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3a)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
(3b)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识。
( 4)不乐着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5)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五一)(光四五)(大二六八)(内四四)【S93】
在这例子中,释尊配合譬喻,开示缘起的「流转」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而后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知、明、断、离欲,则断苦)。释尊的开示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5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
( 3)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4a)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4b)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彼色、赞叹于色;乐着于色、赞叹色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
(4c)〔受、想、行、识,亦如是广说〕。
(4d)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5a)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5b)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色、不赞叹色;不乐着、赞叹色故,爱乐灭,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5c)多闻圣弟子,如实知受、想、行、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彼故,不乐着彼识,不赞叹于识,不乐着、赞叹识故,乐爱灭,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5d)比丘!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 6)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7)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八六)
( 8)如观察,乃至作证,十二经亦如是广说。
(印八七~九七)(光五八)(大六七)(内五七)
在这例子中,释尊以「五蕴」及「缘起」交叉开示「流转」的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如实知集、灭、味、患、离,以及乐着、赞叹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而后交叉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受、想、行、识,如实知集、灭、味、患、离,以及不乐着、赞叹识故,乐爱灭,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这是一种复杂的经型。若再加上譬喻,就成为最复杂的经型了。
以上所提到的3A,3B,4A,4B,5的经型,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这是佛法佛法知识系统最核心之处,因为佛法不只是理论而已,要密切结合实践来灭苦,因此,释尊在《阿含经》中的开示,处处强调实践;在灭苦的实践过程中,就离不开「道」与「果」的次第,例如:
(a)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大三)
此中,对色、受、想、行、识的知、明、断、离欲,便是「道」的实践过程,断苦便是「果」。
(a)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b)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
(c)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d)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大六五)
此中,对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对受乐着灭、取灭、有灭、生老病死灭、忧悲恼苦灭。这便是「道」的实践过程与得「果」。
( 1)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
(2a)守诸根门,护心正念。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令〕于眼起正律仪。
(2b)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
( 3)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
( 4)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
(5a)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
(5b)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5c)断除五盖:恼心、慧力羸、诸障阂分、不趣涅槃者。
(6a)是故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
(6b)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大六三六)
此中,成就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除五盖,便是「道」的实践过程,调伏世间贪忧便是「果」。
(1a)何等为增上戒学?
(1b)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
(1c)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
(1d)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2a)何等为增上意学?
(2b)是比丘〔戒满足〕,三昧满足,少于慧。
(2c)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乃至受持学戒。
(2d)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3a)何等为增上慧学?
(3b)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
(3c)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大八二二)
此中,对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的不断增上,便是「道」的实践过程;得到心解脱,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便是「果」。在《杂阿含经》的道品中,释尊更直接指出,由多修习四念处、七觉分而获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a)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
( b)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六一八)
( a)「如是比丘修习七觉分已,多修习已,得四种果、四种福利。何等为四?
( b)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大七三五)
因此,在佛法的知识系统中,依据行、果,或道、果的次第来实践,便是释尊的原意。以上「道」与「果」的次第,就是缘起的「还灭过程」,释尊在《阿含经》中所开示的大都属于此类,这也是佛法知识系统的重点所在。「道」与「果」的次第,便是培养智慧以证果,因此,这一次第可纳入「智」的知识系统内。
八、结语
以上只就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先考察《阿含经》的主题内容,而后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归摄成「境」、「智」两类;接着,引用经文来说明释尊所提及的知识内容便是「境」、「智」两大系统;而后考察「异门」与「法蕴」的出现;最后,针对《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依次考察「定型句」的经文以及经文架构的型式(经型),由此了解释尊传授佛法知识系统的特有方式。总之,佛法的知识系统,主要以「境、智」来含摄「境、行、果(根、道、果)」。「境」的知识系统,含有蕴品(五蕴)、处品(六处)、缘品(内含缘起、四食、四谛、界、受五事)。「智」的知识系统,含有道品(内含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因此「境(根)」含摄「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受」七事,「行(道)、果」含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共有十七事。每一事又可以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这就是释尊在《杂阿含经》中所传授的佛法知识的系统。至于「异门」与「法蕴」的编集,则对佛法知识系统的掌握起了辅助之用。
(《佛教图书馆馆讯》31期,2002)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