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
及其编成
林崇安(2002)
摘要
本文分析《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指出原先的〈本地分〉是以阿含的义理与实践为主轴,后来无著菩萨编增「菩萨地」的内容,使声闻道与菩萨道并重。到了他编着《显扬圣教论》时,则以菩萨道为主轴。文中,并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关键字: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无著菩萨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卷83~84),共2卷。
〈摄事分〉(卷85~100),共16卷。(注1)
藏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造」,印度人Prajnyavarma, Jinamitra, Surendrabondhi及藏人智军分组译出,也分成五分,但次第是:〈本地分〉、〈摄决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在《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德格版)中的编号及其对应的内容是:
No.4035:〈本地分〉中的「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无心二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汉译卷1~20)。
No.4036:〈本地分〉中的「声闻地」、「独觉地」,(汉译卷21~34)。
No.4037:〈本地分〉中的「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汉译卷35~50)。
No.4038:〈摄决择分〉,(汉译卷51~80)。
No.4039:〈摄事分〉中的契经事,(汉译卷85~98)。
No.4040:〈摄事分〉中的调伏事、本母事,(汉译卷99~100)。
No.4041:〈摄异门分〉,(汉译卷83~84)。
No.4042:〈摄释分〉,(汉译卷81~82)。(注2)
此中,〈摄决择分〉的内容依次决择〈本地分〉中的「五识身相应地」到「无余依地」(共十七地),因此,在印度流传时,这二分常见被放在一起;而剩下的三分则可以分开流传,因此汉、藏译本中,五分的次第有所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又由早期汉地所译的片段论文,亦可看出这五分(甚至其中的部分)有时是分别在印度流传着,例如:
《十七地论》五卷:西元550年,真谛译出,内容相当于〈本地分〉中的「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注3)
《菩萨地持经》十卷:西元426年顷,昙无谶译出,内容相当于〈本地分〉中的「菩萨地」。(注4)
《决定藏论》三卷:西元569年顷,真谛译出,内容相当于〈摄决择分〉中的「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注5)
汉地所传的《显扬圣教论》是「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20卷十一品,此论藏地未译出。(注6)
三、《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略述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架构,可以由《瑜伽师地论释》的说明看出来:
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注7)
此中指出,〈本地分〉和〈摄决择分〉在于分析和决择十七地的义理。而〈摄释分〉是说明如何解释诸经;〈摄异门分〉是解释诸经中的诸法名义;〈摄事分〉是解释诸经和律、论的义理。在后三分中所提及的「诸经」,主要便是指《阿含经》:〈摄释分〉中所举的释经例子,便是《杂阿含经》中与三学相应的经文。〈摄异门分〉便是解释《阿含经》中经常出现的「定型经句」,将白品、黑品二类的术语,给予扼要的解释。(注8)
〈摄事分〉中的契经事,便是依照蕴、处、缘起、食、谛、界、受、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三学、证净等十七个相应,来解释《杂阿含经》的经文。(注9)
再回头来看看〈本地分〉和〈摄决择分〉中的十七地内容架构:
〈本地分〉中的「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以自性、所依、所缘、助伴、和作业来探讨五识和意,除了部份的阿赖耶识论句外,都是阿含的观点。
〈本地分〉中的「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等三地,以界、相、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杂染等起等五门来施设建立。此中,于不如理作意门,细述十六种异论。于杂染等起门中,细述烦恼杂染、业杂染及生杂染等三大项目。
于〈本地分〉中的「三摩呬多地」有总标、安立、作意差别、相差别、略摄诸经宗要等五门来讨论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四大项目。此处「略摄诸经宗要」便是将《阿含经》中有关禅定的重要经句给予详释。于「非三摩呬多地」简略探讨非定地。于「有心地」、「无心地」则依地施设、心乱不乱、生不生、分位及第一义等五门略予解释。以上所有的论义,仍以传统的阿含观点为主。
于〈本地分〉中的「闻所成地」提出五明,五明中的内明与因明份量最多。内明中,以「佛教所应知处相」为重点,依次提出一法、二法至十法的法数名相,这些都是《阿含经》的术语与义理。
于「思所成地」中,有自性清净、思择所知、思择诸法等三门,此中以思择诸法中的「伽他」之义为主题所在,引用胜义伽他(一长颂)、意趣伽他(一长颂)以及体、义伽他(体伽他有十三颂,义伽他有二十七颂),这些都是《阿含经》中的重要「伽他」(偈颂),于此一一思择其要义。
于「修所成地」中,广说七支:1.生圆满,2.闻正法圆满,3.涅槃为上首,4.能熟解脱慧之成熟,5.修习对治(内含十想),6.世间一切种清净,7.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以上所说,不出传统阿含的义理。
于〈本地分〉的「声闻地」中,分成四瑜伽处。于初瑜伽处中,有种性地、趣入地、出离想地等三门,其重点是十二劣缘(1.自圆满,2.他圆满,3.善法欲,4.正出家,5.戒律仪,6.根律仪,7.于食知量,8.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9.正知而住,10.乐远离,11.清净诸盖,12.依三摩地)和世出世间离欲道之十四资粮(1.自圆满,2.他圆满,3.善法欲,4.戒律仪,5.根律仪,6.于食知量,7.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8.正知而住,9.善友性,10.闻正法,11.思正法,12.无障碍,13.修惠舍,14.沙门庄严)。其内容虽多重复,但都是阿含义理中资粮道的要义所在。
于「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中,有补特伽罗品类差别、所缘、教授、学等十七门,其重点在于瑜伽之所缘(分成1.遍满所缘,2.净行所缘,3.善巧所缘,4.净惑所缘)以及瑜伽修(分成1.想修,2.菩提分修)。这些也都是都是《阿含经》中,瑜伽师的核心所缘和修法。
于「声闻地」第三瑜伽处中,有往问、庆慰、审问、安立等四门,其中,以安立「心一境性、障清净、修作意」作为重点,详述九种心住、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以及对初修业者教诲不净观、慈愍观等。
于「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中,对已得作意的瑜伽师教导修习世间道、出世间道。以上的论义,都是顺着《阿含经》的义理,来说明不同根器者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修持过程。
于〈本地分〉中的「独觉地」,略述独觉之种性、道、习、住、行。
于〈本地分〉中的「菩萨地」,共分四瑜伽处二十八品:1.种性,2.发心,3.自他利,4.真实义,5.威力,6.成熟,7.菩提,8.力种性,9.施,10.戒,11.忍,12.精进,13.静虑,14.慧,15.摄事,16.供养亲近无量,17.菩提分,18.功德,19.菩萨相,20.分,21.增上意乐,22.住,23.生,24.摄受,25.地,26.行,27.建立,28.发正等菩提心。此中第28品总结前27品之修行次第。以上「菩萨地」的长篇内容,是依据《阿含经》以外的大乘经典所编成。
〈本地分〉的「有余依地」和「无余依地」,只是略述阿罗汉苾刍的果事。
以上共有十七地,前九地属「境」,中间六地(闻、思、修、声闻、独觉、菩萨地)属「行」,最后二地(有余依、无余依)属「果」。
〈摄决择分〉依次决择十七地之疑义,对「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有寻有伺等三地」、「声闻地」、「菩萨地」有很长的义理决择。此中,在「五识身相应地及意地」中,特别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于决择「菩萨地」时,从「胜义谛」开始,广引《解深密经》的原文(胜义、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了义之教)。
〈摄释分〉叙述解释经典的轨则,并引《阿含经》的例子来说明(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慧为上首…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