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P2

  ..續本文上一頁319)

  

  此處直接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這是指「所知的一切法」。此屬于所知之「境」。

  

  佛告婆羅門:「眼及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苦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爲一切法。若複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門瞿昙所說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大321)

  

  此處同樣指出,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以及相關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六識、六觸及所生的受。這也是指「所知的一切法」,此屬于所知之「境」。

  

  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何等爲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大633)

  

  此中釋尊指出:「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四念處,這是指「能知的一切法」,而其他的菩提分法則隱含在內。此屬于能知之「智」。

  從以上所引的經文,可以看出釋尊對知識系統的看法:所知之「境」便是蘊及處(內含識、受、界等);能知之「智」便是四念處等菩提分法。如此組成了「一切法」,這也成爲《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依據。

  由于四念處等菩提分法是實踐佛法時內心所呈現的「智」,涵攝了「道(或行)」與「果」,因此,佛法的知識系統可以依「境、智」兩類開展成「境、行、果(根、道、果)」:由「境」含攝「蘊、處、緣起、食、谛、界及受」七事;由「行(道)、果」含攝「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根、力、七覺支、八聖道、入出息念、叁學、四證淨」十事。如此共有十七事。每一事又可以開展出更細的佛法項目。

  

  五、異門與法蘊的出現

  

  爲了統攝佛法龐大的知識系統,釋尊的弟子們便以「異門」來掌握佛法的術語和定義;或以「法蘊」的編輯,選出代表性的佛經給予詳細的解釋。

  

  A異門的出現

  

  以《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爲例,《攝異門分》是按照白品、黑品的次第,詳細解釋佛法的術語;今列出所有白品、黑品的攝頌如下:

  白品第一頌:

  【1】師【2】第一【3】〔智慧〕,【4】四種善說等。

  【5】亦有因緣等,【6】施【7】戒【8】道廣說。

  白品第二頌:

  【9】智【10】宣說【11】善【12】欲,【13】熾然【14】獨【15】遠塵。

  【16】如病等【17】解釋,【18】我【19】斷【20】生盡等。

  【21】並天世衆生,【22】依等【23】〔我執〕等。

  白品第叁頌:

  【24】如來【25】無常想,【26】底沙【27】怖【28】無爲。

  【29】不有【30】不相續,【31】空【32】無常【33】無余。

  白品第四頌:

  【34】欲叁種【35】延請,【36】法【37】僧【38】〔爲本〕故。

  【39】厭【40】梵志【41】無常,【42】聚沫等爲後。

  黑品一頌:

  【1】生【2】老【3】死【4】藏等,【5】可欣等【6】煩惱。

  【7】廣說貪瞋癡,【8】少等【9】差別等。

  

  此中共有白品四頌42門,黑品一頌9門;每門集合佛經中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並給予解釋。例如:

  【20】生盡等門,解釋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組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

  【32】無常門,解釋了「無常、有爲、造作、緣生、有盡法、有沒法、有離欲法、有滅法」一組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

  另一方面,若以釋尊的大弟子舍利子所下傳的《集異門足論》爲例,《集異門足論》是按照異門法數的次第,由一法到十法,詳細解釋佛法的術語。今舉其中的「六法」爲例:

  

  初嗢柁南曰:

  初六法十種,謂內外識觸,及受想思愛,退不退各六。

  有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六順退法、六順不退法。

  後嗢柁南曰:

  後六有十四,謂喜憂舍恒,界出根喜通,明念上觀類。

  有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舍近行、六恒住、六界、六出離界、六诤根法、六可喜法、六通、六順明分想、六隨念、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類。

  

  此中共有六法術語二十四詞:從「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一直到「六無上法、六觀待、六生類」,每詞含六個單項的術語,所以共有144個單項的佛法術語;論中對每項佛法術語一一給予詳細的定義。

  釋尊的弟子們便以「異門」的方式,或從到白品到黑品,或從一法到十法(以增一方式)來了解佛法的術語和定義,進而掌握龐大的佛法知識系統。

  

  B法蘊的出現

  

  今以釋尊的大弟子大目幹連所下傳的《法蘊足論》爲例:《法蘊足論》編選出代表性的佛經二十一經,一一給予詳細的解釋,共成二十一品如下:學處、預流支、證淨、沙門果、通行、聖種、正勝、神足、念住、聖谛、靜慮、無量、無色、修定、覺支、雜事、根品、處、蘊、多界、緣起。每一品名,便是一核心的佛法術語,由此再含攝多個單項的佛法術語,今列出如下:

  

  01.五學處: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诳語、離飲諸酒放逸處。

  02.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03.四證淨: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所愛戒。

  04.四沙門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05.四通行: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

  06.四聖種:隨得衣服便生喜足、隨得飲食便生喜足、隨得臥具便生喜足、愛斷愛修樂斷樂修。

  07.四正勝:令已生惡不善法斷、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令未生善法生、令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修滿倍增。

  08.四神足:欲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勤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心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觀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

  09.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10.四聖谛: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

  11.四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叁靜慮、第四靜慮。

  12.四無量:無量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

  13.四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14.四修定:證得現法樂住、證得殊勝智見、證得勝分別慧、證得諸漏永盡。

  15.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16.雜事(永斷一法,共79個術語):貪、瞋、癡、忿、恨、覆、惱、嫉、悭、诳、谄、無慚、無愧、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憤發、矯妄、詭詐、現相、激磨、以利求利、惡欲、大欲、顯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惡言、樂惡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貪、非法貪、著貪、惡貪、有身見、有見、無有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瞢愦、不樂、頻申、欠呿、食不調性、心昧劣性、種種想、不作意、粗重、抵突、饕餮、不和軟性、不調柔性、不順同類、欲尋、恚尋、害尋、親裏尋、國土尋、不死尋、陵蔑尋、假族尋、愁、歎、苦、憂、擾惱。

  17.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18.十二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19.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20.多界(有二界、叁界、四界、六界、十八界):

  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六界: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六界: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

  四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叁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叁界: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叁界:劣界、中界、妙界。

  叁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叁界: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二界:有漏界、無漏界。

  二界:有爲界、無爲界。

  21.十二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以上細分共有356個佛法術語。經由徹底了解這些代表性的佛法術語,便能初步掌握龐大的佛法知識系統。

  

  六、《雜阿含經》中定型句的使用

  

  釋尊四十多年對弟子們的一再教導,便有「定型句」的出現,這些「定型句」有助于佛教知識系統內容的表達與背誦。

  例如,《雜阿含經》蘊品的一些「定型句」(以【】標示「定型句」,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則用雙引號〔〕標出):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1)

  

  (a)【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b)【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大3)

  

  (a)【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b)【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大9)

  

  (a)當觀知【諸所有色…

《《阿含經》中所建構的佛教知識系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