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P3

  ..續本文上一頁,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b)【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心善解脫〕。(大22)

  

  (a)【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

  (b)【如是〔于〕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盤。(大28)

  

  (a)【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b)【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大258)

  

  (-)【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大259,265,104)

  

  又如《雜阿含經》處品的一些「定型句」:

  

  (a)【于眼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

  (b)【于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大190)

  

  (a)【眼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如實知。

  (b)【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大198)

  

  (a)【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

  (b)【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大195)

  

  (a)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

  (b)【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大232)

  

  以上這些例子中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都是佛法中有名的句子。這些「定型句」對佛教知識內容的表達與傳播甚有助益,也成爲佛教知識系統的一大特色。這些「定型句」也與前述佛法術語的「異門」有密切的關聯。

  

  七、《阿含經》的經文架構解析

  

  爲了了解釋尊如何將佛法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弟子們,以下舉出《雜阿含經》的實際例子,分段解析出經文的架構,並示出不同的經型。此中,每一經文之後所附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

  

  例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識身。雲何爲六?

  (2b)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2c)是名六識身。」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叁九)(光叁○叁)(大叁二五)(內二二五)

  

  在這例子中,釋尊只是將佛法的術語簡單地介紹出來,這是最簡單的一種經型,並未提及緣起的「流轉」和「還滅」過程;釋尊的開示偶而使用這一種經型。

  

  例2A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猕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魔鈎。雲何爲六?

  ( 3)眼味著色,是則魔鈎;耳味著聲,是則魔鈎;鼻味著香,是則魔鈎,舌味著味,是則魔鈎;身味著觸,是則魔鈎;意味著法,是則魔鈎。

  ( 4)若沙門、婆羅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魔鈎鈎其咽,于魔不得自在。」

  ( 5)穢說、淨說,廣說如上。

   (印叁五五~叁五六)(光二四六)(大二四四)(內一六七)【S189】

  

  在這例子中,釋尊除了將佛法的術語介紹出來,並且提及緣起的「流轉」(味著則不得自在),這也是一種簡單的經型。

  

  例2B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已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

  ( 3)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衆,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衆,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四足具聲口,隨逐大群牛,常以爲等侶,

  形亦非牛類,不能作牛聲。如是愚癡人,不隨系心念,

  于善逝教誡,無欲勤方便,懈怠心輕慢,不獲無上道。

  如驢在牛群,去牛常自遠,彼雖隨大衆,內行常自乖。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九)(光八四○)(大八二)(內六二六)

  

  在這例子中,釋尊先舉出譬喻,而後指出「流轉」的情形(違律犯戒);釋尊偶而使用這種經型。

  

  例3A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b)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3)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印一)

  ( 4)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 5)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二~四)(光一)(大一)(內一)【S12-14,51】

  

  在這例子中,釋尊直接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由正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生厭離,經喜、貪盡而心解脫),釋尊的開示常用這一種經型。

  

  例3B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a)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3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a)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

  (4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a)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

  (5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a)譬如樓閣,中心堅固,衆材所依,攝受不散。

  (6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a)譬如一切衆生迹,象迹爲大,能攝受故。

  (7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a)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爲第一,悉攝受故。

  (8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暗冥。

  (9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0a)譬如轉輪聖王,于諸小王最上、最勝。

  (10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1)諸比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2)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3)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叁)(光四七)(大二七○)(內四六)【S102】

  

  在這例子中,釋尊配合譬喻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由正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釋尊的開示偶而用這一種經型。

  

  例4A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2b)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3a)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3b)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 4)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光叁)(大叁)(內叁)【S24】

  

  在這例子中,釋尊先開示緣起的流轉過程(于色、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而後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于色知、明、斷、離欲,則斷苦)。釋尊的開示最常用這一種經型

  

  例4B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河水,從山澗出,彼水深駛,其流激注,多所漂沒。其河兩岸,生雜草木,大水所偃,順靡水邊。衆人涉渡,多爲水所漂,隨流沒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複斷,還隨水漂。

  (2b)如是比丘!若凡愚衆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隨斷。

  (2c)如是不如實知受、想…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