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P3

  ..续本文上一页,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

  (b)【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心善解脱〕。(大22)

  

  (a)【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b)【如是〔于〕受、想、行、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盘。(大28)

  

  (a)【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b)【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大258)

  

  (-)【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大259,265,104)

  

  又如《杂阿含经》处品的一些「定型句」:

  

  (a)【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

  (b)【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大190)

  

  (a)【眼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如实知。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198)

  

  (a)【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195)

  

  (a)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232)

  

  以上这些例子中的【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都是佛法中有名的句子。这些「定型句」对佛教知识内容的表达与传播甚有助益,也成为佛教知识系统的一大特色。这些「定型句」也与前述佛法术语的「异门」有密切的关联。

  

  七、《阿含经》的经文架构解析

  

  为了了解释尊如何将佛法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弟子们,以下举出《杂阿含经》的实际例子,分段解析出经文的架构,并示出不同的经型。此中,每一经文之后所附的编号:(印x)表示印顺法师所编第x经;(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编第x经;(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编第x经。(内x)表示内观教育版所编第x经;【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应的第x经。

  

  例1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识身。云何为六?

  (2b)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2c)是名六识身。」

  ( 3)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四三九)(光三○三)(大三二五)(内二二五)

  

  在这例子中,释尊只是将佛法的术语简单地介绍出来,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经型,并未提及缘起的「流转」和「还灭」过程;释尊的开示偶而使用这一种经型。

  

  例2A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魔钩。云何为六?

  ( 3)眼味着色,是则魔钩;耳味着声,是则魔钩;鼻味着香,是则魔钩,舌味着味,是则魔钩;身味着触,是则魔钩;意味着法,是则魔钩。

  ( 4)若沙门、婆罗门眼味着色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魔钩钩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 5)秽说、净说,广说如上。

   (印三五五~三五六)(光二四六)(大二四四)(内一六七)【S189】

  

  在这例子中,释尊除了将佛法的术语介绍出来,并且提及缘起的「流转」(味着则不得自在),这也是一种简单的经型。

  

  例2B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驴随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声。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声出不似;随大群牛,谓已是牛而作牛鸣,而去牛实远。

  ( 3)如是有一愚痴男子,违律犯戒,随逐大众,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学习胜欲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随逐大众,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实去比丘大远。」

  ( 4)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同蹄无角兽,四足具声口,随逐大群牛,常以为等侣,

  形亦非牛类,不能作牛声。如是愚痴人,不随系心念,

  于善逝教诫,无欲勤方便,懈怠心轻慢,不获无上道。

  如驴在牛群,去牛常自远,彼虽随大众,内行常自乖。

  ( 5)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一一一九)(光八四○)(大八二)(内六二六)

  

  在这例子中,释尊先举出譬喻,而后指出「流转」的情形(违律犯戒);释尊偶而使用这种经型。

  

  例3A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2b)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 3)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印一)

  ( 4)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5)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二~四)(光一)(大一)(内一)【S12-14,51】

  

  在这例子中,释尊直接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由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而生厌离,经喜、贪尽而心解脱),释尊的开示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3B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3a)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

  (3b)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4a)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

  (4b)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5a)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

  (5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6a)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

  (6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7a)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

  (7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8a)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

  (8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暗冥。

  (9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0a)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

  (10b)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1)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12)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13)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五三)(光四七)(大二七○)(内四六)【S102】

  

  在这例子中,释尊配合譬喻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由正观色、受、想、行、识无常,而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释尊的开示偶而用这一种经型。

  

  例4A

  ( 1)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2b)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3a)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3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 4)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印六)(光三)(大三)(内三)【S24】

  

  在这例子中,释尊先开示缘起的流转过程(于色、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而后开示缘起的「还灭」过程(于色知、明、断、离欲,则断苦)。释尊的开示最常用这一种经型

  

  例4B

  ( 1)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2a)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2b)如是比丘!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

  (2c)如是不如实知受、想…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