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P2

  ..续本文上一页319)

  

  此处直接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这是指「所知的一切法」。此属于所知之「境」。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大321)

  

  此处同样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相关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识、六触及所生的受。这也是指「所知的一切法」,此属于所知之「境」。

  

  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大633)

  

  此中释尊指出:「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四念处,这是指「能知的一切法」,而其他的菩提分法则隐含在内。此属于能知之「智」。

  从以上所引的经文,可以看出释尊对知识系统的看法:所知之「境」便是蕴及处(内含识、受、界等);能知之「智」便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如此组成了「一切法」,这也成为《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依据。

  由于四念处等菩提分法是实践佛法时内心所呈现的「智」,涵摄了「道(或行)」与「果」,因此,佛法的知识系统可以依「境、智」两类开展成「境、行、果(根、道、果)」:由「境」含摄「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受」七事;由「行(道)、果」含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十事。如此共有十七事。每一事又可以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

  

  五、异门与法蕴的出现

  

  为了统摄佛法庞大的知识系统,释尊的弟子们便以「异门」来掌握佛法的术语和定义;或以「法蕴」的编辑,选出代表性的佛经给予详细的解释。

  

  A异门的出现

  

  以《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为例,《摄异门分》是按照白品、黑品的次第,详细解释佛法的术语;今列出所有白品、黑品的摄颂如下:

  白品第一颂:

  【1】师【2】第一【3】〔智慧〕,【4】四种善说等。

  【5】亦有因缘等,【6】施【7】戒【8】道广说。

  白品第二颂:

  【9】智【10】宣说【11】善【12】欲,【13】炽然【14】独【15】远尘。

  【16】如病等【17】解释,【18】我【19】断【20】生尽等。

  【21】并天世众生,【22】依等【23】〔我执〕等。

  白品第三颂:

  【24】如来【25】无常想,【26】底沙【27】怖【28】无为。

  【29】不有【30】不相续,【31】空【32】无常【33】无余。

  白品第四颂:

  【34】欲三种【35】延请,【36】法【37】僧【38】〔为本〕故。

  【39】厌【40】梵志【41】无常,【42】聚沫等为后。

  黑品一颂:

  【1】生【2】老【3】死【4】藏等,【5】可欣等【6】烦恼。

  【7】广说贪瞋痴,【8】少等【9】差别等。

  

  此中共有白品四颂42门,黑品一颂9门;每门集合佛经中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并给予解释。例如:

  【20】生尽等门,解释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一组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

  【32】无常门,解释了「无常、有为、造作、缘生、有尽法、有没法、有离欲法、有灭法」一组相关的成串术语或「定型句」。

  另一方面,若以释尊的大弟子舍利子所下传的《集异门足论》为例,《集异门足论》是按照异门法数的次第,由一法到十法,详细解释佛法的术语。今举其中的「六法」为例:

  

  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种,谓内外识触,及受想思爱,退不退各六。

  有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顺退法、六顺不退法。

  后嗢柁南曰:

  后六有十四,谓喜忧舍恒,界出根喜通,明念上观类。

  有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离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顺明分想、六随念、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

  

  此中共有六法术语二十四词: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一直到「六无上法、六观待、六生类」,每词含六个单项的术语,所以共有144个单项的佛法术语;论中对每项佛法术语一一给予详细的定义。

  释尊的弟子们便以「异门」的方式,或从到白品到黑品,或从一法到十法(以增一方式)来了解佛法的术语和定义,进而掌握庞大的佛法知识系统。

  

  B法蕴的出现

  

  今以释尊的大弟子大目干连所下传的《法蕴足论》为例:《法蕴足论》编选出代表性的佛经二十一经,一一给予详细的解释,共成二十一品如下:学处、预流支、证净、沙门果、通行、圣种、正胜、神足、念住、圣谛、静虑、无量、无色、修定、觉支、杂事、根品、处、蕴、多界、缘起。每一品名,便是一核心的佛法术语,由此再含摄多个单项的佛法术语,今列出如下:

  

  01.五学处: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放逸处。

  02.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03.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

  04.四沙门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05.四通行:苦迟通行、苦速通行、乐迟通行、乐速通行。

  06.四圣种:随得衣服便生喜足、随得饮食便生喜足、随得卧具便生喜足、爱断爱修乐断乐修。

  07.四正胜:令已生恶不善法断、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令未生善法生、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

  08.四神足: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09.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10.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11.四静虑: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

  12.四无量: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

  13.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14.四修定:证得现法乐住、证得殊胜智见、证得胜分别慧、证得诸漏永尽。

  15.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6.杂事(永断一法,共79个术语):贪、瞋、痴、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无惭、无愧、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愤发、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恶言、乐恶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贪、非法贪、着贪、恶贪、有身见、有见、无有见、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瞢愦、不乐、频申、欠呿、食不调性、心昧劣性、种种想、不作意、粗重、抵突、饕餮、不和软性、不调柔性、不顺同类、欲寻、恚寻、害寻、亲里寻、国土寻、不死寻、陵蔑寻、假族寻、愁、叹、苦、忧、扰恼。

  17.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18.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19.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20.多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六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识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

  三界: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三界: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二界:有漏界、无漏界。

  二界:有为界、无为界。

  21.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以上细分共有356个佛法术语。经由彻底了解这些代表性的佛法术语,便能初步掌握庞大的佛法知识系统。

  

  六、《杂阿含经》中定型句的使用

  

  释尊四十多年对弟子们的一再教导,便有「定型句」的出现,这些「定型句」有助于佛教知识系统内容的表达与背诵。

  例如,《杂阿含经》蕴品的一些「定型句」(以【】标示「定型句」,凡是对旧译经论有所更正的字句,则用双引号〔〕标出):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大1)

  

  (a)【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b)【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大3)

  

  (a)【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b)【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大9)

  

  (a)当观知【诸所有色…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