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佛学论文选集 单元2【佛学义理】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林崇安(2003)

  

  摘要:

  本文以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针对《杂阿含经》的主题内容,引用《瑜伽师地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来说明释尊所提及的「一切法」所含摄的知识系统。佛法的知识系统可以依「境、智」两类开展成「境、行、果(根、道、果)」,由「境」含摄「蕴、处、缘起、食、谛、界、受等七事」;由「行(道)、果」含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等十事」。这十七事构成佛法最核心的主题术语。另外,汇集与解释佛法术语所编成的「异门」也构成佛法知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最后针对《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依次考察经文中的「定型句」以及经文架构的型式(经型),由此了解释尊传授佛法知识系统的特有方式。

  

  一、前言

  

  佛教知识系统的源头,来自释迦牟尼佛的证悟与教导(时约西元前531-486年)。释尊所教导的佛法中,已具备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随着时代的推演,形成更为庞大而复杂的佛教知识系统,除了律学、因明、声明、医学、艺术外,还含摄佛教各宗各派的思想、史地、师承等等。本文只就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由《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来说明当年释尊所教导的知识系统。

  

  二、《阿含经》的主题内容

  

  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释尊的弟子们要将佛法结集起来,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将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导有系统地编辑起来?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传说,佛经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是: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一者、杂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长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注:依据藏文是:蕴、处及缘起相应,如是食、谛、界及受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嗢柁南颂,随其所应,次第安布。

  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若诸苾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如是一切,粗略标举能说、所说及所为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此中指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1.《阿含经》(阿笈摩)经文有杂、中、长、增一的不同,但组成不外是:「蕴相应」、「处相应」、「缘起、食、谛、界及受相应」、「诸声闻弟子所说相应」及「如来所说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及「依八众之众相应」;这些相应依次组成「蕴品」、「处品」、「缘品」、「弟子品」、「如来品」、「道品」、「八众品」。这便是《杂阿含经》首次结集时经文的次第与内容。

  2.这些相应可以归纳成:一、「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二、「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及道品。三、「所为说」,如诸苾刍、天、魔等八众相应。释尊四十多年所教导的「义理」和「实践」,便是「所说」这一部分;其内容也就是「蕴品」、「处品」、「缘品」、「道品」。

  依据《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来看:「蕴品」相应的经文有110经,「处品」相应的经文有131经,「缘品」相应的经文有167经,「道品」相应的经文有248经(上依内观教育版的经数,加上「弟子品」、「如来品」、「八众品」,共计1334经)。这些教导都紧紧锁定到「有情的身和心」。同样地,《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

  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

  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此中指出:释尊四十多年所说的教导不外是:「五取蕴」、「十二处」、「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四食、四圣谛、无量界」及「四念住等菩提分法」, 其内容依次相同于前述之「蕴品」、「处品」、「缘品」、「道品」;而「说者」是佛及佛弟子,「众会」则是八众。

  由此可以看出,最核心的佛法主题有四品(蕴品、处品、缘品、道品),细分则有十七事:1.蕴(五蕴)、2.处(内外六处)、3.缘起、4.食(四食)、5.谛(四谛)、6.界、7.受、8.四念住、9.四正断、10.四神足、11.根、12.力、13.七觉支、14.八圣道、15.入出息念、16.三学、17.四证净。此中,「蕴品」含蕴(五蕴)一事;「处品」含处(内外六处)一事;「缘品」含有缘起、食、谛、界、受等五事;「道品」含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等十事。

  

  三、《杂阿含经》中「境」「智」两大知识系统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在抉择完《杂阿含经》的义理之后说:

  

  如是略引随顺此论「境」、「智」相应诸经宗要摩呾理迦,其余一切,随此方隅,皆当觉了。

  

  由此可知,《摄事分》是将《杂阿含经》的「所说」,分成所知之「境」和能知之「智」两大知识系统。「境」的知识系统,含有蕴品(五蕴)、处品(六处)、缘品(含缘起、四食、四谛、界、受)。「智」的知识系统,含有道品(含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根、力、七觉支、八圣道、入出息念、三学、四证净)。「境」、「智」两大主题的「所说」,便是前述佛法最核心的蕴、处、缘起等十七事。将每一事再细分,就衍生许多的佛法术语,并开展出佛法的知识系统:

  01蕴(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02处(内外六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03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04食(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05谛(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06界:(有二界、三界、四界、六界、十八界等等)。

  07受:(有二受、三受、四受、六受、十八受等等)。

  08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09四正断(四正胜):令已生恶不善法断、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令未生善法生、令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满倍增。

  10四神足: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

  11根(有三根、五根。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12力(有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力。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13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14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15入出息念(可分为十六胜行)。

  16三学:戒学、定学、慧学。

  17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所爱戒。

  以上每一事中的术语又可再细分下去,例如,色蕴可再分为:过去色、未来色、现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细色、好色、丑色、远色、近色。以十七事往下开展出更细的佛法项目,就形成释尊在《杂阿含经》中所传授的佛法知识系统。

  以上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来分析《杂阿含经》的十七事,接着,来看释尊所说的佛法知识系统的大纲。

  

  四、释尊所提及的知识系统大纲

  

  今依据《杂阿含经》的经文,列出一些释尊对所知法及一切法的看法:

  

  世尊告诸比丘:「当说所知法、智及智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所知法?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是名所知法。

  云何为智?调伏贪欲、断贪欲、越贪欲,是名为智。

  云何智者?阿罗汉是。(大72)

  

  此处指出,「所知的法」就是五取蕴(五受阴),此属于所知之「境」;而能知的就是「智」与「智者」(阿罗汉)。

  

  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

  诸比丘!眼是知法、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是知法、识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222)

  

  此处指出,「所知的一切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以及相关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识、六触及所生的受。六内处、六外处、六识,合成十八界,这些全属于所知之「境」。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如,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大…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