能達到涅槃。

  

  二、因果與中道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對印度大衆不斷開示因果的正確道理;當他遇見曲解因果的人士,便給予適當的糾正,使他們脫離常見或斷見而契入中道。以下便以「因果」作主題來解說中道的內涵。

  

  甲、有因與無因

  

  在佛陀出世之前及佛陀入滅以後,印度始終有一派哲學家,認爲「諸法有果無因」。他們看到有的人突然致富、有的人突然困厄,有種種的「果」呈現,但卻看不到它們的「因」,因而認爲現象是有果無因。由于「果」是不斷地呈現著,因而他們認爲現象的本質是永恒的,自性是常存的。又如,有的人看到好人、壞人在一次意外中死亡,這些人以往所作所爲都不相同,但卻都得到相同的結果,這正表示著沒有「因」而卻有「果」。

  在這觀點之下,一個人的命運,都變成注定的了,因爲他沒有辦法改變他的「因」,使他的「果」改變;因此,在因果過程中,「因」是毫無分量可言的。以上這種想法,便是一種邊執之見,被稱作「常見」。佛陀碰到這種常見的人,他要怎麼處理呢?《大毗婆沙論》中,引用世友尊者的解說如下:

  

  佛若遇見常見外道,彼說:『諸法有果無因,以無因故,自性常有。』世尊告曰:『汝言有果,我亦說有。汝言無因,是愚癡論。』

  

  佛陀對主張「有果無因」的人,先同意對方所說的「有果」,接著指出「無因」是錯誤的。爲什麼無因是錯誤的呢?在世俗現量中,我們就可明顯地看到芒果樹是由芒果的種子長成的,子女是由父母的結合而來的,芒果樹、子女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如果是無因的話,芒果樹可以不需要由芒果的種子長成,子女不需要有父母就能冒出來,而事實上並不如此。

  又如聯考時,很多學生聚在一起,這並不代表大家的「果」相同,只是此時聚在一起而已,每人當下的身心狀況都不一樣,考完後分發到不同的學校,各有不同的果;餐會中衆人聚在一起,每人的享用、滿意程度都不相同;空難時,每人的傷亡程度也不相同,甚至在全部罹難的情況下,每人的臨終心情都不相同,所投生的地點也不相同。衆生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所有的果報都不相同,這是由于每一衆生以往所作的因不相同。同一稻田中的稻草,表面看來很相似,細看則色彩、大小都有所不同,這是由于原先的每一谷粒以及所吸收的陽光、水分等因素有所不同之故。因此,若主張「無因」,就是一種愚癡的說法。

  

  乙、有果與無果

  

  在佛陀出世之前及佛陀入滅以後,印度始終有一派哲學家,認爲「諸法有因無果」。他們看到有的人做盡壞事,到臨死前仍看不到惡報降臨到這些人的身上;有的人積極作善,…

《《阿含經》的中觀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人間淨土的達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